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概要
文学文本 和 文学作品
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 在状态;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它已经 突破了孤立的存在,融会了读者即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 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 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 体;作品则是在具有鉴赏力读者的阅读中,由作家和读者 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 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 其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其结构形态也不会 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则依赖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它只 存在于读者的审美观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体的思想情感 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由文 本到作品的转变,是审美感知的结果。也就是说,作品是 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
沃尔夫冈· 伊瑟尔 (Wolfgang Iser)
德国美学家、文学批评家,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与主要 代表之一。康士坦茨大学 英文系教授。
2
代 表 人 物
其主要文论著作有: 《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 《隐在的读者》(The Implied Reader, 1972) 《阅读行为》(The Act of Reading, 1976) 《阅r-response Theory and Criticism
Li Zhujun
Content
· 接受美学的兴起和发展
· 接受理论内容及其代表人物 · 读者反应批评及其代表人物
· 读者反应批评的意义和局限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又称接受理论、 接受研究,接受方法,是西方文学研究中一 种新兴的方法论。因为它产生于联邦德国南 部康斯坦茨,又称康斯坦茨学派。
康斯坦茨学派: 1960年代, 5位德国学者聚集在德国南部新建的 康斯坦茨大学提出了接受美学。 代表人物: 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 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
接受美学是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础的。接受美学与阐释学不 同的是,它不再只是关注对过去文本的理解,而是研究读者在整个 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作用,因此它也是“一个全新的发展”。 ------ 马新国 ※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于联邦德国 的一个美学学派,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 姚斯在1967年提出。 ※ 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 强调读者或者阅读行为在阐释文本问题上的作用, 认为在文学阐释中,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文本,而是 读者。 ※ 这种批评理论寻求阅读文学活动的理论化,探 讨其动力机制,界定阅读文学活动的因素,分析针 对具体文本的阅读活动的机理。
文本是一个充满各种潜在因素因而有待读者 在阅读活动中加以具体化的结构。伊瑟尔在 描述这种文本特点时引进了“隐在的读者” 的概念。揭示出读者内在与文本的特征。
接受美学的两大方向: “接受研究”与“反应研究”
“接受研究”方向的代表人物是汉斯·罗伯特·姚斯, “反应研究”的代表人物是沃尔夫冈·伊瑟尔。 姚斯和伊瑟尔虽然都是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但是两人的 研究领域和方法有很大的差别。他们代表了接受美学内部 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向。姚斯关注的是“接受研究”,即对 文学接受现象的历史演变的考察;而伊瑟尔则把文学文本 视为一种“召唤结构”、“启示结构”,这种结构诱发了 读者反应的潜能。调动读者与文本进行交流,做出具有个 性的阐释。接受研究强调的是社会学-历史学的方法,而 反应研究采用的是现象学的文本分析方法。
注: ①罗曼·英伽登 Roman Ingarden波兰哲学家、文艺美学家《文学的艺术作品》 ②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Hans-Georg Gadamer 德国哲学家《真理与方法》
① ②
接受理论研究的三个领域:
处于潜势的文本 阅读中的文本(即文本与读者的交流过程) 文本的传达结构(即文本与读者发生相互作用的条件) 这三个方面的研究统一于作品与读者双向作用的考 察,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主要内容
1. 接受美学研究者注意到了过去的文学理论所忽视的一个基本事实 ,即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2. 研究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作用。他们不是被动的反应,而是主动 的、具有推动文学创作过程的功能。因此,不能把文学过程简单 地设想成作家为读者创作作品,作品对读者发生影响。 3. 接受美学研究者认为,文学阅读是人类各种活动中的一种,象其 他活动一样,阅读活动就其结构来说,首先是由它的对象,即文 学作品决定的,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赋予阅读活动以特殊性。 4. 研究读者对文学作品个人接受活动的各种因素。社会接受是作品 到达读者手中的必经途径。个人的处境也影响读者阅读的过程和 结果。总之,读者作为生物的和社会的本质,在意识和下意识中 所接受的一切信息,都会影响到他对文学的接受活动。
伊瑟尔是从研究“新批评”和叙事理论走向文学接受理论的,他的理论 兴趣主要在个别文本与读者的关系,注重对文本接受过程中读者能动作 用的细致考察,因而他的理论也被称为微观接受理论。 他将自己的接受美学研究称作作用美学或效应美学。
什么是“召唤结构”?
“召唤结构”(The Appeal Structure),即由意义的不确定性 与艺术空白构成的文本结构,对读 者的参与再创造,具有一种刺激与 召唤作用,令人震惊,令人百读不 厌、常读常新、回味无穷。 • 伊瑟尔接受了英伽登 的作品存在理论和伽达默尔 的视野 融合理论,加以改造和综合形成了“文本的召唤结构”这一 术语。召唤性是文学文本最根本的结构特征。 • 伊瑟尔强调“空白”是文本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具有 多种表现形式。 • 伊瑟尔认为文本的“否定性”也是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 性机制,它唤起读者熟悉的主题和形式并对之加以否定。 • “空白”、“空缺”和“否定”构成文本的“否定性”,联 结作者创作意识和读者接受意识,促使读者在阅读中赋予不 确定以确定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