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卷第11期 V01.36 No.1 1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6年11月20日
NOV.20 2016 doi:10.39690.issn.1008-9640.2016.1 1.017 童年经验对曹文轩创作的影响
徐宏博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阜新123000)
摘要:曹文轩是"-3代儿童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儿童人物,虽性 格不一,却与作者自身的童年经验与成长背景息息相关,可见,童年对曹文轩的创作具有深刻影响。本文主要 从环境、意象、具体经历与性格特点等角度出发,探讨童年经验对曹文轩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为读者更深刻 地理解曹文轩的作品提供参考。 关键词:曹文轩;童年经验;意象;文学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7I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6)1 1-0036 02
曹文轩说过:“苦难给了我透彻的人生经验,并 给我的性格注进了坚韧和仁爱。那片土地给了我灵 气、题材、主题和故事。”这句话主要指他童年时的 成长环境、人生经历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 重要影响。而这种童年经验是增添文学魅力的重要途 径,不仅有利于作者在创作上得心应手,还能打动每 位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 一、水乡环境。注入创作灵气 在《乡土情结》中,曹文轩曾写道:“我无法摆脱 乡村情感的追逐与纠缠。我深陷其中,很难以灵魂进 入都市。我是都市中的一个乡情脉脉的边缘人。” 曹文轩出生于江苏水乡盐城,童年的生活环境在其文 学创作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使曹文轩小说的语 言、情节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水乡气息。 “水”与曹文轩的作品具有紧密的联系。从江苏 盐城的文化根源来看,吴文化深刻影响了盐城的地域 文化发展。而吴文化的两个母本系统分别为长江文明 (江南土著文化)与黄河文明(中原周文化),因此,吴 文化可以看作是水的文化,水与这片土地之间的关系不 可分割。水乡养育了曹文轩,也为其文学创作注人了源 源不断的灵气,使他的文学叙述带有明显的家乡色彩。 曹文轩说过:“我生活在一个‘水网’地区,这里河流纵 横,大小河流很多,小时候交通工具最多的就是船…… 我童年时的水边生活,那时候的民居依着河岸而建,只 要打开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河流。”盐城的“水”让 曹文轩感受到圣洁、纯净的美学趣味,其在文学创作中 也多次用到“水”。如在《泥鳅》中有这样的描写:“这 里冬末春初的田野,别有一番景致:到处是水田,水汪 汪的一片,微风一来,水面皱起一道道细细的波纹,一 道赶着一道,往远处去,那水分明有了细微的生命;风 再大一些,田野上便会四下里发出一种水波撞击田埂的 水音,柔软的,温和的,絮语样的,田野也不再那么无赖 和寂寞;中午若有一派好阳光一把一把洒下来,水面 上便广泛地弹跳起细碎的金光,把世界搞得很迷人, 很富贵。”江南水乡的成长环境使曹文轩小说中的 “水”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也使其作品的自然品味更 加浓厚,将读者带人到了宁静的江南小镇中。 二、阴柔意象,奠定创作基调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与思想内涵产生于盐城,在江 南水乡地域氛围的熏陶下,其小说中的“柔美”意象 也极为明显。 曹文轩作品中的很多意象都是家园类意象,这种 意象“是普遍存在于中外文学作品和作家创作过程中 的文学母题,是人类经历了漫长进化过程后形成的一 种古老的、永恒的情节”。但曹文轩在小说中找寻心 灵故乡的同时,始终处于一种“漂泊异乡”的状态, 这使其小说文本中的驱逐意识较为强烈。例如,在小 说《天瓢》中,主人公程采芹幼时曾与杜元潮在铁梨 木床身紫檀木围子罗汉床上嬉戏耍闹,而后程采芹家 的大院被瓜分,但杜元潮仍对小时候玩耍的床念念不 忘。从嬉戏到离开,“床”是家园的意象,体现了曹 文轩作品中浓郁的家园情结、怀旧情怀。 曹文轩作品的“水”是其童年生活环境的体现, 同时也是一种意象。《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的 说法,水是生命与人生哲理的体现,虽然形态不一, 却有着纯净、柔美的本质。在《童年》中,曹文轩写到: “我的灵魂永远不会干燥,因为当我一睁开眼来时,
一眼瞧见的就是一片大水。他参与了我之性格,我之 脾气,我之人生观,我之美学情调的构造。”而在《天 瓢》中,水又代表了人的原始欲望,包括人的本真状
收稿日期:2016—11-05 作者简介:徐宏博(1981一),女,辽宁阜新人,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36・ 态与内心的丑恶:“夜间的雨声,也会闹人,闹得人醒 来了。醒来之后并不去想雨,只想一件事,一件见不得 人的事。翻来覆去的想,想得心慌慌地跳”,“天开始 下雨了,一种叫‘狗牙’的雨。那雨不是一丝一丝的,而 是一点一点的。仿佛这雨早在空中时,就被剪子剪成了 一小截一小截。满天空的狗牙。一颗颗,皆很有力,皆 很锋利,亮闪闪的。它能穿透薄薄的叶子,砸在人的脸 上,让人麻酥酥的。”“水”融聚了曹文轩个人的情感 状态,是思情意蕴的集中表达,是一种丰富的意象。 除上述意象外,曹文轩还经常使用白色的事物作 为意象,如小说作品中出现的白鸽(《草房子》《红 瓦》《天瓢》等)、白马等动物意象。这些意象不仅 代表着力量与美,还代表了作者对自由、希望的永恒 追求,从而使作品的古典气息、民族色彩更为神秘。 三、苦难经历。促成创作特点 曹文轩的童年经历为其文学作品的情节创作、人 物设计增添了较多精彩。但其童年生活并不是一帆风 顺的,他经历过20世纪60年代的饥荒、十年的政治浩 劫,虽然在其文学作品中有意淡化了这种政治背景, 但苦难的生活经历铸就了曹文轩文学创作的特点。 在《苦难的童年给了我幻想的翅膀》中,曹文轩回 忆道:“我的家一直是在物质的窘迫中一日一日地度 过的。贫穷的记忆极深刻……饥饿的经验刻骨铭心。 因此,现在我对吃饭很在意,很认真,甚至很虔诚,并 对不好好吃饭的人大为不满。”在回忆性散文作品《童 年》中:“一次,我跑到八里地外的一个地方看电影, 深夜归来,已饿得不成样子了,但又懒得生火烧饭去。 父亲便坐起身,披件衣服对我说:‘如果想吃,就生火 去做,哪怕柴草在三里地外堆着,也应去抱回来。’ 就在那天晚上,他奠定了我一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从该描述可以看出,虽然曹文轩童年时期经历了物质 上的贫乏,但父母长辈的关爱给他带来了丰富、独特 的人生体验,影响了其在创作上的态度观念。12岁时, 知青上山下乡也影响了曹文轩的生活,并影响了曹文 轩的文学创作。在曹文轩小说作品中,儿童人物形象 桑桑、林冰、细米、青铜等拥有敏感、善良且勇敢的个 性,虽然生活艰难,但他们总能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亲 情、爱情,能给予下乡知青无私的关怀与爱护,这也是 一种温情的记忆。作者如此描写知青上山下乡,一方 面是因为笔者在书写过程中情感态度的选择;另一方 面是因为曹文轩成长于农村,并没有切身体会到上山 下乡给人们心理上带来的落差,所接触到更多的是下 乡青年为农村带来的高雅艺术与城市文明。例如,在 知青的影响下,谢百三的情感变得更加细腻,细米也遵 循自己的天赋追求雕刻艺术。这些人物塑造都是曹文 轩别具一格的创作特点,与知青作家存在巨大差异。 四、坚韧性格。丰富创作内涵 童年经历的复杂与困苦让曹文轩的文学作品中 充斥着自卑情结,例如,在《红瓦》中就有“我几乎一 生下来就是自卑的人”,曹文轩用主人公林冰的自述 表现了其内心的情绪。 虽然童年时的生活经历使曹文轩形成了一种自 卑,甚至“有一度时间,我竟然粘在地上不肯上长, 这引起家里人的恐慌:莫是个小矮子!常常仰视,使 我有一种自卑感,特别是当我走到高个孩子跟前时, 莫名的压抑便袭往心头”,但在童年经历的影响下, 曹文轩在创作小说人物时,使主人公具备了一种坚韧 乐观、积极向上的品质,这是一种运用文学对心理自 卑进行补偿的有效方式。他就曾经提到过:“苦难给 了我幻想的翅膀。我用幻想去弥补我的缺憾和空白, 用幻想去编织明天的花环,用幻想去安慰自己,壮大自 己,发达自己。”在《青铜葵花》中,即使是在“三月的
一天,大麦地刮起了狂风,下起了大雨,青铜家的房子 没了,所抢出来的东西也寥寥无几”,但一家人在经历 了苦难之后,依然相亲相爱:青铜心甘隋愿地放弃了上 学的机会,在大雪天坚持去卖芦花鞋。为了让葵花去看 戏,青铜固执地让葵花骑在自己脖子上。生活虽然带给 这家人无数磨难,但他们表现出来的不是自怨自怜、自 暴自弃,而是用坚韧的精神去迎接苦难。曹文轩对坚韧 性格的设计既源自对自卑内心的补充,也与父母长辈带 来的温暖与关怀直接相关,祖母无时无刻的关心、父亲 行为举止上的引导,使曹文轩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与 思想认识,更作用于其作品的方方面面。 五、结语 曹文轩个人的审美情趣、情感表达方式都受到了 童年(包括自然环境、家庭教育、周边环境等)各个因 素的影响,童年经验为其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稳定 根基。同时,透过曹文轩的诸多小说作品,读者都能 看到作者童年的影子,既有江南水乡景致的美妙, 也有对苦难生活的积累,既展示了少年微妙的心理变 化,也包含了坚韧积极的思想态度。因此,艺术文学 的创作不仅是一瞬间的火花,还是经验的日积月累, 作者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应灵活运用这种经验,以 增强作品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姜帆.论曹文轩小说的色彩世界[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 2014. [2]杨扬.诗化的生命体验一曹文轩成长小说研究[D].保定: 河北大学,2015. [3]韩巧花.曹文轩创作的常见意象与审美个性[J].安徽文学, 2008,(12):150—151. [4]康艳艳.大数据语境下的经典儿童文学——以曹文轩小说创 作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16,(3):14—16. [5]李静.曹文轩儿童文学观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 2014. (责任编辑:梁士奇)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