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南亚的往来
——马来西亚的娘惹文化
【关键词】:巴巴娘惹文化、马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娘惹装、娘惹美食、娘惹瓷器。
去年在网上看了电视剧《小娘惹》,让我对“巴巴娘惹文化”的古香古色着实有些着迷,这是先前我一点都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的,但里面色彩绚丽的民族服饰与娘惹美食文化,让我十分好奇真正地娘惹文化是怎样的,还有什么娘惹文化是电视剧里没有的,是我所不了解的。
出于对“娘惹文化”的好奇,我搜寻了很多相关资料。
原来,“巴巴”和“娘惹”是中国大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和马六甲等地华人后裔的代称。
中国人和马来人结婚后所生的后代就是baba和nyonya,或称土生华人/侨生,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大明国后裔。
巴巴娘惹也包括少数在唐宋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但目前没有来源证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所以一般上巴巴娘惹都是指大明后裔。
这些唐宋明后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
男性称为巴巴,女性称为娘惹。
六十年代以前巴巴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著身份,但由于某些政治因素而被马来西亚政府归类为华人(也就是马来西亚华人),从此失去了土著身份。
现在,巴巴人主要是指在中国明朝或以前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小部分是广东和客家籍,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
看过小娘惹的应该都记得里面那些艳丽多彩的服饰、别具一格的美食,精致的瓷器,独具匠心的宅邸、剧中玉珠出嫁前月娘教她的礼仪……,“古香古色”的丰富的文化萦绕在生活的方面面。
(一)娘惹装
首先,说道娘惹文化不得不提的当然是娘惹装啦,是娘惹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娘惹服饰最能展示华人与马来文化融合美感的精髓。
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就是娘惹服饰。
娘惹服装多为轻纱,非常典型的热带风情,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西洋风格的
低胸衬肩,再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尽显精致与奢华。
娘惹服装颜色,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大红及粉红,还有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服装上点缀装饰的图案,则是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
公元1910至1920年间,娘惹衫发生变化。
不仅运用中国传统的手绣和镂空法,而且从西印度群岛引来荷兰衣服的蕾丝花边缀在长衫上叫“可峇饰”,剪裁充分显示腰身,再配上峇迪沙笼裙,使姑娘与少妇愈加娇媚、婀娜、贤淑而附有韵味。
娘惹的身上离不开首饰,项链上镶着珠宝,耳坠垂在耳边,胸前的扣牌用金银围裹珍珠宝石,做出巧夺天工的精致花纹。
用珠子缝缀的拖鞋,有浓郁的洛可可艺术风格。
娘惹在出嫁时都会为未来夫婿缝制珠绣鞋。
许多娘惹喜欢采用产自欧洲的切割珠来缝制,因为每颗珠子都有一定倾角,可以增加一些立体感,让珠鞋看来闪闪发亮,充满贵气。
(二)娘惹美食
娘惹文化的另一重要特色就是娘惹菜了,在电视剧《小娘惹》里你总能看到各色各样美味的娘惹美食,它是中国菜的内蕴遇到马来菜的奔放,调和出人间稀有的爱恋热惰,形成了南洋最特别、最精致的菜系。
“娘惹菜”是新加坡的地道美食,是令人交口称赞的南洋菜式之一,自成一派。
娘惹美食融合了马来菜与中餐的烹调美味。
叻沙(LAKSA)是娘惹美食中最具盛名的一种,娘惹菜系是由中国菜系和马来菜系合并而成的马六甲菜肴。
“娘惹菜”味道偏浓,以甜酸、微辣为主,所用的酱料都是由起码十种以上的香料调配而成。
除了马六甲地区娘惹菜还流传到了槟榔屿、新加坡以及印尼和泰国。
娘惹菜其实是加入马来菜元素的中国菜。
应用了不少当地特产配料,例如菠萝、椰浆、香茅、南姜、黄姜、亚参、椰糖等,而材料方面一般鸡鸭、牛羊、海鲜、蔬菜都会用到。
现在的“娘惹”已是一类菜的通称,柠檬草香兰叶等佐料,在娘惹菜里是少不了的调料。
娘惹料理结合了甜酸、辛辣、微辣等多种口味,一般较为多汁,口味浓重,是南洋最特别、最精致的佳肴之一。
娘惹菜用料复杂,以马来香料结合中国菜的烹饪方法,融入了中国人和马来人两个种族的饮食特点,味道集香浓、酸甜、微辣于一身。
娘惹菜的特点是味道香浓,最注重各种香料的运用,所以有着十足的热带风情。
除此之外,娘惹菜也有南方及北方之分,南方娘惹指自马六甲南下至新加坡,因受邻国印尼的影响,椰浆成为常见的烹饪材料,口味偏甜。
除了娘惹菜之外,
她们炮制的娘惹糕点,更是享负盛名。
娘惹糕以款式多样、味道香甜浓郁而著称,让喜食甜品的人也在娘惹糕点中找到知音,再加上色彩缤纷,看起来非常诱人,洋溢着热带独有的饮食风惰,更是让人欲罢不能。
(三)娘惹瓷器
“娘惹文化”的独特之处,还可以从为数不多的娘惹瓷器体现出来。
这些娘惹瓷器,多是从中国景德镇和日本定制而来。
如日常使用所用的碗杯盅,其边缘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瓷器,往往被做成规则齿形花边,或弯出独特的褶皱,似乎是娘惹瓷器的独创。
娘惹瓷器的传统图案,依然是中国瓷器的传统图案,而瓷器上过于繁琐的细碎花边,似乎突破了中国瓷器的传统。
很多瓷器采用土耳其绿为主色理应是受到了马来文化的影响。
(四)其它
从电视剧中玉珠出嫁前月娘教她的礼仪里,我们也能看出巴巴娘惹保持了纯正的华人习俗。
以婚嫁习俗为例,巴巴族群至今还保留着排八字、纳采、吃汤圆、斟茶、上头等仪式。
婚礼上,新郎新娘要吃红白汤圆,红色代表喜庆,白色代表纯洁,盛汤圆的器皿是一种叫“感情”的瓷器,大概寓意着将喜庆和纯洁放到感情里。
新郎新娘结婚那天都要穿白衣,而后收起来,等到百年之后再穿,这样这对恩爱的夫妻就可以在天堂团聚。
真的很感人!
除此,我还好奇的是“娘惹菜”和“珠绣”,似乎是娘惹们必须掌握的看家本领。
选媳妇要考这两门手艺,临死也以吃上“娘惹菜”为满足。
另外,剧中也不时强调一种名为“班顿”的马来民歌。
这是用马来语吟唱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示他们已深深地融入这片百多年来曾经接受、养育了他们的土地。
我承认开始巴巴娘惹文化对我的吸引,有一部分或许源自于“古香古色”,它的与众不同,它的丰富多彩,透着新鲜,闪着独特的魅力,夺人眼球;但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我个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情节作祟,想去了解和关心海外华人,以及其后裔的生活现状。
然而,“巴巴娘惹”文化在兼具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同时,融合马来文化,和谐发展,并能够大放异彩、独树一帜。
巴巴娘惹文化能够倔强的生长、传承,又能够保持包容、开放的姿态,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喜欢它已不仅仅源于个人的私情作祟,更是源于它独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