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第四章 总量指标和
(二)总量指标的特点
1 2
表现形式为绝对数(绝对量) 指标数值都需要带计量单位
如: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919 亿元 ;货物进出
口总额36421 亿美元;粮食种植面积11057 万公顷 ,粮食 产量57121 万吨;能源消费总量34.8 亿吨标准煤 ,货物运 输周转量159014 亿吨公里 等。
如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比例在机械化
初期阶段,两者之比为9:1,在半机械化半
自动化阶段两者之比为6:4;在自动化条件 下,两者之比为1:9。
【需要注意】
比例相对指标也有反映结构的作用,在实际中与结构 相对数有联系。但其更侧重反映同一总体各部分的比例关 系和协调平衡情况。比例相对指标一般有是否合理的评价 标准。如合理的积累和消费比一般为1:3,教育部规定高 等学校师生比1:16为优秀,等等。
2006-2010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率比较
单位:%
国家和地区 世界总计 美国 欧元区 日本 中国 中国香港 2006年 5.2 2.7 3.0 2.0 12.7 7.0 2007年 5.3 2.0 2.9 2.4 14.2 6.4 2008年 2.8 0.0 0.5 -1.2 9.6 2.2 2009年 -0.6 -2.6 -4.1 -5.2 9.2 -2.8 2010年 5.0 2.8 1.8 4.3 10.3 6.0 2006-2010年平 均增长率 3.5 0.9 0.8 0.4 11.2 3.7
47.4 51.3 48.7 16.5 69.2 14.3 9.4
河南省未来老年人口年龄构成
单位:万人
年份 2005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
老年人口总数 (60及以上) 1089.4 1248.9 1552.5 2116.7 2504.9 2473.9
60-69岁 人数 % 627.5 771.8 968.8 1363.2 1315.1 1316.6 57.6 61.8 62.4 64.4 52.2 53.2
实物量指标缺乏综合性能
价值量指标
以货币单位计量的总量指标
具有广泛综合性能,但脱离了物质内容, 比较抽象,也与物价变动有关。如安排运 输不能根据货物的价值,要根据其重量和 体积。
实际中,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结合使用
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的结合
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摘录)
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第二产业 增加值23531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43.1%)。年末外汇 储备33116亿美元;财政收入117210亿元;
45.7
54.3 51.5 48.5 19.0 69.0 12.0 8.3
46.6
53.4 51.4 48.6 18.5 69.0 12.5 8.5
49.9
50.1 51.3 48.7 16.6 70.1 13.3 8.9
51.3
48.7 51.3 48.7 16.5 69.8 13.7 9.1
52.6
306647 348002 7919 14625 19751 23061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2》和《中国统计年鉴-2012》)
(二)比例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反映总体内部各部分之间 的比例关系。
比例相对指标 总体某部分的数值 总体另一部分的数值 100 %
【参考资料】
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改变了劳动力结构,比
我国2007-2012年人口构成及其变化
比重(%) 指 标 2007 总人口 100 2008 100 2009 100 2010 100 2011 100 2012 100
城镇
乡村 男性 女性 0-14岁 15-59岁 60岁及以上 65岁及以上
44.9
55.1 51.5 48.5 19.4 69.0 11.6 8.1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总体单位总量 按内容分 总体标志总量
总量 指标
时点指标 按时间状况
时期指标 实物量指标 按计量单位 价值量指标 劳动量指标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两者的主要区别
是否 需要连续 计数
是否 具有 可加性
数值大小 与时间长短 是否有关
实物量指标
具体鲜明地反映事物使用价值量的大小。具体有:
2005-2011年我国人口抚养比变动情况
年份 2005 总抚养比% 少年儿童抚养比% 38.8 28.1 老年抚养比% 10.7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38.3 37.9 37.4 36.9 34.2 34.4
27.3 26.8 26.0 25.3 22.3 22.1
11.0 11.1 11.3 11.6 11.9 12.3
(资料来源:2011.2012国家统计年鉴)
(三)比较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将同一时间同类事物在不同的
空间条件下指标数值对比所得的综合指标,它 反映同类事物在同一时期内不同空间条件下的 数量对比关系和现象之间的差距。比较相对数 通常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统计学》课件
第四章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制作人: 胡 宝 臣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意
义和种类;掌握相对指标计算方法及不同作用;熟 练运用相对指标进行现象间的对比分析;能综合运 用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应用原则; 难点: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相对指标的
地区 东部 中部 西部 合计 县数(个) 105 180 307 592 百分比% 17.7 30.4 51.9 100.0
(1994年确定,2012年调整,调入调出各为38个县) 此表反映我国贫困县的地域构成状况,可以看出在三大经济地带,贫困县 的分布极不平衡,这为研究解决贫困地区问题提供了依据。
总量指标的计算方法
⑴直接计算法:对所有总体单位进行调查登记,然后进 行汇总而得到总量指标 。 ⑵推算法:根据各种指标之间的关系或根据非全面调查资料 推算总量指标的方法。常用的推算方法有平衡推算法、因 素推算法、比例推算法、抽样推算法等。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主要内容 ☆ ☆ 相对指标的意义 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
结构相对指标 总体某部分的数值 总体数值 100 %
结构相对指标及其计算(续1)
★ 结构相对指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 各部分结构相对数数值之和等于100%或1。
【需要注意】
结构相对数看似简单,但用好并不容易, 可通过实例培养学生结构分析意识。
★结构相对指标反映总体内部的结构特征
中国国家级贫困县的地域分布
自然单位:按自然状态来量度,如人、台等; 度量衡单位:按度量衡量度,如吨、公里等; 双重单位:两种计量单位以除的形式表示,如人/平方公里等(强度相对 数使用,总量指标不用此计量单位); 复合单位:两种计量单位以乘积的形式表示,如货运量吨公里
旅游人次等;(如2011年全年国内出游人数26.4亿人次)
标准实物单位:按统一折算的标准来量度,如标准煤等;
☆ 计算和运用相对指标的原则
一、相对指标的意义
★ 相对指标的概念
反映有联系的事物之间数量联系程度的综合指标。
★ 相对指标的特点
⑴表现形式为相对数; ⑵一般不带计量单位; ⑶数值大小与总体范围无直接关系。
相对指标的作用
★ 相对指标是以相互联系的现象数值之间的对比,来反映
事物间的数量联系程度。 这种数量联系程度的具体化,表现为现象之间的结构、比 例、速度、程度和密度。
3
数值大小与总体范围有直接关系
(三)总量指标的作用
总量指标是整个统计分析研究的基础指标。 ⑴总量指标是对研究对象数量特征认识的起点 认识研究总体数量特征从总量指标开始。 ⑵总量指标是实施社会经济管理的基本依据 社会经济管理首先是对总量指标的管理。如人口 管理中我国人口政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 素质”。总供应、总需求;进出口总额;粮食总产 量等。 ⑶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是派生指标。
★ 相对指标可以使不能直接对比的总量指标数值找到对比
的基础,从而准确地判断现象之间的差异程度。 如及格率、出勤率、合格率、收益率等。 相对指标在经济管理与效益考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
①结构 ②比例
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 静态 相对 指标
相对 指标
③比较 ④强度
可比性问题。
本章主要内容
总量指标 相对指标
计算和运用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原则
第一节
总量指标
主要内容
☆ 总量指标的意义 ☆ 总量指标的种类 ☆ 总量指标的计算问题
一、总量指标的意义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或总水平的综合指标。
资料: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年 末外汇储备33116亿美元;财政收入117210亿元;年末全国大陆总人 口为1354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1182万人。 全年国内出游人数达29.6亿人次,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127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58957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17314吨公里。(见2012年 公报资料)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54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其中
城镇人口为71182万人。全年国内出游人数达29.6亿人次,全年粮食种 植面积11127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58957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
173145亿吨公里。(见2012年统计公报资料)
三、总量指标的计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