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2章 《动物生理学》 血液
第2章 《动物生理学》 血液
• 虾蟹类、贝类、鲎 血色蛋白 是 血蓝蛋白 (Hc) ,含 Cu2+ 离子,游离于血浆 中,携氧能力低于鱼的呼吸色素。
(三)红细胞的生成调节:
蛋白质、糖、脂类、维生素B12、叶酸和铁 等是红细胞生成所需要的原料。
直接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是促红细胞生 成素。(由肾脏生成)
EPO:兴奋剂检测指标
• EPO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 poietin) 的英文简称。人体缺氧时,此种激素生成增 加,并导致红细胞增生。
动物的血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呢?
• 血液的颜色由 血色蛋白 含有的元素决定的。 各种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各自形成了不同类 型的血色蛋白,所以血液也就 五颜六色 了。
• 蚯蚓血 玫瑰红色 。它的血红蛋白存在于血 浆中,其作用运输氧气。
• 生活在海边岩石缝中的一种小环虫,它的血 是 鲜绿色 的,因而科学家称它为“绿血虫”
气体
氮 CO2 O2
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
1、运输功能 2、维持稳态 3、防御机能 4、止血机能 5、参与体液调节
二、血浆的理化特性
(一)血浆的渗透压
渗透压:溶液中的溶质颗粒通过半透膜 吸收膜外水分子的一种力量。
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分子的数目有关, 而与分子大小无关。
1、血浆晶体渗透压: 由血浆中的 晶体物质 形成血浆渗透压, 主要来自Na+和Cl-。 对维持细胞内外 的水平衡起重要作用。
血细胞
1、中性粒细胞:在机体非特异性细胞免疫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嗜酸性粒细胞: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 应以及机体的过敏反应。
3、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肝素和组织胺具 有增加局部血流,促进其他白细胞向炎症或 过敏反应区迁移。
4、单核细胞: (1)能吞噬或杀伤并消化病原微生物、肿瘤 细胞和损伤组织。 (2)能在抗原或多种非特异性因子的刺激下 分泌多种物质。 (3)激活淋巴细胞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4、血液流动快,即使血浆中有一些凝血因子
被激活,也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
5、血液中具有纤溶系统,能促使纤维蛋白溶解。
三、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加速凝血 1、加钙 2、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利用粗糙面激活因子 Ⅻ和促进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因子,加速凝血。
3、应用促凝剂:维生素K能促使肝脏合成凝 血因子Ⅱ、Ⅶ、Ⅸ、Ⅹ,以加速凝血。 4、局部适宜加温:加速凝血酶促反应,加 速凝血。
A型: 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A B型: 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B AB型:同时存在A和B两种凝集原 O型: 既不存在凝集原A,也不存在凝集原B
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
血型 RBC凝集原(抗原) 血清凝集素(抗体)
A
A
抗B
B
B
抗A
AB
A和B
/
O
无
抗A和抗B
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
血型
A型:A1 A2
第四章 血 液
一、体液和内环境
体 液:人体内的液体(占成人体重的60%)。 细胞内液(体液的2/3) 细胞外液(体液的1/3)包括血浆、组织液、 淋巴液和脑脊液等。
内环境: 人体内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 由细胞外液组成。
稳 态:正常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总是在一定 生理范围内变动,这种内环境相对稳定 的状态称为稳态。
如果一次失血超过血量的20%,人体的 生命活动将受到影响,如果失血超过30%,血 压大幅度下降,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的供血 不足,出现昏厥或休克症状,危及生命,需及 时输血抢救。
血液的组成示意图
一、血液的组成及血浆成分
血浆
水
氨基酸
电解质
蛋白质
葡萄糖 有机物 例例如如 脂质
微量元素 和维生素
例如
• 服用EPO兴奋剂,能增加血液中红细胞百分 比,从而使肌肉更有劲、工作时间更长。
“你的红细胞越多,你快速奔跑的距离就越长”
二、白细胞
(一)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类: 白细胞有核,体积比红细胞大。
一般成年人白细胞在4.0-10×109/ L范围变动。
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生理变异范围较大, 一般初生儿白细胞数较高;进食、疼痛、情 绪激动、剧烈运动后,都可使白细胞升高; 女性在妊娠期末白细胞数高;正常人下午较 清晨高。
凝集素:血浆中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 发生反应的抗体。
凝集:将含有不同凝集原的血混合,将会发 生红细胞聚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 集。
二、红细胞血型
(一)ABO血型 1. ABO血型的分型 根据红细胞膜上 是否存在凝集原A
与凝集原B 将血液分为4种血型: A型、B型、AB型、O型
二、ABO血型: 由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A和凝集原B决定。
(二)延缓凝血 1、除钙剂: ①柠檬酸钠→与Ca2+形成不易电离的可溶性
络合物 →血Ca2+ ↓; ②草酸铵或草酸钾→与Ca2+结合成不易溶解
的草酸钙→血Ca2+ ↓。
2、降低血液温度。
3、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等。
第五节 血型
一、人类的血型: 指红细胞膜上特异的抗原类型。
凝集原:人类红细胞膜上特异糖蛋白抗原。
达100ml·kg-1。
(二)血量
机体中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血液总量 (血浆和血细胞量的总和)约占人体重的
7-8%,即每公斤体重有70-80ml血液。
一般来说,人体一次失血不超过血量的10%, 水分和无机盐由组织液渗入血管,在1-2个小时 内可完成血浆量的恢复,血浆蛋白由肝脏加速 合成可在一天左右恢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恢 复较慢,但也能在一个月内完成。
2、血红蛋白的组成:由珠蛋白和含铁血红素 结合而成。血红素分子包括原卟啉和铁原子。
3、血红蛋白的功能:运输氧。
氧分压高
Hb+O2 氧分压低 HbO2
血红蛋白组成示意图
血液的颜色是由存在于血浆或血细胞中
的血色素 所决定的。
血红素为卟啉和二价铁的络合物。
不同的血色素由于所含化学元素 各异,因
而形成不同颜色的血液。 血色素有的位于红细胞内,而缺少红细胞
5、淋巴细胞: 在机体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T细胞:参与机体的细胞免疫。 (2)B细胞: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名称
百分比
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胞 50~70%
吞噬与消化
嗜酸性粒细胞 2~4%
参与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0.5~1%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4~8%
参与变态反应
毛细血管
细胞 内液
毛细淋巴管
血浆 细胞
组织液 外液
淋巴液
体液
体液平衡图示
细胞内液
体液
血浆
外界环境
细胞外液组织液来自淋巴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先决条件。
第二节 血液的化学组成 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 • 血细胞约占全血量45%,血浆占55%。 • 正常成人血液总量: 约占体重的7-8% • 男性高于女性,幼儿高于成人,新生儿可
3、各步骤紧密联系,任一环节受阻则发生 凝血功能障碍。
二、抗凝系统
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 但血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原因在于:
1、体液抗凝系统: 抗凝血酶Ⅲ、蛋白质C、组织和肝素等。
2、细胞抗凝系统: 肝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对凝血因子、组
织因子、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
3、正常血管内皮完整光滑,不易激活因子Ⅻ, 不易使血小板吸附和聚集;血液中又无因子Ⅲ, 故不会启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
B型 AB型:A1B
第四节 血液凝固
一、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其原理 (一)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 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后1-2个小时,血凝块会发生收 缩,释放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是:
血清中缺乏纤维蛋白原。
(二)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加血凝的物质,统称 为凝血因子。
世界卫生组织按其被发现的先后次序用罗 马数字编号。有13种,即凝血因子Ⅰ-ⅩⅢ
(简称FⅠ- FⅩⅢ,其中FⅥ是血清中活化 的FⅤ)
主要凝血因子:
因子 I
纤维蛋白原
因子 II 凝血酶原
因子 III 组织因子: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
因子 IV
Ca2+
因子 V
促凝血球蛋白原,易变因子
因子 VI 促凝血球蛋白: 即活化后的第五因子
T细胞 细胞免疫 B细胞 体液免疫 吞噬、免疫
三、血小板
(一)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形状不规则,无细 胞核,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 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是血液中最 小的有形成分。正常人150-450×109/ L。
若减少至50,容易出血;超过1000,形成血栓.
(二)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在血液凝固中 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 奇特的是一种生活在海底岩石上的扇螅虫, 它的血液居然可以 变色 ,一会儿变绿色, 一会儿又变成红色。
• 鱼类的 血红蛋白(Hb),含 Fe2+ 离子, 存在于红细胞中,具有较强的携氧能力。
• 鱼类 1 分子的 血红蛋白 最多可与 4 分子 的O2结合。氧合时,血红蛋白中所含的离 子价数不变,为 Fe2+ 价。鱼类血液中的 氧气主要以 氧合血红蛋白 形式运输。
不同渗透压溶液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二)血浆的酸碱平衡
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血浆 的pH值主要决定于血浆中的缓冲对,通常是 由一种弱酸和由这种弱酸的强碱盐组成。 常见的 NaHCO3/H2CO3,比值通常为20:1。
由于血浆中的NaHCO3是缓冲固定酸的主要 物质,习惯上称其为 碱贮备 或 碱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