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异化在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很早就出现了,在1844年前后,马克思曾一再地使用异化概念来痛责资本主义制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又超出了一般的人本主义立场,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

在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也有人提出了物化,他就是卢卡奇。

一、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学说的精髓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发,一种是强调马克思的学说旨在通过现实斗争解放无产者,一种是强调马克思的学说旨在破除异化(物化)关系以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这两种看法中第一类属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总体上则属于第二类。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中西欧革命遭到了失败。

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在总结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认为革命失败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之阶级意识的丧失,而这又是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决定论所导致的。

到1923年,卢卡奇、柯尔施就分别著书,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一种人道主义,并强调马克思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

这样,就与第二国际的科学主义解释、第三国际的列宁主义解释根本不同,于是遭到了他们的猛烈批判。

到了1955年,法国梅洛·庞蒂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并首次把卢卡奇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历史和阶级意识》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圣经”。

此后,这个概念才引起了较大反响。

我们可以这样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20世纪历史文化背景下,共产党党内外一批知识分子植根于时代变化并以西方哲学视野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和分析社会现实的产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产生于并发展于西方的地域性限制,又有与正统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不同的特定思想内涵;既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又批判马克思主义,宣扬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多元化,主张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来解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既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又批判现实社会主义。

从总体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西方社会思潮之一,又是一种具有非马克思主义倾向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卢卡奇卢卡契被公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

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发表意味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开始了西马的第一次浪潮,卢卡奇的思想形成了西马的学术重心,他提出的物化是西马的核心。

物化观念、批判性立场、主体性观念是卢卡奇思想的三大基石。

物化概念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首先提出来的,是西马对现代资本主义本质的一种理论把握。

只要资本主义存在,物化就会存在,尽管物化的具体形态有变,但物化本身不会变化。

西马的物化观决定了它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必须采取批判立场。

物化的概念得以成立,在于西马的两个假定,一是有一个理想的人性。

正是以理想的人的本质为基础做比较,物化才显得是这种理想人性的异化。

二是理想的人性可以在历史的运动中获得实现,因此批判就有了一个理论的根据。

而关注人性的恢复,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地位。

突出人的主观意识的能动性,通过改造人的主观意识推动历史的嬗进。

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形成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性观念。

三、卢卡齐的物化理论1923年,卢卡奇写成了他的名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在文中他抨击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物化现象,寄希望于历史的总体运动来克服这种物化。

物化是卢卡奇早期理论探讨的中心话语,也是他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思想武器。

他认为物化就是“人的本性与其存在冲突,人由主体变成了对象、人的活动的结果,人的创造物变成了某种自律的、并反过来支配人的力量,人成了物的奴仆,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他说“人自身的活动,他自己的劳动变成了依靠悖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

他的“物化”概念其实含义与马克思“异化”概念相近,后来许多人也就把他的物化称为异化。

关于异化的原因卢卡奇认为恰恰是技术的运动、理性的发展。

他说“如果我们遵循着劳动在他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从手工业经过合作生产和工厂手工业到机器生产的道路加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存在着一种不断向高度理性发展,逐步取消了人在特征、个性、个人性格上的倾向。

”这就是科学技术不断应用到生产的过程,就是理性征服自然对象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人的沦丧与异化的过程。

他认为这种技术和理性的发展所造成的恶果可以从生产过程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加以论证。

从前者来说,技术的应用必然造成进一步的劳动分工,理性的发展必然是劳动过程的日益合理化和机械化,从而导致了工人最终丧失了与产品的接触,在形式上工人成为可有可无的一个原子,在心理上造成更为悲惨的局面。

“由于劳动被逐渐地理性化和机械化,随着人在这个过程中活动力的减少,他丧失的热情也越来越多。

他的意志的沦丧日益加重。

”理性、技术发展的过程已成为工人异化之源,劳动的对象化过程已成为异化的过程,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已成为人性丧失的过程。

商品生产的发展,工具理性的扩张,不仅影响了生产过程,也改变了整个社会生活的面貌,甚至渗透到了人们的身体和心灵的各个部分。

总之,科学、技术、理性使这个世界发生了巨变,技术的专门化破坏了每一个整体形象,科学本身也卷入这种单一的直接性之中,从而“把现实世界撕成了碎片,使世界整体的美好梦幻烟消云散”,因而科学和技术必然“受到了指责”。

面对着充满异化和罪恶的世界,在哪里能找到灵魂的栖息地呢?卢卡奇的回答是“假如人们想到鲁索,这有一种意义截然不同的自然概念的回声,它越来越集中地感到这样的社会制度(物化)剥夺了人的本质,他所拥有的文化和文明越多(即资本主义和物化),他就越不可能是一个人。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异化的自然,我们渴望的是鲁索所描绘的那种自然。

从这个回答看,卢卡奇对技术和理性的批判所站的是浪漫主义立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情绪,也和当时欧洲思想界整体的气氛有关。

浪漫主义在欧洲是一种传统的思潮,伴随着理性主义的发展即发展,作为其尖锐的对立面而出现。

此处的浪漫主义不指浪漫派,而是整个浪漫思潮。

其中隐含的一个根本主题是有限的一般个体生命如何寻得自身的生存价值和意义。

卢卡奇是这一传统的一个重要环节,早期受诺瓦利斯、克尔凯郭尔和陀耶妥斯夫基的影响,后来主要受马克思的影响。

卢卡其对后来者的开启作用更大。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异化,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创造物同人相异化,进而导致劳动与人、人与人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相异化的现象。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在马克思影响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提出了物化理论,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物化现象在经济、政治、意识领域里的不同表现,并进一步提出了克服物化的总体性理论。

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卢卡奇在1919年《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提出,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现象是“物化”的概念。

1920年《阶级意识》一文中,卢卡奇指出,资本主义的生存模式就是“非人性和物化”。

1922年《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卢卡奇全面地论述了物化问题。

卢卡奇指出:“我们的目的是把物化理解为构成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整体的一个普遍的现象”,“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既不是偶然的现象,也不是专对无产阶级一个阶级而言的,物化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及生活于其中的所有人所必然遭遇的现实,也就是说物化现象具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物化现象还具有必然性,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形式所决定的。

卢卡奇认为,物化的产生以商品形式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范畴为前提,只有在商品交换形式在社会中占支配地位,对所有生活形式都有决定性影响的社会中才会出现物化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方面,资产阶级的财富越积越多;另一方面,劳动力成为商品,人的劳动同人本身相分离,成为了不依赖于主体的社会劳动,即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

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虚幻的形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人们突然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异己的物的世界,这个世界与自己相对峙并压抑着自己。

所以,卢卡奇说:“商品拜物教是我们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时代的特殊的问题。

”(二)物化的具体表现卢卡奇认为,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它作为一种高居于整个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已经渗透到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深层次结构之中。

1、经济活动中的物化首先,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在所有权上发生分离,劳动对象不属于劳动者,而劳动者则成为劳动过程中的客体,被迫忍受劳动过程的商品化和简单化,自身的能动性被埋没,从而被劳动过程“物化”了。

其次,随着分工的发展,劳动者只是作为机械化的一部分被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去,在这一机械化的过程中,劳动者的活动越来越多地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力和批判力。

正如卢卡奇所说:“技能的专门化导致了对整体的每一个想象的破坏”。

第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即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

正如卢卡奇指出的“随着经济关系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间接,人们就越来越难干、并且很少能够发现经济关系的人的性质,很少有人能够看透这个物化的面纱。

”2、政治领域中的物化卢卡奇认为,为了适应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物化过程就“必须遍及社会生活的所有表现形式。

这样,资本主义的发展就创造了一种同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在结构上适合于它的结构的法律、一种相应的国家等等”。

随着物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和调整。

这首先表现为合理化和系统化,即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和事件都被合理的、系统的法律形式囊括在内。

其次,国家机构的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合理,受制于其中的人的非人化倾向也越来越突出。

”。

因此,在国家官僚机构中同样存在着人的能力和他的整个人格相分离的问题,一个国家雇员只是作为一种有能力的商品出卖给了国家机器。

3、物化意识与危害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的、必然的现象,这一现象也必然在人们的观念中反映出来,这就是卢卡奇说的“物化意识”。

他认为,商品关系转变成客体性的东西必然在人们的整个意识上打上自己的印记。

物化意识“正像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地在更高的阶段上从经济方面生产和再生产自身一样,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物化结构越来越深入地、注定地、决定性地沉浸入人的意识里”。

人自觉地或非批判地认同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并将这种物化结构当作外在的规律和人的本来命运加以遵循、服从,从而丧失了批判和超越的能力。

卢卡奇指出,正如物化的普遍化使之成为一切人的共同命运一样,物化意识也同样支配着人的精神活动和心理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