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197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40万,毛入学率只有2.7%,2002年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近10年又增长了11.9个百分点,2011年毛入学率达到26.9%,普通本专科年招生人数达681万,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
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了高层次人才,提供了高水平的智力支撑和社会服务。
然而,当我们站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一个新的起点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国高等教育今后如何发展?如何使一个高等教育大国真正成为一个高等教育强国?这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去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鲜明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攻方向。
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同志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中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方针。
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深化高等教育关于大学内涵建设的思考〔摘要〕大学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加强大学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是高教事业发展的硬道理,谁掌握了内涵建设的主动权,谁就赢得了未来的发展权。
笔者认为,理念是大学内涵建设的前提,专业是大学内涵建设的根本,学科是大学内涵建设的龙头,教师是大学内涵建设的关键,制度是大学内涵建设的保证,文化是大学内涵建设的灵魂。
〔关键词〕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学科专业设置〔中图分类号〕R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2.09.001.003.05Thinking o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HUANG Zheng-de(TCM University of Hunan,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in order toimprove educational quality.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s the absolute principle of the higher ed -ucation development.The person who masters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nitiative would gain the right to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idea is the precondition discipline is the foundation,subject is the leader,teacher is the key,system is the guarantee,culture is the spirit of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discipline specialty setup黄政德(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收稿日期〕2012-06-12〔作者简介〕黄政德(1955-),男,湖南益阳人,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高等中医教育研究。
2012年9月第32卷第9期Sep .2012Vol.32No.9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TCM Univ.of Hunan·专家论坛·3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这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1理念是大学内涵建设的前提一所大学的理念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他决定这所大学的思维方式、发展方向和努力的目标,不仅决定大学的今天,更决定大学的明天。
而在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某个阶段大学的理念总是受社会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表现出共性的一面,但同时又受到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社会思潮等种种限制而表现出个性的一面。
大学作为目前人类社会教育体制中的最高层次,其理念对社会的发展、对社会思潮的形成又总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大学的理念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的一种哲学思考体系,其核心主要是回答什么是大学、怎样办大学和办什么样的大学这样几个基本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人们对大学总的看法。
大学理念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没有正确先进的大学理念引领,大学的实践活动容易迷失方向,甚至违背大学的基本准则和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就很难谈得上发展和创新。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大学改革发展要走向新的高度、新的境界,就必须站在思想理性的高峰,因而迫切需要正确引导大学理念的文化生成,实现现代意义上中国大学理念的重构。
大学理念首先体现在对大学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
什么是大学?《辞海》释义: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创建大学是人类最伟大的杰作之一。
大学是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创新知识、服务社会作为己任;以先进、公正、理性、科学和创造为本质特征,具有其他社会机构不可替代的特质;以“高、大、真、创”为核心内涵。
高———高阔境界、高尚品质、高雅格调、高端产品;大———大师、大楼、大爱;真———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创———创优、创特、创新;以培养高级人才,创造新的知识,产生高水平成果,引领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为追求目标。
真正的大学应当具备这样的优秀品质和内在张力。
其次体现在办什么样的大学?即大学办学的定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顶层设计。
这包含有目标定位、层次定位和类型定位。
只有定位准确,目标清晰,大学才可能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
再次是怎样办大学?必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
一是大学应当坚持“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的基本制度。
学术自由指在不受外力干涉的情况下,教师有权依自己的意愿选择教学、研究的方式,自行决定教学与研究的内容,以及发表其研究成果。
约翰·S·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指出“大概没有任何打击比压制学术自由更直接指向高等教育的要害了”。
世界高等教育会议(UNESCO,1998)也已指出:“促进学术自由和学校自治,这是高等教育永远不变的两条准则”。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奴隶,因为强权并不代表真理;真理犹如宝剑,需要时间的自由打磨,真理之光才能逐步显现。
教授治校源自中世纪巴黎大学的传统,教授治校作为大学办学的基本制度应体现为:(1)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拥有大学学术领域的决策权;(2)教授作为大学最高权力机构———大学校务会的主体之一,参与事关大学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订,发挥大学内部管理的主体作用;(3)以教授为主体组成的各种专门委员会,作为大学内部专门事务决策的咨询机构,以决策建议等影响大学发展。
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要视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
现代教育逻辑支点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自身建设水准。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人为本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
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能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
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
要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和终极价值,尊重人的个性、人格、权益,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
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是一种博大的精神力量和感召力量,他推动人们去感受生命过程。
只有感受才会感动,才会在感动中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升华人生;只有感动,才会化为自觉行动。
2专业是大学内涵建设的根本专业是指高等院校或中等专业学校里的学业门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第32卷4类。
从逻辑上说它是一所高校办学的基点,专业设置是构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相关的调查显示:54%的人是根据专业兴趣来填报志愿的。
就兴趣而言,他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他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最持久的因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人们的主观愿望,难以改变;如果没有专业兴趣,人们往往不愿意填报该专业。
可见,专业对于一所高校是何等重要。
这是因为,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根本,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专业建设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它涉及到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内容,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
然而,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重复现象极为严重。
有些高校为了获取经济效益扩大招生规模,不顾自身的办学实力、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来重复设置专业,甚至成了“赢利”的手段。
高校专业设置的同质化即重复设置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内部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低水平竞争的漩涡,很多院校的专业设置只顾及到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办学质量,从而导致了专业设置上一哄而上的“羊群效应”。
这一消极现象不仅会阻碍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也势必会进一步削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国际竞争力,而最直接后果是产出了一大批专业结构相同且不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需求的学生,从而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供大于求现象的发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结构性失业”。
造成这一现象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高校的短期行为,拼命扩大招生规模,获取经济效益。
客观原因是高校与市场信息不对称使然,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之间信息不对称,与学生志向之间信息不对称,与市场需求人才之间信息不对称,与政府教育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
因此,高校要具有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专业。
一是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实力、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避免同质化,重复设置。
二是要切实加强专业建设。
要努力解决好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一系列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