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红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甘肃教育新政是在整个晚清边缘化省份的一次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推动,其办学方式变化多元,在培养近代新型人才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意义,本文将从学校变制和课业设置方面论述教育新政的发展和局限
关键字:甘肃;教育;新政
1900年义和团运动引发庚子国变,八国联军的进攻使清朝国势日微,不堪国内外多重重压的清政府如履薄冰,举步维艰,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
在由此开始了其覆亡前的十年新政,而清政府参考了欧美日本等国学校教育体制,陆续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清末学校教育的基本结构,形成了我国现代教育体制的骨架。
一、新政前兰州书院教育综述
新政前甘肃地区教育主要以书院为主,书院教育的直接作用是为科举考试服务,一般意义上的书院都为官方主办,很受政府重视,传统的教育制度是学校和科举相辅相成,书院教育在一段时间内为整个社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1.书院教育基本内容(以兰山书院为例)
兰山书院的教学工作是为科举考试服务的,所设课程是为写八股文、试帖诗而服务的,课程有经学、史学、诗赋、书法等。
基本教材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札记》、《周易》、《春秋》)、《通鉴辑要》。
这样的课业分配和设置无不反映书院对科举的服务职能。
2.书院教育的弊端
①山长选聘的腐败。
由于山长是地方官员聘请,于是很多山长交结官员,索取俸禄,尤其到了清末情况更加恶化,书院的腐败首先体现在掌学者不学无术上以及不守职业节操的执教者对教学活动的漠视和怠慢,乾嘉道年间,朝廷多次下令严惩腐败山长,但收效甚微,甚至愈演愈烈。
②书院的存在阻碍新的教育体制的建立。
随着清末新政的逐步展开,社会变革对先进人才有了新的需求,人才的匮乏是清政府面临的难题之一,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和人才短缺问题需通过教育改革来实现,而传统的书院教育显然不利于实现这一目标。
二、清末新政时期甘肃教育改革
清末新政时期甘肃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旧式书院向新式大中小学堂的转变、军事学堂的建立、职业技术学堂的建立、师范学堂的建立。
1.旧式书院向新式大中小学堂的转变
新式教育形式的建立一定程度都来自于旧式书院,由于新政教育改革的经费十分匮乏,而书院的校舍建筑和教育资本可以加以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改革的进度和成功率。
2.军政学堂的建立
①甘肃陆军学堂
甘肃陆军学堂是甘肃、宁夏、青海历史上的第一所军事学校前身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八月成立的甘肃武备学堂,内堂功课设置修身、国文、外国文、历史、算学、地理、图画、格致、兵学、医学(军医、兽医)等课程,由教习在讲堂按教科书或教材分科讲授。
②甘肃法政学堂(兰州大学的前身)
1906年5月16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开办通省法政学堂,并规定各省法政学堂由各省提学使司主管。
自此正式筹备甘肃法政学堂。
主要学科有大清律例、大清宪法大纲、政治、历史、法学、国际法、监狱法、刑法、民事诉讼法等[]。
③甘肃高等巡警学堂
甘肃高等学堂是宣统二年陕甘总督长庚奉命创办的。
除设置学生班外,还设置有绅班,“由各县保送”,另有官班,“由省垣考收”。
这些班是简易班,学习法学理论、民刑法、民刑诉讼法、法院编制法、监狱学、警察学等。
④甘肃仵作学堂
清宣统元年(1909年),陕甘总督升允令候补县丞在庄严寺筹建。
规定甘肃各州、县各选一人参加学习,后在兰州招生百人开学,学期制一年,仵作学堂以《洗冤集录》为教本,仵作学堂为之后民国甘肃的法医教育奠定了基础。
3. 职业技术学堂的建立
1907年(清光绪33年)兰州道彭英甲顺应新政的政令主张,创建农林学堂和矿物学堂。
前者后定名为甘肃官立中等农业学堂,课程设置有经学、国文、历史、地理、农林、外文、格致、化学、体操。
矿务学堂整体课程设置与农林学堂大体一致,之后还在矿务学堂稍西,建甘肃全省巡警学堂。
4.师范学堂的建立
①甘肃省速成师范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五月,升允在兰州创办甘肃省速成师范学堂(后改初级师范),令各地选送品学兼优的生员入堂肄业,一年毕业后分配到各地高等小学堂当教习。
②甘肃初级师范学堂。
改自改自求古书院和兰山书院,宣统三年(1911)春,初级师范学堂并入优级师范学堂,改办甘肃存古学堂,1913年博闻新闻改为甘肃省
立师范学校。
所修课程分修身、读经、讲经、教育、文学、历史、地理、算学、理化、博物、图画、体操等12门。
③甘肃优级师范学堂。
优级师范学堂改自与兰山书院。
宣统三年(1911年) 夏,改为甘肃初级师范学堂。
1907年,新旧学生只有140人,全部合并为预科。
次年冬,预科生全部毕业,旋即如数升为选科,分成史地、理化、博物、数学四科,使优师变成了选科优师。
三、甘肃教育新政的意义和启示
1.重新架构了受教育者知识结构。
经过整个清末新政的洗礼,教育结构和知识的更新发生了巨大变化。
除了传统的文学,理学之外,更多的引进西方通用的科学门类,物理,化学,数学,外文等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科学等切实有用的学科被引入,带动了教育向着服务社会的实用主义演进。
2.新学堂建立,教学方法得以改进。
新的中小学堂部分开设书画,手工乃至体育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相对于科举时代空洞无物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的进步显而易见。
3、职业教育开始发展。
随着甘肃清末新政的进行,职业技术学堂和专门学堂开始成为教育发展的一部分,矿业学堂,农林学堂,和全省巡警学堂,直接意义上推动了教育与社会生产的接轨。
甘肃教育新政只是局部的,不全面的改革,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被边缘化,并没有因此产生类似于诸如京师大学堂等之后可以发展成为高等学府的办学范本,发展速度缓慢,学生入学比例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倒数地位,最为重要的是,清末新政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决定了整个教育改革的过程也是服务于这一目的,教育改革并没有直接推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变革,所以,甘肃乃至全国
教育改革,并未取得实质意义上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刘宗棠.《简述清代书院制度的特点及其兴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9,5(1):3-4.
[2] 魏静.浅议清末甘肃地方教育改革[J].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2004,4(1):1-2.
[3] 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60.
作者简介:李建红(1988.01-),男,西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