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化汉语与读者反应

欧化汉语与读者反应

欧化汉语与读者反应朱丹(昆明理工大学大学外语部,云南昆明 650093)摘要:本文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层面分析了欧化汉语产生的主要原因,结合时代背景解析读者对欧化汉语的反应。

尤其对当代大学生读者群对欧化译文的反应进行了初步探讨,并采用语言接触的新视角对此作出解释。

关键词:欧化汉语;翻译;读者;反应[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31(2006) 07-0044-4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jor causes of the appearance of Europeanized Chinese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 language by delving into the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language: phonological, lexical and syntactic. It analyzes different readers?reactions according to their respective social backgrounds. Focusing on the reaction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to Europeanized Chinese constructions in translation, the author explains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Contact.Key words: Europeanized Chinese constructions, translation, reader, reaction.收稿日期:2006-4-61.前言随着描写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发展,语言事实和语言演变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

纵观汉语的发展和现状,不难发现,外来词源源不断地被吸收到汉语中,外来的影响甚至冲击到了汉语的词法和句法,出现了语言变异的现象。

这种现象正在逐步扩散出去,有的已经变成了有序的变异,即汉语中的欧化现象,尤其是英语向现代汉语书面语迁移的语言事实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以小说《飘》(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两个中译本的翻译语言作为素材,从读者的角度探讨英汉翻译中汉语欧化的现象。

2.欧化汉语的概念什么是欧化汉语,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有的人简单地把欧化汉语认为是奇怪的,别扭的汉语;而有的人则稍微客观地把欧化汉语理解为汉语受西方语言的影响而产生的某些特别的表达方式。

很显然,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欧化汉语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在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至少导致了汉语在三个层面产生欧化。

首先,汉语欧化发生在语音层面,主要表现为音译词。

其次,汉语欧化发生在词汇层面,表现为在目的语中出现典型的源语词语搭配现象。

最后,汉语欧化发生在句法层面,表现为汉语句子在逻辑顺序方面遵循源语的思维方式。

而这第三种欧化既是大多数学者所关注并称之为汉语欧化的现象。

潘文国先生曾说中国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第一人为王力,王力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列举出了七种在汉语里新兴的句法(定冠词的使用;动词修饰语;被动语态;并列结构;共动与共宾结构;插入语以及从句的使用),并认为它们是在欧洲语言的影响之下产生的。

(王力,1990)王力先生所指的欧化实际上指的就是英化,他认为在中国懂英文的人要远比懂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的人多得多。

(王力,1985)虽然汉语欧化就字面之意是指汉语受欧洲语言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但是“欧化”一词从其产生(可追述到五四运动时期)便多指汉语受英语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

(王宏志,2000)本文里所指的欧化主要指在翻译过程中汉语受英语影响而产生的汉语表达方式,包括音译词、词语搭配和句法的欧化。

3.研究源起语言变化是社会进步的产物,这一观点毋庸置疑。

然而,人们对欧化汉语的反应和态度仍然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尤其是谈到翻译。

翻译是异样语言得以产生和生长的一个前沿地带。

中国的翻译家、语言学家和学者虽然早已意识到欧化汉语已经成为汉语一个不可避免的部分,但他们仍然对这一语言现象所带来的后果充满着疑虑,有的甚至对汉语的这种正在发生和将会继续下去的改变表现出极大的遗憾。

思果先生就在他的一篇题为《翻译欧化结构探讨》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说欧化破坏了中文的纯净未免欠妥。

现在要避免语言上这个潮流也是徒然。

……三十年前特异的说法因为一再为人采用,已经成了“土产”,再过一两代也许给人视为陈腐。

不管好歹,中文一定再不会像百年以前,或者五十年前,甚至十年前那样的写法了。

拓荒的译者和作家是罪人,也是功臣。

”(思果,2001:54)虽然思果先生接受汉语欧化这一事实,他对这种语言现象的遗憾是显而易见的。

笔者认为,这和他个人的文化背景以及他所生长的时代不无联系的。

就像中国其他早期文人一样,思果先生对汉语有着深厚的感情。

思果先生是一个成功的作家和翻译家,他出生在1918年,从小就对中文和文学有着很深的造诣,对古文扎实的功底让他知道从前的中文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当他面对汉语中的欧化成分时,他对这种变化感到非常遗憾。

然而,现在的大多数读者对这种语言改变却不是那么敏感。

中国年轻的一代生活在一个欧化汉语泛滥的环境,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每天听到看到的那种语言就是他们的母语。

而且,他们对这样的语言有着某种特殊的感情。

不得不承认,我们每天读到、听到,甚至说出的语言都带着欧化的痕迹。

下面是从当代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报刊中摘取的数例:1) 对于现在的青年作家而言,主要的问题在于去“明星化”和去“偶像化”。

(《文汇报》,2004年9月26日)2) 维多利亚·贝克汉姆,世界上吸引镜头最多的女性之一,形容她的前缀包括前辣妹成员、贝克汉姆妻子、时装设计师、时尚人士等等。

(《文汇报》,2004年10月22日)3) 在拍摄到第12分钟时,一位年轻的警察打断了他,表示录像带要由前者暂时保管,请李三斌稍后去机场派出所领取。

(《南方周末》,2004年12月25日)没有人会质疑这些句子是不是中文,也没有人会认为这些句子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或者认为这些句子听起来别扭。

这样看来,当代中国读者对英汉翻译中欧化汉语的反应会是什么,这是一个人们都很想知道的问题。

当然,语言改变是社会进步的产物,这一点是不会有人提出质疑的,可是语言改变带来的结果是什么、人们的反应是什么,这却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尤其是谈到翻译。

4.读者反应调查4.1 调查对象此次调查的对象是上海五所高校的二百多名在校学生。

之所以选择高校学生,原因有二:其一,大学生是小说阅读的一个主要群体,他们的教育背景让他们对不同翻译语言的感知比较敏锐;其二,他们生活和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后十年左右,这意味着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趋向于开放,而这种开放促成了他们接受心理和审美习惯方面的改变。

而且,他们所接触到的语言已经不是老一辈中国学者眼中“纯粹的中文”。

对于后者,传统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兴趣或是一种见解,已经融入了他们的人格。

4.2 译本介绍此次调查的小说是美国作家玛格利特·米切尔的《飘》。

选择这部小说是因为作为通俗小说,《飘》在中国拥有很大的读者群;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两个译本分别诞生在30年代的中国和70年代末的中国,两个译本之间的时间间隔将近为半个世纪,就翻译语言来说,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

两个译本均出自有经验的翻译家之手,都是公认的好译本。

不同之处主要有三:第一,前一译本由傅东华独自完成,而后一译本则是由三个译者(戴侃、李野光、庄绎传)合作完成的;第二,后一译本比前一译本在忠实于原著方面更下功夫;第三,这两部译著在语言方面有着诸多的不同。

就本文开头提到的汉语欧化的三个层面(音译词,典型源语词语搭配和句法的欧化)来分析,我们发现傅东华的译本(后简称傅译)在语言上更加贴近目的语,即汉语;而由戴侃等三人合著的译本(后简称戴译)在语言上更加贴近源语,即英文。

首先是专有名词的翻译,傅东华采用归还的译法,人名地名都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来翻译。

例如,把三个主人公的名字分别译成郝思嘉(Scarlett O'Hara)、汤司徒(Stuart Tarleton)、汤伯伦(Brent Tarleton),把美国地名Atlanta译成“饿狼陀”;而后三个译者虽然在译序中表示为了方便读者要沿用首译主人公的名字,却还是遵循了异化的原则把Scarlett O誋ara译成“思嘉·奥哈拉”,Stuart Tarleton 译成“斯图尔特·塔尔顿”,Brent Tarleton译成“布伦特·塔尔顿”。

另外,戴译里Atlanta按音译成现在通用的“亚特兰大”。

其次,是有关典型源语词语搭配的用法。

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前者……后者……”的使用。

在中文的既有词汇中是没有这两个词的,这种用法很明显是受到英文的影响而产生的。

戴译中这种词语搭配频繁出现,而傅译中相对应的地方译者都按照符合中文习惯的表达方式巧妙带过。

试看以下几例:1)In her face were too sharply blended the delicate features of her mother, a Coast aristocrat of French descent, and the heavy ones of her florid Irish father. (P5)傅译:原来这位小姐脸上显然混杂着两种特质:一种是母亲给她的娇柔,一种是父亲给她的豪爽。

因为她母亲是个法兰西血统的海滨贵族,父亲是个皮色深浓的爱尔兰人,所以遗传给她的质地难免不调和。

(P1)戴译:她脸上混杂着两种特征,一种是她母亲的娇柔,一种是她父亲的粗犷,前者属于法兰西血统的海滨贵族,后者来自浮华俗气的爱尔兰人,这两种特征显得太不调和了。

(P3)2) From within the house floated the soft voice of Scarlett誷 mother, Ellen O誋ara, as she called to the little black girl who carried her basket of keys. The high-pitched, childish voice answered 襓as誱,?... (P10)傅译:同时从屋子里飘出了思嘉的母亲的柔和声浪,在那里呼唤那个管钥匙箩的小黑女。

便听见一个尖脆的女孩子声音应了一声:“来啦,太太。

”(P8)戴译:同时从屋子里传来思嘉的母亲爱伦·奥哈拉温和的声音,她在呼唤替她提着钥匙篮子的黑女孩,后者用尖脆的声调答道:“来啦,太太,”……(P8)3) Scarlett could not imagine her mother誷 hands without her gold thimble or her rustling figure unaccompanied by the small negro girl whose sole function in life was to remove basting threads and... (P43)傅译:她手指上一辈子带着那个金顶针,一辈子有一个黑女孩子跟着她跑来跑去,这女孩子的职务就是替她拆线条儿,……(P47)戴译:思嘉很难想象母亲手上不戴那个金顶针,或者她那一路悉悉的身影后面没有那个黑女孩,后者一生中惟一的任务是给她拆绷线,以及……(P41)最后是关于句法结构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