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同计算模型下大跨度斜拉桥静动力对比分析

不同计算模型下大跨度斜拉桥静动力对比分析

第1期(总第151期) 

201 1年2月 中国彳 z 

CHINA MUNICIPAL ENGINEERING No.1(Serial No.151) 

Feb.2011 

DOI:10.3969/j.issn.1004-4655.201 1.01.022 

不同计算模型下大跨度斜拉桥静动力对比分析 

江定宇 -一, 郭健 , 孙炳楠 ’ 

(1.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58;2.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3.浙江省舟山连岛工程建设指挥部,浙江舟山316000) ’ 

摘要:以某大跨度跨海斜拉桥为研究对象,介绍_r索塔、斜拉索、桥面系和边界条件的有限元建模方法。索塔和斜拉索采 用相同的建模方法,桥面系采用了单主梁模型、三主梁模型及梁板组合模型3种不同的建模方法。列出了该桥梁静力位 移、主梁应力状态的计算结果。通过对计算数据的比较,指出了3种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的差异,并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 行了分析。将3种计算模型的前12阶频率与实测频率进行对比,得出采用梁板组合模型的结果更精确,而单主梁模型与 三主梁模型的模拟方式在一定意义上是等效的。 关键词:大跨度斜拉桥;钢箱梁;斜拉桥;有限元模型;剪力滞系数 中图分类号:U44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55(2011)01—0060—04 

1 工程背景 某座跨海斜拉桥上部采用77 m+218 m+620 m+ 

218 m+77 in=1 210 111五跨半漂浮钢箱梁。主桥采用 正交异性板流线形扁平钢箱梁,梁高3.0 Ill(箱内尺 

寸),宽30.1 m(含风嘴)。钢箱粱标准梁段分为14 m 

和12 m 2种,内设4道实体式横隔板。14 m梁段 横隔板问距为3.5 m,12 m梁段横隔板问距为3 m。 

金塘 ‘ ———一7 70021 800 箱内设纵隔板2道,横向间距为12 m。支座及临时墩 处采片j实腹式纵隔板,其余为桁架式。斜拉索采用平 

行钢丝斜拉索,全桥共168根斜拉索。索塔为钻石形, 采用C50海_r耐久性混凝土。上塔柱高68.5 m,中塔 

柱高92.0 m,下塔柱高41.0 m。塔柱采用空心箱形断 面。图1为大桥布置图。主航道通航净空为544 in x 

51 13'1,设计通航最高水位为3.28 m。 

宁波 21 800 7 700 ———’ 

, JL 一 ~ Ⅲ 

图1大桥布置图(cm) 

2计算模型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 述桥梁的单 主梁模型、三主梁模型和梁板组合3种模型。在3种 

模型的建模过程中,索塔和斜拉索采用相同的建模方 法,桥面系所用的建模方法不同。 2.1索塔的建模 索塔由塔柱和横梁组成,考虑到塔柱为变截面空 

心箱形断面,采用三维变截面梁单元beam44模拟。 

收稿日期:2010—11—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08160);宁波市自然科学基 金(2008A610102)。 

60 在进行单元划分时必须考虑一定的精度,塔柱部分一 

般按2 1TI进行划分,同时在斜拉索和索塔连接处定义 节点。在塔柱和横梁连接处,由于采用梁单元抽象和 

简化实际结构会产生模拟失真,因此将横梁与塔柱用 刚性梁连接¨ 。索塔横梁上预应力对计算的影响,用 

在横梁上加等效力的方法予以考虑。每一个塔柱划分 了161个单元,横梁划分了6个单元,塔柱和横梁用2 

个刚性梁单元连接。2个索塔总共划分为338个单元。 2.2斜拉索的建模 斜拉索采用三维杆单元linklO模拟。考虑到缆 

索垂度效应引起的弹性模量折减以及恒载作用下的 中商9彳苍譬 江定宇,郭健,孙炳楠:不同计算模型下大跨度斜拉桥静动力对比分析 201 1年第1期 

几何刚度,折减后的弹性模量采用Ernst_2 的等效弹性 

模量公式来计算,建立的有限元模型以弹性模量折减 

后的数值为准。斜拉索的初始应力在有限元模型中 被换算成初始应变 ,以实常数的形式考虑,即 

s=tr/E = (E A) (I) 式中: 为按成桥索力计算得出的斜拉索上的初始应 

力;E 为折减后的弹性模量;T为斜拉索上的成桥索 力;A为斜拉索截面面积。 以成桥索力来修正计算模型的施加索力 。将 

成桥索力以初应变的形式加到斜拉索上,加 恒载并 

计算。将斜拉索索力的计算值与成桥索力进行对比; 若误差过大,则需要修正斜拉索初应变,重新计算直 

至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 1)单主梁模型的计算结果:除少数儿根索的误差 

>5%外,其他索的误差都在5%以内,最大误差为6.46%。 

2)兰主梁模 的计算结果: 羞最大为6.25%,与单 主梁模型相比,模拟汁算值 实际索力的误差更小。 

3)梁板组合模 的计算结果:最大误差为6.35%,同 样的,只有儿根索的误差>5%,其他索的误差均在5% 

以内。 

2.3桥面系的建模 

1)在单主梁模 中,主梁动力模型坐标轴原则上 应通过断面的扭转中心,因为此时断面的转动惯量才’是 

针埘扭转中心的。但考虑到本桥的主梁比较扁平,宽高 

比为l0(>7),将主梁的坐标轴设在重心处小会引起明 显的误差,特别是闭 断面,重心和扭转中心的距离较 

小,造成的误差更小。每根斜拉索由1个横向刚臂和 

1个竖向刚臂与主梁相连,使斜拉索与主梁的连接处于 

实际位置。主梁采川等截 梁单元beam4模拟,共分为 

365个单 ;横隔板采J}J集 }l质量单元mass21模拟,共 划分为366个单元;压重块采川集中质量单元mass21 

模拟,分配到对应的主梁节点上,共有30个质量单元, 

外加336个刚臂单元。二期荷载按附加质量加到主梁 上,整个桥面系总 t- ̄'J分为l 097个单元。 

2)在 主梁模型中,桥轴线卜的中梁和位于索面 处的2片边梁共同组成主梁模型。中梁和边梁通过刚 

性横梁连接,刚度和质量按等效原则 进行分配。斜 

拉索通过竖向刚臂与边梁连接,使连接节点处于实际 

位置。中梁和2片边梁均川beam4模拟,每片梁共划 

分为365个单元;横隔板用集中质量单元mass21模 拟,共划分为366个单元,与中梁共用节点;压重块用 

集中质量单元mass21模拟,分配到对应的中梁结点 上,共有30个质量单元,外加732个连接中梁和边梁 

的横向刚臂单元和168个连接边梁和拉索的竖向刚臂 

单元。二期荷载按附加质量加到中梁上,整个桥面系 总共划分为1 661个单元。 3)在梁板组合模型中,为了较准确地模拟桥面系 

上的质量和刚度分布,采用板单元和梁单元相结合的方 

法分别模拟不同的结构构件。将顶板、底板、横隔板、外 腹板和实腹式纵向隔板采用板单元shell63模拟,u形 

肋和桁式纵向隔板采用可以自定义截面的beam188单 元模拟。拉索与钢箱梁通过拉索与外腹板直接连接。 

将U形肋和桁式纵向隔板共划分为57 632个梁单元; 

顶板、底板、横隔板、外腹板和实腹式纵向隔板共划分为 172 496个板单元;整个桥面系总共划分为230 128个单 

元。压重块以面荷载的形式加在对应的底板上,二次荷 

载按附加质量加在相应位置的顶板[ 。 

2.4边界条件的模拟 边界连接条件的变化对斜拉桥的动力特性有较 

大的影响,因此必须正确地模拟 。鉴于索塔采用很 

深的钻孔灌注桩,因此认为索塔与地面的6个自由度 

都是固结的;每个索塔与钢箱梁之间设置横向抗风支 

座和竖向支座,以耦合桥面系下部与横梁在支撑位置 处节点的横、竖向。在过渡墩和辅助墩位置处,对于 

单主梁和羔主梁模型,在中问梁对应位置处约束横向 

位移、竖向位移和绕纵向的转动;对于梁板组合模型, 约束相应位置节点的横向位移和竖向位移即可。通 

过以L模拟,整个桥面系在纵向为自由的,可以保证 

为半漂浮体系。 3计算结果分析 

3.1 静力位移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结构在自重荷载下静力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自重荷载下静力计算结果 m 

建模方式 单主梁模型 三主梁模型 梁板组合模型 静力响应位移最大值 0.146 O14 0.146 022 O.o92 288 

由表1叮以发现,单主梁与二三主梁的计算结果差 

异很小,而与板梁组合模型的计算结果相差较大,作 者认为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的原因。 

1)在主梁模型中,横隔板以集中质量的形式加在 梁单元的节点上;在梁板模型中,横隔板以板单元的 

形式加以考虑,质量是系统按照板厚自动计人。对于 

超静定结构,这2种质量施加效应的分布方式会存在 差别,使静力计算结果有一定出入。 

61

 中国 盛z 江定字,郭健,孙炳楠:不同计算模型下大跨度斜拉桥静动力对比分析 201 1年第1期 

2)在主粱模型中,横隔板仅以集中质量的形式加 以考虑,无法考虑横隔板和闭合截面箱梁的空间作用 

对于整个结构抗弯能力的提高,同样会造成计算结果 的差异。 3.2主梁应力状态对比分析 

剪力滞是指箱形截面结构中,在对称荷载作用 

下,由于剪切变形的影响,使得翼板内的正应力沿截 面宽度方向显现不均匀分布的现象。大跨度斜拉桥 多采用薄壁箱形截面,宽而薄的箱梁在压弯荷载作用 

下,其顶、底板正应力的分布越来越复杂。因此,准确 分析其使用阶段的剪力滞和应力不均匀分布问题具 

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剪力滞问题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 

有:卡曼理论、弹性理论的解法、比拟杆法、能量变分 法和数值分析法。本文采用有限元法,以建立的粱板 

组合模型对大跨度斜拉桥的剪力滞进行分析。 

首先选取弯矩最大截面、塔柱根部截面和跨中截 面这3个特定截面做成桥时恒载作用下的纵向应力比 

较,然后计算纵向应力较大截面处的剪力滞系数。顶 板不考虑横坡影响,底板部分不考虑斜底板部分,顶 

板平均应力和底板平均应力均通过数值积分得到。 图2、图3和图4分别为3个截面上纵向应力沿箱梁 

横向位置的分布。图中“+”表示拉应力,“一”表示压 应力。可以看出,应力突变点的位置与形状突变处、 

顶底板和横隔板连接处重合。顶板应力和底板应力 的大小均以塔柱根部截面处最大,弯矩最大截面处次 

之,跨中截面处最小。 

62 \ 毯 厦 《 

图2弯矩最大截面顶板、底板纵向应力分布 

凸一 \ 崔 叵 

图3塔柱根部截面顶板、底板纵向应力分布 图4跨中截面顶板、底板纵向应力分布 

计算应力最大的塔柱根部截面处的剪力滞系数, 沿箱梁横向位置的分布见图5。剪力滞系数的大小为 

板上的实际应力除以板上的平均应力。可以看出,剪 力滞系数较大处与应力突变处重合。顶板剪力滞系 

数最大为1.241,底板剪力滞系数最大为1.218。 

图5塔柱根部截面顶板、底板剪力滞系数 

对于本桥而言,塔柱根部截面处剪力滞效应应引 

起足够的注意。 

3.3频率模态对比分析 表2列出了3种有限元计算模型及实测的第1阶 

~第12阶振型的频率。其中,第10阶和第11阶振型 

表2有限元模型计算频率及实测频率 Hz 

阶 单主梁 三主梁 梁板 数 振型描述 实测 模型 模型 模型 

1 纵飘 O.13l 50 O.13l 5O o.127 37 0.10o 0o 2 桥面对称侧弯 O.265 87 O.266 0o 0.256 20 O.230 O0 3 桥面对称竖弯 0.268 14 0.268 14 O.27l 53 O.280 00 4 桥面反对称竖弯 o.343 06 O.343 O6 0.348 89 0.340 o0 5 桥面对称竖弯 O.516 87 O.516 87 o.526 72 O.53O00 6 桥面反对称竖弯 O.61o 90 0.610 9O o.623 11 o.550 oo 桥面反对称侧弯+主 o.640 65 o.634 46 O.58o oo 7 o.639 l7 塔反向侧弯 

桥面扭转+主梁同向 8 o.648 73 o.650 03 o.647 07 0.67O 0o 侧弯 

9 桥面对称竖弯 O.66o 56 0.660 56 O.674 6o o.740 oo 桥面反对称竖弯(桥 lO 面反对称侧弯+主塔 0.726 oo 0.726 O0 0.739 78 0.82O oo 反向侧弯) 

桥面反对称侧弯+主 ll 塔反向侧弯(桥面反 0.777 62 0.779 57 0.742 84 0.870 O0 对称竖弯) l2 桥面对称竖弯 0.80o 25 0.8o0 25 0.8l6 49 O.920 

0o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