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发展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发展

社会的进步发展带来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
冲击,其本质面貌在新的环境中渐渐同化甚至异化,原有的生存环境
和土壤逐渐地消失。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
文化内涵,应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国家教育部、
国家民委、文化部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
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首次将民族文化传承在职业教育领域提升到
一个新的高度。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高职教育
扮演了重要角色。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在实践技能方面具有
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多的是一种技艺的传承,对学
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符合高职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1、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目前主要靠师徒传、家族传,由于非物质
文化遗产都是以手工艺为主,目前年轻人都不愿去学习,当前面临着
后继无人的困境。在高职教育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对工艺的传
承创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不仅可以提升高职学生的技术能力和
就业渠道,还可以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断层现象并培养具有技术
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工艺在高职教学中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2
的路径设计
2.1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专业
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铜陵市铜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
(2012-2020年)”提出建设“世界铜艺之都”的战略目标。铜陵铜
工艺铸造“传统失蜡法”工艺可以追溯到青铜器时代,已被国家列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2013年铜陵职院申
报招生铜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传统失蜡法)专业。由于专业特殊性改
变了原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师徒制小班教学。聘国家级二级美术
师张延明为该专业的指导老师,结合大师工作室系统地学习“传统失
蜡法”泥塑、翻模、浇铸等技能知识。
2.2建立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工作室化”教学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铸造工艺,需要通过对
项目的真实训练、反复操作才能掌握。“工作室化”的教学模式,可
以将项目案例带人课堂,教师通过把项目分解成各个任务单,让学生
参与到项目中来,了解工作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在学校内部成立大师工作室。“工作室化”教学载体就是在
学院内设置大师工作室。并聘请大师教学,为大师提供必备的创作空
间、展示空间。完全模仿企业工作室进行设计,让学生体验职业情境
化空间。工作室大师根据学院的教学计划,按时定期到工作室对学生
进行技术创新设计辅导。
(2)构建“工作室化”教学体系。以大师工作室的项目任务为
载体,项目的来源分为企业项目、设计大赛项目、大师工程项目等,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3
大师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按照职业要求、技术要求提出教学要求并
形成不同的任务单,学生根据职业要求,按照工艺设计制作流程完成
任务单,大师根据工艺流程对学生进行指导示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
理解掌握工艺技能。
(3)建立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项目。“工作室化”项目教学体
系的建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作室引进了具体的实训项目后,
根据工作过程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把一个项目分解成不同任务单
体。在课程教学上采用分解项目的手把手教学模式,从动物泥塑设计、
头像泥塑写生、半身像泥塑写生、铜工艺品设计等课程都设置具体的
项目实施。学生在老师的要求和指导下完成工作任务,通过对不同工
作任务的完成,学生从而掌握必要的工艺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2.3优化专兼职教学团队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相关人才招聘条件的限制,很难引进具有非
物质文化遗产铜工艺品“传统失蜡法”工艺的专业教师。为解决师资
问题,学院聘请了铜陵红星铜艺有限公司技术骨干祝飞跃(泥塑岗
位)、张家林(制模岗位)、曹长忠(沾浆岗位)、盛益斌(修饰岗位)、
徐千红(着色岗位)担任课程改革建設指导工作。从而充实了学院专
业教师队伍,特别是弥补专业教师的不足。
3、总结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不仅仅是培养现代艺术设计类人才的摇篮,
更应是传播、继承、延续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的基地。在传
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体系、教学体系,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4
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改造原有的课程教学和艺术设计手段,通
过“工作室化”项目教学,形成独具一格的教学模式,立足本地域的
文化元素,充分发掘利用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保护传承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