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量词 对外汉语

量词 对外汉语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量词教学一直是学生学习时的一大难点,同时也是教师授课时的一大难点。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分析了汉语量词的语法特征和分类,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学习者在学习汉语量词的过程中具体会遇到哪些困难,最后总结了量词教学中几点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量词;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教学方法不久前本人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实践的时候被量词的教学绊了一个大跟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汉语的量词教学确实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大难点。

量词被不少语言学家称之为是“华人所独”,是一种汉语中非常特殊的词类。

我们不能说其他所有的语言中都没有量词,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汉语中的量词比其他语言中类似的词要复杂、系统、全面的多。

量词在汉语中异常活跃,它们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之高,让汉语学习者不得不一开始就学习这种他们几乎从没有接触过的词类。

“量词应该怎么用”,“什么量词跟什么名词搭配”,“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量词”,这些在我们母语是汉语的人看来根本就不是问题,我们张口就来,也从不去考虑为什么如此,因此我们对量词经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而对于从没有接触过量词的老外来说,他们对量词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因此量词就成为了他们初学汉语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之一。

正因为如此,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学者们对量词的教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其中的很多教学方法都是实用且有效的。

通过自己的一些对量词的认识和教学的实践,我也想粗略地谈一下我对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量词的语法特征与分类在《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中,量词的语法特征有以下几点:(1)量词总是出现在数词的后边,同数词一起组成数量短语,作定语、状语或补语等,如“一个人、看一次”。

(2)单音量词大都可以重叠,重叠后能单独充当定语、状语、主语、谓语,不能作补语。

如“代代相传、歌声阵阵”等。

有数词和量词组成的数量短语也可重叠,组成“一A 一A”式,或“一AA”式。

例如“一队(一)队的人”。

(3)量词可以单独作句法成分。

如“带份礼物给他。

”量词用在指示代词后面,构成指量短语,如“这本、那件”等。

关于量词的分类,学者们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现在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把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种。

名量词有如“个、只、公斤、米、杯、批、双、帮”等等,动量词有如“次、趟、眼、巴掌”等等。

名量词和动量词再往下还可分为专用和借用两类。

吕叔湘先生把量词分为九类,分别是:(1)个体量词,如“根、面、粒、顶、只、个”等;(2)集合量词,如“对、双、串、排、群”等;(3)部分量词,如“些、把、卷、片、滴”等;(4)容器量词,如“杯、盘、碗、盆、瓶、口袋”等;(5)临时量词,如“身、头、脸、手、脚、地、桌子”等;(6)度量量词,如“丈、尺、米、斤、两、公分”等;(7)自主量词,如“国、省、区、县、年、月、星期”等;(8)动量词,如“次、遍、趟、下、步、眼、口”等;(9)复合量词,如“人次、吨公里、秒立方米”等。

在吕叔湘先生的分类中,第七种自主量词是现在在学术界分歧比较大的一类,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量词,但也有的学者认为它们只是名词,像“三星期”可以加上量词变为“三个星期”,意义并没有改变。

还有的学者把量词分为个体量词和非个体量词两类,其中的个体量词与吕叔湘先生所分的个体量词的内涵相同,而吕先生所分的其他八种类型都属于非个体量词的范畴。

非个体量词又具体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种,往下又分为定量、约量量词或固定、临时量词等种类。

不同的学者所主张的分类方法各有其合理之处,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虽然表面上不同,但其实质其实是差不多的,所分的种类也基本能够达成一致。

我们在从事具体的对外汉语教学时应该采取哪种分类方式,我认为是可以灵活变通的,我们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为学生选择对于他们来说更简单、更易学的分类方法。

二、对外汉语量词教学难点分析1、汉语中的绝大部分量词是由其他词类转化而来的,并不是从产生到使用都有一个独立的体系。

根据王力等先生的研究,汉语中的个体量词产生得比较早,它们大多数是从名词、动词或其他词类中借用而来。

“一般来说,单位词是由普通名词演变而成的,并且它们的语法意义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

例如,‘颗’的本义是‘小头’(据《说文解字》),后来用作单位词,就是指小而圆的东西,如‘桔’、‘柑’、‘荔枝’等。

”[1]这些从其他词类中演变而来的量词使得人们对物体的表达更加生动,更加真实。

量词产生后,这类由其他词类演变而来的词一方面充当着新的角色,另一方面,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们本来的意义还保留着。

外国学生,尤其是欧美学生的母语中即便是有量词,也很难有汉语量词这样的特点。

学习者在学习量词的过程中不了解它们的本来意义和演变的具体过程,就很难掌握它们的用法。

当然,如果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能把这些量词的本来意义和演变过程讲清楚,再据此讲解清楚这些量词的使用范围、它们的本来意义和演变成量词后的对应关系,一般学习者还是很容易理解的。

但是由此出现的问题也有二:一是学习者学习量词时一般是处于初学汉语的时期,给他们讲解某个量词的来龙去脉,尤其是涉及到文化时,他们可能根本无法理解;二是由于一些量词在历史长期的演变过程中由于假借、简化等原因已经面目全非,虽然授课教师也知道它们是由其他词类转化而来,但却对它们的本义和转化的原因不甚了解,对它们转化之后与本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更不能透彻地了解,因此在教学的时候也经常感到力不从心。

就像本人在最近一次的教学实践中碰到的“条”和“根”的区分问题,如果不对这两个量词的本来意义加以深究,不总结和对比这两个量词各自的搭配,是很难讲清楚这个问题的。

2、量词在汉语中除了表示数量之外,有时还富含着深层的文化意义,同样的名词搭配上不同的量词,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色彩义、引申义、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随着人们对事物的描述越来越精细,量词在由其他词转化的过程中不仅被赋予了鲜明、具体、生动的形象,更是承载了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

例如“头”在作名词时是一个会意字(据《说文解字》),上部像人头,下部是一个跪坐的人形,整个“头”字上部很大,突出了“首”的含义。

本义是指人的头部,后来被引申为动物的头部,尤其是一些头部特征非常明显的兽类。

因此在进一步引申为量词之后,它就成为了“牛、羊、猪”等头部有角或头部庞大的家畜的修饰词。

再如上文提到的“根”字,作名词的本义是“树根”,因为树根是长条形的,所以“根”作量词时被引申为修饰长条形的东西。

也是因为“根”的本义是“树根”,它又通常表示比较硬、粗且立体感很强,具有长宽高的物体,像“木棒、粉笔”等。

更是因为“根”的本义是“树根”,所以大部分植物都用“根”来做量词,像“黄瓜、玉米、葱”等。

再如“个”和“位”是两个意义相近的量词,但在运用中它们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却很不同。

“一位学者”显示出了一种对学者尊敬的态度,而“一个学者”则没有感情色彩或在一定的语境下还含有贬义。

我们通常说“一个小偷”,如果说“一位小偷”就很不合适了。

像“帮、伙、群、批”这样近义的量词,在形容人时,前两个通常含有贬义色彩,如“一帮强盗、一伙歹徒”等;“群”比较中性,如“围了一群人”;而“批”则通常含有褒义,像“一批学者、一批人大代表”等。

这些意义相近而感情色彩不同的量词如若混用,也会令人啼笑皆非。

差不多每个汉语量词都深深地根植于汉民族深刻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复杂含义。

汉人自小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长大,虽然很多人不知道它们产生和演变的渊源,但这却丝毫不影响汉人正确使用这些量词。

但外国学生因为对每个量词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都不甚了解,所以在使用量词时就会频频出错,不知道该用哪个更不知道为什么。

3、汉语中的量词数量庞大,多达好几百个。

从上述不同的学者对量词所做的不同分类就可以略见一斑。

同样的一件事物如果更换了不同的量词,意思通常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一条鱼”、“一尾鱼”和“一块鱼”。

“一条鱼”,鱼可能是活的也可能是死的;“一块鱼”,鱼已经死了,而且已经不能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了;“一尾鱼”,鱼是有生命的。

除此而外,汉语中的量词大量地又是由其他词临时借用而来的,其数量之多,无法估算,如“碗、桶、脚、刀”等。

这样的量词数量很多,用法也复杂多变,对于不经常接触量词的外国学生来说,这无疑是学汉语时一个巨大的障碍,如果单靠逐个的死记硬背是肯定无法很好地掌握的。

三、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方法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的教学一般安排在初级阶段进行。

且出现的量词数量并不是很多。

根据《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的甲级语法项目中共出现了19个最常用的量词。

而且大纲所列量词的学习重点在“数词+量词+名词”的语法结构上,对于量词本身的意义和量词的选择并不重视。

如果仅仅学习这为数不多的几个量词,对于学习者的交际来说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学习者如果只学量词的语法结构,不学量词本身的内涵,在交际中也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不能很好地进行交际。

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开动脑筋,力求让学生更快、更全面、更轻松地学习量词。

1、教师应把汉语量词按照常用的、次常用的和不常用的分类,做到心里有数。

交际和写作中经常用到的像“个、只、条、根、支、块、堆、座、所、颗、头、团、片、张、双、对、批、群、串、页、级、回、辆”等等的常用量词数十个,再加上那些计量单位像“米、公里、吨、度”等。

这些常用量词刚接触的时候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学生记住这些词,就可以进行一般的交际与写作了。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可能会碰到像区分“条”与“根”的用法这样的问题,这时学生的汉语水平应该已经有了一些进步,教师这时再为同学们仔细讲解这样的问题。

次常用的量词应该是学生在阅读和听讲的时候逐步了解的,是不一定要会用,但应该随着学习的深入知道的,像“股、簇、架、伙、艘、番、遭、丛、缕”等等,这样的量词数量很多。

教师对这些量词在不适当的时候不应作过多的解释,以免学生把这些量词和常用量词发生混淆,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再对这些量词进行适当的讲解,学生也便会自然而然地掌握。

除此而外,其他一些不常用的比较生僻的量词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尽量避免出现,因为学生用不着这些词,就不应该给他们增加不该有的负担。

2、汉语中的量词大部分是由名词和动词借用演变而来,有些量词的原有意义被虚化了,但是“量词在转化的过程中以及在转化之后的使用中,或多或少的保留着它们在造字之初的原始意义。

”[2]如“条”字所修饰的名词一般都会有条状的特征,“块”修饰的名词一般都有块状的特征。

而且有些量词有其自身形态上的特点,与其搭配的名词也应有形态上的共通性,像蛋糕是“块”的,骆驼是“峰”的等等。

根据量词这样的一些特点,我们要立足于汉语的本体研究,教师首先要从自身来提高对量词的认知能力,多看多了解,认真备课,遇到这样的量词要把它们演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