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监测及脱毒方法研究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同行评议组别 食品(农产品、水产品)加工与储藏
项目编号 Y305282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申 请 书
申报类别: 一般项目 项目名称: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监测及脱毒方法研究
申 请 者: 欧昌荣 电 话: 依托单位: 宁波大学
通信地址: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宁波大学,生命学院,31#信箱 邮政编码: 315211 E-mail : 申报日期: 2005-5-25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二OO五年制 基本信息 申请者信息
姓 名 欧昌荣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1974年03月21日 最终学位 博士 获学位年份 2003 职称 讲师 主要研究领域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分析、活性研究、水产加工与保鲜,食E-mail
电 话 个人网页 依托单位 宁波大学 证件类型 身份证 证件号码 申请者是否近三年调入在浙单位工作 是 调入时间 2003年07月 申请者曾主持的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 无
申请者正在主持的国家和省部资助经费在20万元及以上的研究项目名称、来源和研究期限: 无
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监测及脱毒方法研究 申报类别 一般项目 研究属性 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 同行评议组别 农业科学及生物技术/食品(农产品、水产品)加工与储 依托基地名称 预计研究年限 2006年01月-2007年12月 总经费预算 万元 申请经费 万元 项目研究目标、内容和意义简介(限400字) 分析我省赤潮频发地区产毒海藻和毒化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组成和毒性,了解我省沿海PSP毒性及其分布情况;利用海洋生活性成分与PSP在建立的体系中作用,采用HPLC、酶联免疫法等方法检测作用后PSP结构和毒性的变化,筛选出能和PSP结合,从而改变其结构,降低甚至脱除其毒性的生物活性成分(根据PSP的作用机理和结构特点,结合申请者科研经历,目标活性成分已明确);利用得到的活性物质以不同的喂养方式处理含毒贝类和中毒的小鼠,检测分析其对贝类、小鼠对PSP的摄入,代谢的影响以及对小鼠中毒症状的缓解效果,从而确定PSP的脱毒方法,并推断其机理。 本项目研究能丰富贝毒相关研究的基础理论,为贝类净化和缓解中毒患者症状提供新思路,对提高水产食品安全性,从而促进水产养殖、水产加工和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产生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能促进我国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2006-2015年分阶段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不超过4个) 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脱毒;监测;
同行评议分组说明 水产品加工与保鲜技术
重点资助方向 农业资源产业生物技术研究 项目组主要成员 编号 姓名 出生日期 性别 职称 学位 单位名称 电话 项目分工 每年工作
时间(月)1 欧昌荣 1974年
03月21男 讲师 博士 宁波大学 负责人 10
2 杨文鸽 女 副教授 硕士 宁波大学 毒素提取 6 3 徐永健 男 讲师 博士 宁波大学 活性成分筛选 6 4 徐大伦 男 讲师 硕士 宁波大学 毒性分析 8 5 汤海青 女 助教 硕士 宁波大学 仪器分析 8 6 候温甫 女 硕士生 学士 宁波大学 动物试验 8 7 总人数 高级 中级 初级 博士后 博士生 硕士生 参加单位数 6 1 3 1 0 0 1 1
说明:1.个人介绍部分申请者必须填写,其他人员可以不填写; 2.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及参加单位数由申请者负责填报,总人数自动生成; 3.第一人必须是申请者,信息从前面自动读入,但每年工作时间必须手工录入。 个人介绍: 欧昌荣:欧昌荣,男,1974年3月出生,博士。 2000年获得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的硕士学位,2003年在同单位获得博士学位后,到宁波大学生命学院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在读期间,参与农业部渔业局重点项目“油异味成分分析与脱除方法研究”, 国家863项目“大型海藻―海带综合利用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山东省科委项目“海洋农用生物制剂的研究”等项目,以此分别完成硕士、博士论文。同时参与山东省青年科学家基金资助项目“贻贝磷脂成分、活性研究”,“活性甲克质的应用研究”,“海洋底泥多氯联苯等含氯化合物的检测”等项目的研究。通过多年的科研,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提取分离、分析,微量成分的检测分析方法方面有坚实的基础。目前共发表文章1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负责人具有扎实的科研基础和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具有承担和完成重点课题的科研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在本课题中负责实验方法的总体设计与实施。
近期发表的主要论文: 1.欧昌荣,薛长湖,汤海青,徐大伦。微生物发酵-膜分离法制备褐藻胶寡糖及其产物分析.微生物学报,2005:(2):309-311. 2.欧昌荣,汤海青。琼胶酶生产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食品科学,2005,(6). 3.欧昌荣,薛长湖,汤海青,徐大伦。鱼油挥发性成分分析和脱除方法研究.中国水产科学,2005(4). Changrong et al。Changes in freshness indices and effects of high pressure processing on the kamaboko-forming ability of Saurida wanieso during ice and frozen storage. 水产学报,2005(2):246-251. 5.薛长湖,欧昌荣,李兆杰,赵雪,蔡跃飘。一种利用化学氧化制备褐藻胶寡糖的方法。专利,公开号:CN 1414002A。
主持项目: 1.褐藻胶寡糖的制备以及分析方法研究;编号:2003496;金额:万;学校人才基金; 2.新型杀菌技术在水产模拟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编号:XK200447;金额:万;学校重点学科科研基金; 3.水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毒性消除机理的研究;编号:2004A610014;金额:万;宁波市科技局博士基金重点项目;
申请经费预算 万元 计划开支项目名称 计算根据及理由 金额(万元)
1.信息费 资料查询、复印等
2.专题学术活动费
外出调研,参加学术会议差旅费
3.仪器和设备购置费
小型试验仪器、设备,实验耗材
4.能源材料费 实验水电消耗费用、实验原料、实验试剂、标准品
5.计划管理费 学校按照规定比例收取费用
6.人员费 学校规定范围内的临时用工,试验材料的采集等 注:开支范围和标准参见《浙江省省级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浙财教字[2002]20号)。 申请者承诺: 我保证: (1)申请书内容是真实的; (2)恪守科学道德,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 (3)项目组成员知晓申请书内容,并自愿参与研究工作; (4)已如实填报申请者正在主持的国家和省部资助经费在20万元及以上的研究项目名称、来源和研究期限; (5)如果获得资助,我将履行项目负责人职责,严格遵守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切实保证研究工作时间,认真开展工作,按时报送有关材料。 若填报失实或违反规定,本人将承担全部责任。 签字: 日期: 项目依托单位承诺: 已按规定对申请人的资格和申请书内容进行了审核。申请项目如获资助,我单位保证对计划实施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工作时间等条件给予保障,严格遵守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规定,督促项目组遵守科学道德和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督促项目负责人和本单位项目管理部门按照规定及时报送有关材料。 依托单位公章 日期 . 麻痹性贝类毒素监测及脱毒方法研究
1、项目研究意义 贝类毒素就是贝体内聚集的有害有机物质,它们是一些毒性很强的非蛋白毒素,是自然界毒性最强的一类物质,加热高温不能使之失活,食用后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贝类毒素的种类很多,目前发现的主要有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神经性贝类毒素(NSP)和记忆缺失性贝类毒素(ASP),不同种类的毒素,中毒的症状不尽相同。其中对人类危害性较大,世界范围分布最广,研究最多的是麻痹性贝类毒素(PSP: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
自从1888年和1928年Brieger和Meyer等分别从紫贻贝和加州贻贝中提取出了贻贝毒素以来,各国学者对贝毒进行了不同领域和侧面的研究,涉及毒素的种类、化学性质、成分,毒力及来源,贝毒和藻毒素之间以及藻毒素和细菌之间的关系、贝毒致毒的效应及作用机制,以及更为快速的简便有效的分析方法的确立等各个方面。根据近几年国外发表的近100篇关于贝类毒素研究文章来看,大多数主要集中在贝类毒素的监测报告以及能用于此目的的贝类毒素的快速,特异,灵敏的检测分析方法方面。检测分析方法上的进步,不仅能让我们及时检测水体、贝类中毒素的变化以进行安全预警和风险评估,另一方面也促进新毒素的发现毒素的消长、转移,毒素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的发展[1-2]。因此在赤潮发生频率越来越高,且难于避免的情况下,用于及时监测水体和贝内毒
素情况的贝类毒素的快速检测技术仍是贝类毒素研究的热点之一。
从发展趋势上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注意力转移到贝类毒素在贝体类的转化,消长等方面,以期为含毒的贝类脱毒,中毒患者缓解症状提供理论依据[3-4]。目前主要报道的贝体内脱毒的方法有将贝类转移至清洁水体使其自净,并喂养无毒海藻、饥饿处理法、臭氧法、双氧水处理法,以及加热烹调、罐藏、除去贝体内毒素高的部位等加工方法[5-9]。对含毒素水处理有活性炭处理、臭氧法、双氧水处理等方法[10]。目前对PSP中毒没有特效解药,只是对症治疗,采取催吐等方法将毒素排除,也有报道利用服用活性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