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级气象业务内网建设方案

国家级气象业务内网建设方案


开发、多产品集成显示功能的开发;
负责气候预测产品在线发布和详细数据信息服务。
五、重点工作
国家气象中心
负责预报相关图形化产品生成;灾害预警产品的发布;专业气象服务 产品的制作;决策服务系统的建设、天气预报检验评分系统的建设; 负责天气业务产品的分发;制作和更新相关元数据信息; 建设或整合改造气象业务产品的制作和分发流程;
及省以下用户的气象业务服务内网。
六、技术方案
系统总体架构
六、技术方案
系 统 总 体 信 息 流 程
六、技术方案
系 统 软 件 功 能
六、技术方案
关键技术
• 流程控制的自动化调度处理平台
六、技术方案
关键技术
• 气象资料图形图像生成与处理技术 1. 统一的气象数据格式读取 2. 灵活易扩展的图形图像生成 3. 方便易用的配置框架
六、技术方案
关键技术
• 基于WEBGIS的可视化发布技术
六、技术方案
关键技术
• 移动应用平台
六、技术方案
关键技术
• 运行监控平台
六、技术方案
性能指标
用户访问量
a) 支持同时动态用户(在线用户)数> 2万人 b) 最大支持同时检索和下载资料并发数> 1,000次/秒 c) 年处理业务总量(下载等数据服务操作)>1000万人次
实现国家级业务内网在国家级运行,省级业务内网在省级运行 建立国家级技术指导和研发运行、省级本地特色应用研发和业务运行
形成在统一模式框架下的联合研发机制
在国家级建立气象业务内网开放合作的研发平台,组织和吸引国省级 优秀人才和技术资源共同参与研发工作 在全国统一研发的业务内网服务框架下,省级进行本地化应用并集成 整合省内相应业务产品和管理功能
四、建设内容 -- 气候业务
建立气候预测产品检验平台,实现各省预测结果在线填报、评 分结果在线显示。
数据上传与下载 数据上传统计 产品检验评分
四、建设内容 – 卫星业务
集成中国、全球,静止、极轨卫星产品
四、建设内容 -- 服务业务
提供信息中心收集整理及制作的所有中国及全球地面、高 空、海洋、辐射等14大类数据和产品的在线服务
第三阶段目标:2017年12月前,基于气象云平台,建立基于云计算技
负责人影预报和监测等人影业务产品的制作和分发,制作和更新元 数据信息; 建设或改造人影业务产品的制作和分发流程。
五、重点工作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负责相关科学试验数据的采集、制作和分发,同时负责制作和更新 元数据信息; 提供相关的试验动态以及科研成果信息。
各省气象局
负责省级业务内网平台的建设与日常运维; 负责省级需求和特色产品的采集、处理、制作; 按照统一技术架构、功能模块和核心业务系统的产品,构建面向本省
统一标准、规范先行
基于CIMISS统一数据环境,通过业务规范、元数据规范、 数据接口的统一与落实,解决异构系统集成与业务衔接问题。 边建边用、逐步推进 坚持“以用为主、开放共享”的原则,采取“分步推进, 边建边用,逐步完善”的策略,逐步实现对国、省、地、县四 级业务用户的支撑。
四、建设内容
四、建设内容 – 观测业务
集成包括探测中心、卫星中心、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水利部等 观测数据的发布展示
可视化服务资料种类分类汇总
四、建设内容 -- 天气业务
集成气象中心主要预报产品
四、建设内容 -- 气候业务
集成气候中心全部产品 监测诊断 气候预测 影响评估 气候变化 气候模式 气候服务 气候检验
天气业务
(CMA统一的业务产品服务门户)
气象业务内网
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变化、 涵盖静止卫星、极轨卫星 气候模式等气候相关产品 以及空间天气相关产品 在线服务显示
3.
气候业务
4. 卫星业务
5.
服务业务
6.
业务管理
涵盖14大类基础数据、 及数据产品服务
基于业务内网建立满足 现代化需求的业务管理 信系统,实现业务协同
5、建立国家级业务管理系统
提供气象业务管理各类统计、分析和决策服务;
四、建设内容
业务产品:观测业务、天气业务、气候业务、卫星业务、服务业务
业务管理
1.
观测业务
涵盖地面、高空、辐射、 雷达、卫星、环境等14 大类实况观测数据在线显 示
涵盖主观预报、数值预报 等预报相关产品在线服务 显示
2.
软件
应用软件包含通用软件框架、专业应用组件两部分,投资合计 702万元。 通用软件框架的主体开发需要经费约280万,2年持续改进,每 年90万,合计460万。 专业应用组件包括综合气象资料云端可视化分析工具、服务产 品云端制作工具等,经费约242万。
八、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目标:2015年12月前,建立国家级气象业务产品服务门户,
负责改造天气预报质量检验和评估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遵循相关集
成规范和技术标准,集成至气象业务内网平台。
国家气候中心
负责气候监测、气候预测、气候变化等气候业务产品的生产、评估和 分发,制作和更新元数据信息; 建设或改造气候业务产品的制作和分发流程; 负责开发、改造气候预测质量检验和评估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遵循 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集成到气象业务内网平台。
二、建设目标
按统一标准、统一数据环境、统一门户、集中管理和分布布 局方式,构建国家级和31个省级气象业务内网
国、省、地县用户 实况观测版块
涵盖地面、高空、辐射、雷 达、卫星、环境等14大类实 况观测数据在线显示
业务管理版块
基于业务内网建立满足现代 化需求的业务管理信系统, 实现业务协同
天气预报版块
2、完善国家级业务产品聚合能力
梳理天气、气候等国家级业务产品数据资源;
汇聚国、省、地、县四级业务和服务产品,发布产品清单;
3、开放应用接口(API)提供在线调用
建立基于国省统一数据环境的开放应用接口,支撑业务应用
四、建设内容
4、整合气象业务内网系统
整合天气业务内网、气候业务内网、气象产品共享平台等业务 产品共享系统;完善国家级气象业务内网。
FTP服务
要素检索服务
接口服务
四、建设内容-业务管理
预报预测与信息网络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现代化和深化改革信息共享平台;
构建国省业务信息 交流平台
预报预测与信息网络管理系统 辅助支撑各项管理 业务
各项业务质量动态 监控
四、建设内容 -微信 气象业务内网 2.0-开通微信企业号
加强推广应用 用户交流平台
四、建设内容-移动端应用
降水和预警信号
当前详情
总体界面
文件资料
台风和降水
四、建设内容-用户行为统计分析
动态记录用户访问情况,及时了解新产品使用情况; 根据访问情况动态调整前端页面,提高服务针对性。
数据访问量PV、IP 分省业务用户访问情况
分单位用户情况
动态调整首页栏目导航
五、重点工作
建立气象业务内网集约化发展格局
完成对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及信息中心的主要业务产品和服务系 统的集成;初步建成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实现业务管理流程、 信息的在线支撑。
第二阶段目标:2016年12月前,协助部分省完成本省业务内网建设,
初步构建国家级和省级两级互补应用模式。根据业务特点,聚合 其所需的数据和服务,实现对业务和管理的支撑,成为业务用户 的主要业务操作平台、产品交换平台、业务管理平台。
五、重点工作
公共服务中心
建立预警信息发布标准和管理规范以及应急管理处置流程,负责预 警信息的智能化、精细化发布; 负责格点精细化预报产品和公众气象服务产品的制作和分发; 开发专业气象服务指导产品,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集成到业务内
网平台,增强对省级专业气象服务的支撑和指导作用。
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涵盖主观预报、数值预报等 预报相关产品在线服务显示
气象科学试验版块
包括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 、南海季风、华南降水等科 学试验产生的相关科学试验 数据及科研成果
气候预测版块
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变化、 气候模式等气候相关产品在 线服务显示
气象业务内网
CMA 统一的业务服 业务处理能力和系统响应时间
a) 在高峰时,每秒能够处理约2400个请求数。
b) 在1,000个并发用户访问时,数据条件查询响应时间要小于3秒,最长不能超 过8秒,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文件或报文传输失败应在5-8秒内向请求者发出信息提
示。
七、投资估算
硬件
硬件主要基于气象专有云进行扩容,硬件技术规格遵循气象私有 云平台的相关标准,经费约268万,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等平 台软件云平台统一提供。
门内部业务产品服务和业务管理的统一门户。
一、工作背景
行动方案-- 总体技术架构
整合中国气象数据网、 卫星遥感数据服务网, 建立面向民生的公共气 象数据服务平台
整合天气业务内网、气 候业务内网、气象产品 共享平台等,完善国家 级气象业务内网
一、工作背景
目标:以CIMISS为共同基础,实现国家集约,省级整合
数据服务版块
涵盖 14大类基础数据、及数 据产品服务
其他业务内网等
整合
天气 业务内网
气象产品 共享平台
气候 业务内网 ...
统 一 数 据 环 境
MUSIC
加工处理流水线
数据 资源 整合
气象基础数据库 气象应用数据库
气象业务运维管理库
三、建设原则
共建共享、集约整合 建立灵活可扩展的门户和可嵌入机制,联合各业务单位开 发和集成丰富的Web应用。
2015年8月21日 《气象信息化行动方案(2015-2016年)》
国家级完善现有气象业务内网的产品聚合能力, 整合天气业务内网、气候业务内网、气象产品共享 平台等业务产品共享系统,汇聚国、省、地、县四 级业务和服务产品,发布产品清单、开放应用接口 ( API )供在线调用;开发国家级业务管理系统, 提供各类统计、分析和决策建议,使之成为气象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