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何惧千重浪勇立潮头唱大风发表时间:2013-02-21 10:19 内容来源:原创投稿作者:沈伟民如果说有一种精神,最高尚、最伟大,那就是奉献;如果说有一种情怀,最能感动人、最令人敬佩,那就是奉献的情怀。
奉献,在为社会忘我工作、辛勤付出中体现人生价值;奉献,在灾难中不顾个人安危、英勇奋战展现人的精神!它就像鲜艳的旗帜,光彩照人;它就像晶莹的玉石,纯洁无暇。
宜昌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苗云江院长和他的团队就是这样一群为水利事业无私奉献的人。
临危受命2003年初春的一个黎明,雨后的空气随窗送来阵阵寒意,远处,隐约的山脉初现曙光,宣告着一个清晨的来临。
此时,彻夜未眠的苗云江站在办公室的窗前心潮澎湃,难以平静。
昨天他临危受命,今天就要走马上任了。
他心里比谁都清楚,宜昌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1981年成立至今,几经磨难、沧桑岁月二十载。
特别是到了2002年,由于水利行业机构调整和原受行业保护的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设计单位进入市场后一时无法适应的巨大落差,加之设计院勘测设备陈旧落后,技术骨干严重流失,专业配置严重不齐,队伍结构极不合理和上拨经费紧缩、业务收入锐减、职工工资福利难以发放等诸多因素,员工思想涣散,管理失控,不少职工纷纷外出谋生,内忧外患,各项工作无法开展。
设计院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还是另谋高就,他不是没有犹豫,也不是没有机会。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决定无论成功与否也要坚定的挑起这付重担。
他不能忘怀,自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凭着对水利事业的忠诚与执着,扎根设计院18年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他不能舍弃同甘共苦战友们的一往情深,他不能辜负组织上的信任与重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肩负着领导上的期望和设计院老老小小的企盼,面对市场竞争的艰难险阻和百废待兴的严峻形势,苗云江临危受命,义无反顾的走马上任了。
走马上任当新一轮的朝阳才刚刚从江面升起,苗云江和他的团队就已经齐聚在设计院窄小的会议室。
在一阵握手致意之后,苗云江开口讲话了:“目前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不思进取,抱残守缺,不出三年我们就会被市场经济的大潮卷出这块立锥之地,我们的理想、抱负就会付之东流,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设计院)就会支离破碎,我们大家的生计就会受到严重挑战。
”他的一番话戳到了人们的痛处,如一记重锤敲打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所有的目光都落在了他的脸上。
随后,他又指着窗外说:“我们身后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以‘川鄂咽喉、三峡门户’著称于世的中国水电之都――宜昌,境内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长江流经市域237公里,清江流经市域153公里,市内河流总长3793公里,河流密度每平方公里0.18公里,有大量的水电工程需要我们去建设。
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就耸立在我们面前,我们不能给宜昌的水电人丢脸,不能抱着铁饭碗讨饭吃,我们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我们宜昌水电人最能吃苦耐劳的精神,把敢于奋斗、敢于拼搏、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旗帜插在祖国最需要的水利水电工地上……”。
充满激情的就职感言,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思路和昂扬的斗志震憾着在场的每一个人,雷鸣般的掌声久久响彻在设计院的每一个角落,宜昌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苗云江院长和他的团队在重重困难中扬帆起航了!三把火现实情况比预料的问题严峻得多,千头万绪,举步维艰。
如何起步,突破口在哪里?用什么样的方式切入,诸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苗云江在沉思,在酝酿……终于,他找到了结症所在,于是,他决定分步实施,放三把火。
第一把火:掀起深化改革的巨澜。
不能忘记2003年以来他们经历的那段艰苦倍尝的日子,苗云江带领他的团队在如履薄冰的情况下,日以继夜的开展工作。
他们越过重重障碍,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机构整合;他们剪破层层迷雾,成功的实现了资质的升级,完成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提升工作,严细认真地规范了工作流程;他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克服种种困难,有的放矢地进行了制度修编。
他们用和风细雨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真心诚意的感情投入化解了深层次改革带来的诸多矛盾,彻底打破了大锅饭的管理模式,并提出了以勘察设计为主线,设计及监理两头延伸的战略发展方针。
在院内积极推行项目经理及总监负责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与此同时,他带领团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寻求多方支持,承接工程项目,并广结人缘。
他们巧出击、妙周旋,常常在艰苦谈判的最后几分钟签到合同。
为了争取时间,他们科学调度,精心组织,多少个不眠之夜在设计室内挑灯夜战、优化方案显神通,协调沟通排万难,确保了各个工程项目既符合设计、监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满足了业主的要求,高质量的完成了设计项目任务。
并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效益和深化改革双丰收,职工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被动局面被彻底打破。
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型,第一步就是要排除万难,扎稳根基。
苗云江和他的团队精诚团结、同舟共济、审时度势、稳步向前,他们的努力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第二把火:科技兴院,打造核心竞争力。
苗云江深知,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特别是像他们这样规模较小的水电勘察设计单位,要想在湖北这样的水利水电大省的水电勘察设计行业占有一席之地,没有相对的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拥有竞争的主动权。
坚持科技兴院,大力营造培养人才的氛围,强化引进和培养人才机制,打造核心竞争力。
不仅是今天抢占市场制高点的迫切需要,更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劲支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3年以来,他们以招聘引进、内部挖潜、强化培养、注重交流和积极参与工程建设实践等方式,先后从高等院校引进50多名专业对口的优秀专科生和本科生。
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在院内传帮带蔚然成风的良好氛围中,一大批掌握多种技能的年轻技术骨干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得到迅速成长,不少人已经成为独挡一面的技术要员。
在苗云江的团队中,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马良就是一个传帮带的模范人物,他是一位在专业知识海洋里诚实劳作的耕耘人。
他经常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热心向招聘进来的年轻大学生传经送宝,无数次的帮助他们解决了技术上的疑点和难题,培养出不少技术能手。
胡清玲,德才兼备,年仅35岁就身居副院长要职,是设计院培养的技术拔尖人才。
身为三重身份(女儿、妻子、母亲)的她,多次为了设计项目的顺利完工同大家一起进行封闭设计。
连儿子连续高烧多天也无力顾及,尽管苗云江多次催促要她到医院去照顾儿子,但她硬是干到完工后才同大家一起离开。
当爱人和家人埋怨她时,她却笑着说:“等工作闲暇时,我一定多抽出些时间好好照顾你们”。
她在德才方面为青年人做出了表率。
这样的优秀人才在苗云江的团队里还有很多很多,如40岁的总工程师贺江华,他刻苦钻研多项水利专业技术。
短短几年,在勘测、规划、设计及施工方面就一跃成为宜昌市水利系统的榜样和标兵。
还有年仅28岁就考取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的杨超等,他们以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勤奋好学、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年轻的一代做出了榜样。
在苗云江的团队的带领下,这支兵强马壮的水利水电勘察、规划设计队伍,正以高速发展之势,高歌猛进之态,高举夺魁的大旗,在湖北水利水电勘察、规划设计行业中崭露头角。
第三把火:靠重点项目创立品牌。
宜昌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作为地市级乙级资质勘察设计单位,上有省级甲级资质的设计单位,下有项目所在地的各市县的设计单位,而在高度市场化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
设计、监理工作的质量决定着事业的成败。
多年来,他们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在承担勘察设计项目设计前、设计中和提交设计成果前开展设计会商会和内部评审,全方位,高视觉紧把设计质量关。
苗云江更是事事处处坚持把事情做到更好的工作理念,恪守诚实守信的原则,尊重业主、善待业主,精益求精的为业主提供最佳设计方案和最优工程质量。
在设计院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多次出色完成设计任务和工程项目,多次得到上级的高度评价和业主的高度赞许。
品牌效应如繁花盛开,信赖他们的业主与日俱增,设计院步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2003年以来,设计院共完成勘察设计及监理项目428项,工程总投资近70亿元,项目除了遍布鄂西广大地区外,多个项目现已迈向省外甚至国外。
产值由最初的200万元上升至2011年的2000多万元,固定资产由原来的一无所有,到目前的800多万元。
其中,在省内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中型工程16项,比较有代表意义的主要项目如下:五峰南河麒麟观水库电站。
总库容1270万立方米,大坝坝高77米,为我省第三座碾压混凝土双曲高拱坝,属新技术、新工艺坝型。
该工程于2003年动工,2006年建成蓄水,是设计院第一座依靠自身力量从规划到施工勘察设计,独立完成的中型综合工程。
神农架玉泉河龙潭嘴水库电站。
水库库容2650万立方米,大坝坝高98米,坝型为碾压混凝土双曲薄拱坝,正在进行施工。
该工程为神农架林区装机容量和水库库容最大的水电站工程。
东风渠红星渡槽重建工程。
渡槽设计流量15立方米每秒,槽顶离地面最大高度38米,结构为两跨双曲拱型渡槽,单跨跨度为70米。
该工程于2008年建成通水,为近年来省内已建成的为数不多的超高型、大跨度渡槽。
十堰市房县平渡河流域水电开发项目,为一库三站,水库为中型水库,电站总装机2.96万千瓦。
襄樊市南漳漳河上段流域水电开发项目为一库两站,水库为中库,电站总装机2.06万千瓦。
恩施州鹤峰县咸盈河水电站,电站总装机1.5万千瓦。
这些让同行羡慕、让水利人振奋的辉煌业绩,是苗云江和他的团队用铮铮铁骨和雄才大略的彩笔描绘的绚丽画卷,是宜昌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全体员工用知难而上、挑战压力的行为谱写的壮美诗篇。
援建愿吃苦中苦2008年8月18日清晨,一阵急骤的电话铃声,把在设计室干了一个通宵的苗云江叫回了院长办公室,他接到了宜昌市援建汉源县的“命令”,其中有三个水利项目:上游堰、大平堰、红旗堰的整治。
由于这些项目进入冬季便无法施工的特殊性,所以必须赶时间,做到早勘测、早设计、早施工,稍微拖延势必影响全局。
于是他果断决定:任素有攻坚克难高手之称的院水工室主任韩峰为项目负责人,立即行动。
2008年8月19日,苗云江亲自带领项目部全班人马,挤了满满一辆越野吉普,巅簸着赶往了汉源。
并在第一时刻奔上了上游堰。
地震后的上游堰人迹罕至,悬崖峭壁,荆棘丛生,险象环生。
为了探路,他们不得不请当地农民带了砍刀,边走边砍掉崖壁边的树枝,不然,人都没法往前走。
为了防止掉队,他们手拉着手,齐声低吟着《勘探队员之歌》,在峭壁旁艰难的向前迈进。
在深山老林里,他们除了要防毒蛇猛兽的袭击,还会遭遇到山蜂和蚊虫的叮咬。
盛夏,山里非常闷热,在杂草丛生的山林中穿行半个时辰衣服就会全部透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