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快乐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
【摘要】做一名快乐的语文教师,构建快乐的语文课堂,不仅是教师的愿望,更是学生的福祉。
本文从不同视角对快乐语文课堂的构建进行了思考,阐述了什么是快乐语文课堂以及如何构建快乐语文课堂等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快乐语文构建
语文课是最有灵性、最具活力、最具趣味的学科,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更应是生动的、愉悦的。
但事实恰恰相反,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把语文学习看作是痛苦的事。
怎样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喜欢语文,快乐地学习语文,并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应成为广大师生共同思考的课题。
所谓快乐语文课堂是指学生能够活泼主动地学习语文,并在课堂学习中享受到快乐的语文课堂。
“快乐语文课堂”包含三个层面:第一,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心灵深处的愉悦;第二,让学生喜欢阅读和写作,能够感受到读写的快乐,能够欣赏语言文字中内涵的哲理美、诗意美;第三,能够积极参与创造性的语文活动,并从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构建快乐的语文课堂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树立“快乐语文”的课堂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要让语文
学习在快乐中进行,让语文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
这些都向我们传递着一种“快乐语文”的教育理念。
2001年《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路人,应当用快乐去唤醒学生“沉睡的力量”,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效应,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拥有一个“课始乐已生,课中乐正浓,课后乐犹存”的快乐情境。
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树立“快乐语文”的课堂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挖掘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人以智,育人以德,寓教于乐,把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努力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资源
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语文教师应该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去努力地开发和利用好语文课程资源。
教师在教教科书的同时,更要创造性地用好教科书。
课前要努力发掘教材的创造因素,课上除了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外,课后更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努力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沟通,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创造,以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
一是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让学生的生活与语文接轨,享受语文的丰富与精彩。
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
即把生活引入语文课堂,变语文课堂为生活的“天堂”,让学生在生活的海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是力求多学科整合。
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学会创造性地将语文与美术、音乐、自然、劳动、品德与生活、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学进行互相渗透、融合和跨越,提倡多学科的有机整合。
三、积极创设快乐的语文学习情境
良好的教学效果与快乐的学习情境是分不开的。
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快乐的语文学习情境。
首先,教师要面带笑容走进课堂,用精彩的的开场白开始一堂新课。
教师新颖、独特、诱人的“课引子”,常常能激起学生探新觅胜的乐趣,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所需求的课堂情境。
学生有了昂扬亢奋的学习动机,快乐的教学气氛就会悄然形成。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满腔热忱来组织教学活动。
注意态度端正,语言亲切,富有激情,并借助态势语,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美的享受。
再次,可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故意设置障碍,造成疑虑,教师佯装不知,引导学生争论;用故事、表演、挑刺等措施,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课堂气氛活起来。
最后,结合课文内容,补充一些有趣的学习内容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恰当选择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过程,更是一个带有艺术性的创造过程。
快乐语文课堂的重要前提在于唤起学生的兴奋和愉悦。
教学中,如果教师老是采用同一种或相仿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心理就会疲劳,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折。
“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做一名快乐的语文教师,应该让课堂充满诗情和激情。
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和变化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欲望。
教师要能够根据课文的特点,将读一读,写一写,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演一演,唱一唱,比一比等方法有机组合,因“材”(课文)施“法”,融会贯通。
比如学习《春雨的色彩》一课时,可以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声中,时而欣赏多媒体课件(课件播放有关下雨情景),时而投入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中感受春雨细如丝、柔似水、美如画的无限情趣。
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可以通过实验法教学。
一个玻璃瓶、一把石子、半瓶子水的实验演示,不仅让孩子们直观地看到乌鸦喝水的过程,还能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启迪孩子们的思维。
五、注重创设灵活开放的作业形式
灵活开放的作业形式,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吸收、理解和感悟,也有利于学生人格和人文素养的形成。
新课程人教版实验教材,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
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从“大语文”观的角度来设计作业。
如学习“多彩的春天”这一组课文时,教师可让孩子们走进自然,去寻找春天,通过看一看,听一听,画一画,唱一唱的方式设置开放性的作业。
另外
结合教材的内容,低年级学生可先后开展自主策划怎么过“六一儿童节”和秋游活动;未来的桥设计、绘画活动;做家务,写感受活动;画自己的家乡、说自己的家乡、写自己的家乡活动;利用树叶做书签、制贺卡活动;讲小英雄故事会活动;争当识字大王、自制识字课本、识字小报活动;在老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参观自然博物馆等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要善于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新灵活开放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六、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评价方式(转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