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锡新区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无锡新区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新区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2012年3月1.前言1.1本次调研背景及目的本次调研是在两大背景下展开的。

从宏观形势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国上下掀起了新一轮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发展文化产业面临重大机遇。

对于像无锡这样文化底子深厚的城市,能否依托文化产业在新一轮的经济转型大潮中脱颖而出至关重要,将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从新区当前形势讲,经过前阶段的不懈努力,新区文化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发展,项目日益增多,特色日趋彰显,“最有文化的高新区”正逐步成为现实,但是,统筹发展、经营管理也出现了系列问题,可以说新区文化旅游产业已进入发展平台期,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现跨越发展。

在这样的形势下,新区政协工委对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系统调研,掌握第一手发展资料,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推进新区文化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和质的提升建言献策。

1.2本次调研概况本次调研由新区政协工委主持展开,新区党政办、社事局、信息与服发局、梅村街道、鸿山街道、吴博园、鸿山遗址博物馆等单位和部门参与。

经过多次调研,政协联络工委就新区文化旅游状况作系统梳理,对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现将相关事项报告如下。

2. 新区文化旅游产业优势分析2.1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许刚书记在2012年新区党工委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新区具备三大文化资源:有老祖宗传承的吴文化资源,有老天爷恩赐的水乡自然生态,有现代人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新区完全可以依托这三大文化资源,发扬承接与创新的精神,立志做‘中国最有文化的高新区’。

”首先是吴文化资源,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而无锡绝大部分的吴文化资源都在新区,如泰伯文化遗存(有形文化如泰伯庙、泰伯陵、泰伯渎,无形文化如清明节、泰伯庙会、吴文化节等)、院士文化遗存(怀海义庄、钱穆钱伟长故居、泰伯图书馆等),新兴文化如二胡文化、赏石文化等,其它如昭嗣堂(香楠厅)、净慧寺等;其次,新区保存有完好的江南水乡生态,包括国家级的湿地公园——梁鸿国家湿地,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鸿山都市农业生态园,3A级景区新洲生态园,以及正在建设的万顷良田、8090吴地新乡村等项目;第三,新区有现代文明和高科技文化资源,如物联网博览园、中国工业博览园、国际动漫基地等。

这些资源分别广泛、特色鲜明,是新区文化旅游产业能够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

2.2 发展速度迅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文化旅游产业高度重视,将“旅游和现代服务城”作为无锡“四城”建设的重要一环;新区也提出要建设“最有文化的高新区”的鲜明口号,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一是构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平台。

2008年6月,无锡市委决定成立八大博览园,新区中国吴文化博览园,是无锡市继灵山大佛、太湖鼋头渚之后重点打造的一个以长三角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功能园区。

除此之外,新区还相继成立江苏省吴越文化研究会、无锡新区吴越文化保护研究委员会、无锡新区文化产业领导小组等,从多方面构建发展平台;二是推进特色文化项目开发建设。

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提升内涵、挖掘特色,新区先后打造出中华赏石园、二胡创意产业园等特色文化旅游项目,与新区原有的文化载体泰伯陵、泰伯庙、鸿山遗址等交相辉映,进一步丰富了新区的文化内涵。

三是加强文化旅游品牌建设。

打造知名品牌是整合资源、提升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区近年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本经验。

例如,我们运用泰伯文化资源,打出“泰伯文化节”、“吴文化节”等节庆旅游品牌;利用鸿山地区保存完好的江南水乡生态,打造出国家级的湿地公园品牌;利用鸿山大遗址争取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品牌;利用中华赏石园获得中国观赏石综合基地品牌;利用二胡文化成功打出中国二胡之乡品牌等。

总体而言,近年来新区的文化旅游亮点频出,成绩斐然。

2.3产业前景广阔嵇克俭主任在2012年党工委务虚会上指出:“要借着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加快文化旅游为主的文化产业发展,建议将其也列入新兴产业重点支持,新区有吴博园和环太湖旅游带等优秀的旅游资源,完全可以据此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大力打造旅游品牌,带动文化创意等相关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而且呈现出蓬勃之势,借助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整合提升,创新突破,必将大有可为。

从新区产业发展大局来说,文化旅游产业与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是推动新区实现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新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则可从另一方面提升新区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提升新区文化软实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3.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虽然有诸多优势,但也面临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需要整体统筹规划近年来,无锡新区越来越重视产业转型,越来越重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和各街道、园区的努力下,新区文化旅游项目逐渐丰富,项目层次品位大幅提升。

然而,由于新区20年来的发展是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文化旅游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经验不足,思路尚处于发散阶段,政策措施也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尚未形成切合实际的新区文化旅游总体策划规划,导致缺乏整体视野、长远视野和国际视野。

3.2需要市场化运作思维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初期,十分重视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等,而对如何提升经济效益、加强市场化运作经验不足,造成许多项目建成后,市场效益提升缓慢。

尤其是一些很有分量的资源,由于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导致人气提升较慢,品牌影响力没有充分彰显,如全国文保单位泰伯陵景区,含有寻根文化、吴地始祖、三让高踪等文化元素,与黄帝陵、大禹陵、炎帝陵等全国其他类似景区相比差距较大;再如昭嗣堂,是目前江苏省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选料最珍贵,文物价值最高的一座明代楠木建筑,对于研究明代的建筑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知名度也相对有限。

3.3需要统一运作平台目前,新区各文化旅游项目(景点)独立运作,有管委会体制、有开发公司体制、有旅行社体制等,如在鸿山区域范围内,就有鸿山遗址博物馆(事业制)、吴文化博览园(开发公司与管委会合署)、吴越旅游公司(旅行社制)、鸿山生态园(外包经营)等,互不统属,自然无法形成合力,难以打出统一品牌,吸引旅行社团队。

因此新区亟需建立区级的文化旅游统一运作平台,将旅游景点联合起来进行策划推广和运营,形成主题游线,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长三角旅游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如泰伯陵、泰伯庙、泰伯渎等组成泰伯文化游线,怀海义庄、昭嗣堂、泰伯图书馆、鸿山遗址博物馆组成文化教育类游线,二胡创意产业园、中华赏石园组成特色文化游线,梁鸿湿地、生态园、万顷良田等组成生态休闲类游线,工博园、物联网博览园等组成现代工业科技游线等。

4.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和思路根据前述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及问题所在,在下一步发展中,新区文化旅游产业要着力实现三大转向。

4.1创新发展思路,从点的发展转向面的统筹过去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侧重于孤立性的项目建设,缺乏全盘的统筹规划,新区文化旅游产业要实现跨越发展和质的提升,必须进行宏观的统筹和规划,制定详细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即从点的策划向面的规划转变。

在经营管理上,也要加强宏观统筹,对新区文化旅游资源和各个项目进行整合提升,统一管理,协同运营,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4.2革新管理模式,从文化事业转向文化产业当前新区文化旅游项目多为事业化管理模式,只有转向产业化经营,实现市场化运作,才能进一步激发活力,全面调动市场资源为我所用,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不仅要在项目建成后,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路径,更要在项目策划规划之初,就着手考虑后期市场化、专业化运营事宜,使建设、管理、运营实现一条龙无缝对接。

4.3优化发展目标,从产业发展转向区域升值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它可以带动商业、地产、餐饮、交通等一系列行业的发展,综观全国,凭借一张文化或旅游的品牌而带动一个区域大发展的事例比比皆是,著名的西安曲江新区,正是靠大唐芙蓉园等亮点文化旅游项目,带动整个区域开发。

当前,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仍局限在项目本身的建设发展,对于带动整个区域板块升值,推动片区地产开发等效果不明显,许多文化旅游项目可能本身建的非常好,品位高、知名度大,但是对于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却没有充分彰显,各项配套设施也有待健全。

目前,新区正在推进“吴都新城”的开发,建议在新城开发过程中,沿泰伯渎开发沿河文化旅游,通过环境整治、文化提升、游线完善,打造无锡新区的“古运风情”,从而提升新城品质,成为理想的商业、居住、生活区。

5.相关措施建议5.1理顺体制,加强领导一是系统梳理现有文化旅游项目管理体制,通过建立区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平台,整合现有项目和资源。

综合考虑吴博园建设的初衷就是统一整合开发吴越文化旅游资源,经过三年建设运营,吴博园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成绩突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议以吴博园为班底组建区级旅游发展平台,统筹策划规划、宣传推广、旅游运营等工作。

二是实行市场化管理体制,减少政府对文化旅游建设和开发的直接干预,给予充分的自主空间,充分利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壮大。

5.2整体谋划,有序推进当前,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非常重视,建议由党工委、管委会分管领导牵头,新区相关旅游景点共同参与,邀请国际国内知名策划规划单位,制定无锡新区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通过对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科学分析和评价,明确新区文化旅游发展定位、发展战略、品牌建设、项目布局、营销手段、推进步骤、配套建设及制度、政策、资金等保障措施,勾画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美好蓝图。

5.3聚焦发展,集中打造新区文化旅游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品位层次各有不同,建议采取“聚焦发展”战略,挑选若干特色鲜明、品位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项目集中打造,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用在关键之处;另外,从长远发展看,新区也需要打造若干名片式项目,如恐龙园为常州旅游名片、华侨城为深圳旅游名片一样。

建议可以重点打造“三泰一址”、梁鸿国家湿地、二胡产业园和中华赏石园等拳头产品。

5.4加强配套,完善功能“服务型”新城是新区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而文化旅游产业从实质就是一个综合性服务业,通过统筹规划和建设文化旅游产业配套设施,可以有效改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建议以国家4A级景区为标准,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全面提升。

硬件方面,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商业配套、餐饮住宿设施,特别是交通线路(公交车)的完善,健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项旅游要素,在这方面梅里古镇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吴博园也即将实现园区自行车的贯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