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浅析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浅析

文章编号:1007-7596(2019)01-0078-02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浅析
薛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目前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手段,文章主要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过程进行阶段划分,并分析阐述各阶段发展特点,最后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B
0前言
黄土高原地区横跨我国七个省份,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流失面积最广的地区。

长久以来,受到自然环境和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的双重影响,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愈演愈烈。

水土流失不仅破坏了当地的土地资源,淤塞的河道也为下游带来洪水隐患,同时还严重制约着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治理水土流失对于恢复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当地经济落后的状况显得尤为重要。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模式,经过多年积累的治理经验,治理模式由单一措施治理发展为治理与发开并重的综合治理模式,文章主要探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特点
黄土高原地区东西可至太行山和乌鞘岭,南北可达秦岭和长城,海拔在800-3000m之间,黄土覆盖面积超过64.27万km2。

黄土高原全年少雨,夏季雨量集中,属于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地表植被的严重匮乏,使得土壤缺乏一定的抗蚀性,加之夏季暴雨造成的长期水力侵蚀使得其表面分布着大量沟壑。

早期由于环保意识薄弱,黄土高原滥砍滥伐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状况。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有如下3个显著特点:
1)面积广: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0.9%,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贫瘠,缺乏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养分,地表植被的缺乏造成土壤保水保土能力降低,一旦遇到降雨,便会持续产生水土流失,造成恶性循环。

2)强度大: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模数可以达到3500t/km2-a,局部地区的土壤侵蚀模数甚至可以超过30000t/km2•a。

水土流失造成黄土高原地区沟壑密布,据统计沟壑数量高达27万条,而沟壑地带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占黄河输沙量的65%。

3)成因复杂:黄土高原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成因并不相同,按照其自然条件和水土流失特征可以分为风沙区、丘陵沟壑区和高原沟壑区。

不同类型区由于水土流失成因的差异,相应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也不尽相同。

2小流域综合治理概述
小流域是一个具备完整产沙、输沙系统的天然汇水单元,遇降雨时,地表土壤在水力作用的侵蚀下,发生水土流失现象,泥沙经沟道汇入流域,并经流域汇入更高一级别的河道中。

因此小流域的泥沙运输形式,不仅有从坡顶到坡底的垂直运动,同时也包括从沟头至沟口的水平运动⑴。

因此,针对小流域产沙、输沙特点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掌握小流域内的土壤侵蚀规律,为小流域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因地制宜的治理水土流失提供科学依据。

[收稿日期]2018-12-20
[作者简介]薛梅(1986-),女,陕西子洲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利工程。

—78—
当今小流域治理是以治理水土流失为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将农、林、牧、渔相结合,合理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在治理的基础上,同时注重发展生产、提高当地经济收益,实现治理与开发并重的核心思想。

以陕西省安塞县纸坊沟为例,其流域面积约为8km?,在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后,改善了当地土地利用结构,恢复了地表植被、同时大力发展林业和养殖业,经多年治理,流域含沙量和输沙量均有明显减少,并带动了当地经济更加合理发展,因此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有效方针。

3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就开始以小流域为单位展开水土流失治理以及相关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小流域综合治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的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根据小流域综合治理各时期的发展特点,大致将其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初一70年代末。

这一时期,对于小流域的相关研究属于起步阶段,专家学者在黄土高原绥德、天水、西峰三个水土保持实验站点选择典型小流域布设观测点,针对土壤侵蚀模式、产沙输沙形式、水土流失规律、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数据资料。

同时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并布设了大量的工程措施,如水坠坝、机修梯田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成果,但这一时期的治理模式较为单一。

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初T0年代末。

8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视,专家学者们通过早期的工作总结,正式提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理念,并开始试点工作。

这一阶段小流域综合治理以保水保土为目标,根据以往野外观测积累的数据和经验,分析其水土流失特征,因地制宜的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措施类型也从单一的工程措施逐步拓展为工程与植物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在治理的过程中,专家学者们意识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结合了生态、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并由此提岀了小流域生态经济理论。

实践表明,小流域综合治理不应局限于传统的防治型,还应结合经济效益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水土保持措施效益。

第三阶段为21世纪初期至今。

经过近20a的发展,小流域治理逐步趋于治理与开发并重的治理模式,真正实现了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其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①措施布设方面,由传统的工程搭配植物措施的方式,发展成结合农、林、牧、渔等综合的、系统的治理模式,不仅解决了区域内的水土流失问题,更是注重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的现象,从根本改善区域内整体生态环境;②经济效益方面,寻求水土保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发展,不盲目的偏向任何一方,将治理与开发的治理理念贯彻始终,使小流域综合治理朝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③国家政策方面,加大资金投资力度,开放相关政策,鼓励企业、集体和个人以多模式、多渠道的形式积极参与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这种方式使得群众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也提高了环保意识,从而更加积极的参与到黄土高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来。

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政府、企业和群众,都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做岀了杰出的贡献。

近年来,针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①针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特征开展的相关研究,包括小流域侵蚀类型、小流域泥沙输沙比、土壤侵蚀规律等方面,掌握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才能更好的制定治理方案;②针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同时,强调人居景观的相结合,加强生态修复的理念,使得生态环境和谐发展;③“3S”技术的引用,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区域内水土流失的规律、建立水土流失模型、了解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流域内水土流失的变化等等,这种转变可以更好的掌握小流域内水土流失的成因,使得治理效果更加科学和符合生态、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需求。

4结论
黄土高原的治理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小流域综合治理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对小流域综合治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流域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还应改善区域人居环境,发展当地经济,不仅如此,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契机,推动环境、经济的发展,是小流域综合治理新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斯向宏,彭文英.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思想体系的发展
[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04):37-43.
—7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