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袁崇焕之死与崇祯皇帝

袁崇焕之死与崇祯皇帝

袁崇焕之死
摘要: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中国古代忠君爱国的思想被进一步
强化,到了宋明时期,程朱理学的兴起,更加使皇权加强。出现了“君让臣死,
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箴言,导致很多愚忠和臣子冤死,袁崇
焕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着重分析了袁崇焕之死的原因,以袁崇焕的成长历
程为线索,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君与臣的关系中,分析袁崇焕之死,得出一些结
论。
关键词:君与臣,政治斗争,明朝灭亡。
袁崇焕,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焕”是火光,是明亮显赫,光彩辉
煌;“素”是直率的质朴,是自然的本性。他大火熊熊的一生,我行我素的性格,
挥洒自如的作风,的确是人如其名。他这样的性格与当时那个不幸的时代构成了
强烈的矛盾冲突。打击袁崇焕的不是命运,而是时势。袁崇焕的死具有一种悲壮
之美,让人十分痛心。历史学家评论袁崇焕时,总是着眼于他的历史功绩和他对
当时及后世所产生的影响、他在明清两个朝代覆灭与兴起之际所起的作用。然而,
相比于袁崇焕的功绩,袁崇焕的性格更加吸引了我的注意。
一: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政治情况
在明末那段不幸的日子中,任何人都是不幸的,每一个君主在临死之时都感
到了失败的屈辱:崇祯、努尔哈赤、皇太极等。忠臣与奸臣的命运往往没有什么
区别,最终的结局都是惨死,有时奸臣还能得到善终。愤怒不平的知识分子、领
不到粮饷的士卒、生命朝夕不保的流寇、饥饿流离的老百姓、以及有巨大才能与
勇气的英雄人物:杨涟、熊延弼、孙承宗、李自成、袁崇焕。在那个时代,每个
人都遭受着苦难。在山东的大饥荒中,丈夫吃了妻子的尸体,母亲吃了儿子的尸
体。那都是小人物的悲剧,他们心中的悲痛,一点也不会比英雄人物轻。不过小
人物选择了默默忍受,而英雄们则选择了努力抗争。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痕
迹,后人们想起他们还会有惋惜和同情。
袁崇焕于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最开始被分配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他经历
了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崇祯)四代皇帝,前有张居正改革,当时有魏忠贤
专擅朝政。由于魏忠贤的宦官当政,搞得明朝的朝廷内部政治斗争非常激烈,忠
臣逐渐被排挤和杀害,整个朝代的文官几乎没有多少忠良。边疆的军事也是一塌
糊涂,粮饷经常拖欠,还有朝廷内部官员贪污军饷,导致士兵怨恨非常之深。而
当时,明朝遇见的敌人是自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得军事
天才努尔哈赤。但是袁崇焕却打赢了努尔哈赤,而且重伤了他,使努尔哈赤病逝。
由此可见袁崇焕的军事才能非比寻常。
二:袁崇焕的性格与成长经历
(一)首战胜利,获得信任与权力
袁崇焕为人慷慨,富于胆识,喜欢和人谈论军事,遇到年老退伍的军官士卒,
总向他们询问边关的事物,年少时就有志于办理边疆事务。他中了进士之后,来
到北京报告职务,对辽东军事发表了一些见解,被御史侯恂推荐,然后一步一步
高升,当到了兵部主事。不久,王化贞的大军在广宁覆没,明朝惊慌失措,清军
势如破竹,直逼北京。袁崇焕孤身一人出关考察,向朝廷宣称:只要给我兵马粮
饷,我一人可以守住山海关。朝廷相信了他的言论,排遣他去守山海关。袁崇焕
到达宁远之后,克服了一系列困难,与将士同甘共苦,善待百姓,将城墙筑得又
高又厚,这是袁崇焕一生功绩的基础。袁崇焕因为在军中立功,被孙承宗提拔,
委以重任。然而由于宦官魏忠贤的陷害,孙承宗的位置被一个无能的人替代,但
是,袁崇焕与自己的手下坚守在城门上。最后终于通过自己的军事才能和计谋击
退了努尔哈赤的军队,努尔哈赤也不久病逝。从此清军对他很敬畏。通过这一次
战斗,袁崇焕赢得了朝廷的信任,赐尚方宝剑,在军中地位非常之高。
(二)主张议和,被人唾骂,遭到怀疑
当时,皇太极刚刚继位,政权很不稳定,军队大量扩充,军需补给难以供应,
又遇上重大自然灾害,所以需要一段时间休整。此时,袁崇焕也发现朝廷的军粮
总是拖欠,难以供应,于是想要修复锦州,然后屯田耕种,但是筑城要花费很久
的时间。当时双方都期望有一段休战时间,于是决定议和。袁崇焕一面在前线与
皇太极书信议和,一面想办法让朝廷的人答应议和。当时在明王朝内部,大家都
非常讨厌议和,因为一谈到议和,就会立刻想起南宋与金国的议和,人人都怕做
秦桧,把愿意议和的人当成大汉奸。袁崇焕当时从实际情况出发,觉得应该议和,
但是群臣反对,遭到很多人的弹劾。其实,明朝的军队与满军差距太大,如果同
意议和,能为明朝军队的发展争取很多的时间,说不定明王朝就不会这么快的灭
亡了。而且,满军议和的条件也并没有十分苛刻,只是想要与明朝平等,也没有
要求进贡。明明知道主张议和会被群臣唾骂,会被百姓唾骂,但是袁崇焕想到明
王朝的社稷安危,自己就算被大家骂,被百姓所不理解又能怎样呢?时间会证明
自己决策的正确性。袁崇焕有一句诗:心苦后人知,当真是英雄寂寞,无人理解
啊!他明知道不能得到当时的谅解,只盼望自己这番苦心为后人所知,我感觉到
了他英雄性格中巨大的悲壮美,深刻地凄怆意。
(三)宁锦大捷,辞官归隐
议和失败后,皇太极立即决定进攻锦州,运用自己的军事才能,抵挡住了清
军的一波又一波进攻,终于又一次打败了皇太极,取得了胜利。而在此战役之后,
袁崇焕却只官升一级,奉承魏忠贤的官员却有数百人升官,理由是策划有功,并
且魏忠贤还安排人去弹劾袁崇焕,导致袁崇焕心灰意冷,决定辞官归隐,而当时
他还只有40多岁。
(四)崇祯继位,委以重任
熹宗死后,由他的弟弟朱由检继位,年号崇祯。崇祯皇帝对魏忠贤等人进行
大批清洗,被魏忠贤罢官的人也再次启用。崇祯四年,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兼蓟辽督师,成为抗清总司令。袁崇焕第一次与崇祯见面,崇祯皇帝对他非常尊
敬,向他询问边关事物的解决方案,他给出一系列措施,并且说,可以在五年之
内平定满清。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是他想宽慰崇祯的话。他们第一次见
面,袁崇焕就犯了一个大错误,为以后他被崇祯杀死埋下伏笔。袁崇焕提出目前
明军较弱,清军较强,所以不能在城外打野战,只能坚守城池,拖延时间,为明
朝的发展赢得时间。这是一场持久战,但是袁崇焕担心两件事:一是皇帝和朝中
大臣对他不信任,二是敌人挑拨离间,散布谣言。因此在上任之初,他声明在先:
军中稀奇古怪事物之多,不可能事事都查明白,希望皇帝能不要在意细节。崇祯
听了之后,再加勉励,赐他蟒袍、玉带和银币。崇祯第一次见袁崇焕对他言听计
从后,但不幸的是,袁崇焕担心的事,在后面都发生了,他还被处以极刑。
(五)请发军饷事件和杀毛文龙,引起崇祯不满
袁崇焕还没到任,宁远已经发生了兵变,原因是欠饷4个月,袁崇焕好不容
易处理好这件事之后,就向朝廷要军饷。而崇祯皇帝发现国库空虚,底下官员贪
污众多,袁崇焕请求崇祯把自己的私家库房里的钱发给士兵,而崇祯皇帝确认为
是袁崇焕贪污,而且还认为,如果一个将军爱兵如子,就算士兵没有饭吃,他也
不会叛变,所以认为袁崇焕带兵不力。再加上周延儒的污蔑,崇祯皇帝开始不信
任袁崇焕。在崇祯二年,袁崇焕未经军部和刑部允许,擅自用尚方宝剑,以政变
的方式,杀死了东江镇的总兵毛文龙,更是引起了崇祯皇帝杀他之心,只不过当
时袁崇焕手握重兵,正值用人之际,所以崇祯没有动手。
(六)皇太极的反间计,崇祯错杀袁崇焕
崇祯二年,皇太极率领大军,躲开袁崇焕的防区,从龙井关、大安口一带攻
破长城守卫,进犯北京城。袁崇焕得到京师危急的消息后,马上带兵千里飞驰回
京支援。为了除掉袁崇焕,皇太极采用了范文程的计策,离间崇祯和袁崇焕。他
们伪造了袁崇焕与皇太极书信,并让人冒充袁崇焕的使者,向皇太极邀功,还故
意让俘获的太监听见,然后故意放回这个太监。崇祯本来就已经对袁崇焕产生怀
疑,此时在经太监这么一说,更是对袁崇焕是汉奸深信不疑。同时,后进的军队
在作战的时候,也用了计策。他们用袁崇焕部下用过的箭矢射伤满桂。满桂回城
后军医为他拔出身上所中箭矢,发现上面刻有袁崇焕所部之记号。满桂原本也与
袁崇焕有点过节,如今发现袁崇焕竟然在联手对付外敌的时候暗算自己,因此勃
然大怒,便以箭矢和身上伤口为证,进宫找崇祯告了御状。两下里一对,崇祯帝
果然中了计。认为是袁崇焕与后金勾结,引兵入关的。于是马上将袁崇焕逮捕下
狱。等到清军退兵以后,马上以“通敌叛国”的罪名被处以极刑。
总结:评价袁崇焕
在评价袁崇焕时,史学家们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不该杀,他是明末抗清的
名将,如果崇祯皇帝没有错杀袁崇焕,说不定历史就要改写。其中的代表是阎崇
年,他将袁崇焕比作岳飞,对袁崇焕评价非常之高。也有人认为他该杀,是通敌
卖国。我认为:袁崇焕是明末的爱国名将,他有超凡卓绝的军事才能,他有为国
为民的伟大抱负,他有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但是,他性格之中的嫉恶如仇,冲
动和君臣之道不足,使他不能很好地与皇帝和官员相处。他不懂君臣之间的谋略,
不能够防止奸臣对他的污蔑。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罪于袁崇焕,应该当时的社
会政治本来就很混乱,能在官场如鱼得水的人又有多少呢?也有可能是因为袁崇
焕不屑于像小人一样阿谀奉承,不愿卑躬屈膝,但是,为了国家的社稷,为了民
生,又有何不可呢?就算被当代人骂,只要后人明白就行了。

参考文献:
1阎崇年:《袁崇焕传》、《正说清朝十二帝》
2袁崇焕因何而死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35486578.html
3袁崇焕之死背后的疑云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zg365/2009-09/22/content_1856768
6.htm
参考视频:
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
百家讲坛:《崇祯那些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