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细胞骨架-1
显微注射技术、特异性药物的发现,特别是近年激光共聚焦 显微镜系统和绿色荧光蛋白的应用大力推进了细胞骨架的研 究。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微丝(microfilament, MF) • 第二节 微管(Microtubules, MT) • 第三节 中间纤维(Intermediate , IF) • 第四节 细胞骨架与疾病
1.微丝结合蛋白
1)肌动蛋白单体结合蛋白:
抑丝蛋白(profilin),肌动蛋白解聚因子/切丝蛋白 (actin depolymerizing factor,ADF/cofilin)
2)微丝末端加帽蛋白
凝溶胶蛋白(gelsolin),调控微丝长度,微丝成核活性; 在体内组装中,因为有加帽蛋白而不会出现“踏车”现象。
5)侧面结合蛋白
能够稳定微丝,并调节微丝与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位 于横纹肌、骨骼肌的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
6)衔接子蛋白
包括Wiskott Aldfich综合症蛋白(Wiskott Aldrich syndrome protein,WASP)、血管舒张剂刺激磷蛋白 (vasodilator stimulated phosphor- protein,VASP )等,可以调节质膜区微丝的聚合过程。
成核期(Nucleation phase) 生长期(Growth phase) 微丝组装的两个阶段
ATP在微丝组装中发挥重要作用
微丝体外组装的“踏车”模型
(三 )微丝的体内组装与调节
微丝的体内组装复杂,受到多种微丝结合蛋白的调控, 包括肌动蛋白形成微丝网状结构、微丝骨架与黏着斑的 连接、肌动蛋白纤维与肌球蛋白的作用。
广义的细胞骨架:还包括细胞核骨架,共同构成细胞内的动 态网络结构。
细胞骨架系统是“生物结构自组织原则”研究中的一个 典型范例,也是细胞中化学能转为机械能的唯一场所。
细胞骨架研究的进展
• 1924年: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些纤维,命名为应力纤维 ; • 1954年:在超薄切片的电子显微镜中首次观察到微管 ; • 1964年:使用室温下戊二醛固定方法,广泛研究细胞骨架 ; • 后来免疫荧光显微技术、改进的电镜技术、体外组装技术、
α-肌动蛋白和收缩性的结构相关;β-肌动蛋白位于细胞的 前端,正是肌动蛋白纤维聚合的地方。
肌动蛋白存在方式
游离状态—球状肌动蛋白 (Globular actin, G-actin)
微丝中—纤维状肌动蛋白 (Fibrous actin, F-actin)
G-actin
F-actin
(二) 微丝的体外组装与调节
3)微丝切割蛋白
微丝切割蛋白常同时具有一定的微丝成核活性,片段化蛋 白/切割蛋白(fragmin/severin),肌动蛋白解聚因子/切 丝蛋白(ADF/cofilin),凝溶胶蛋白(gelsolin)
4)微丝交联-成束蛋白
在微丝之间起到稳定、交联、成束的作用,常可介导微 丝与质膜的连接。绒毛蛋白(vilin),α辅肌动蛋白(αactinin),踝蛋白(talin),黏着斑蛋白(vinculin) 和细丝蛋白(filamin)。
(二)应力纤维(stress fiber)
由微丝与肌球蛋白Ⅱ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收缩功能的束状结 构,有助于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面之间的连接,在细胞形 态维持、细胞迁移、细胞分化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细胞皮质(Cell cortex)
非肌细胞质膜下有由微丝网形成的一种凝胶层,是由肌动蛋白纤 维构成。为细胞膜提供强度和韧性,抵抗细胞内外压力,维持细 胞形态,与细胞的多种运动有关,如胞质环流、阿米巴运动、变 皱膜运动及吞噬等。
(一)微绒毛(microvillus)
是位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大量的指状突起,这是微丝的一个重 要存在形式。
毛缘蛋白(fimbrin)和绒毛蛋白(vilin)将微丝连接成束; 血影蛋白(spectrin)将相邻微丝束相连,并固定于终末网的 中间纤维;肌球蛋白Ⅰ(myosinⅠ)和钙调蛋白( calmodulin)则将微丝束侧面与微绒毛膜相连接
肌球蛋白(myosin):微丝上的马达蛋白。由轻、重两条 肽段组成,包括头部、颈部和尾部; 头部含有微丝结合位点和ATP酶活性,与微丝结合后水 解ATP,与微丝之间产生滑动或以热的形式释放能量; 颈部被轻链缠绕;尾部差异性较大。
传统肌球蛋白(conventional myosin): myosin II
第八章 细胞骨架-1
北京大学医学部 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
杜晓娟 duxiaojuan100@
概述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是真核细胞内存在一种弥散于 全细胞内的蛋白纤维网架系统。
狭义的细胞骨架: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其功能为维 持细胞形态,负责物质运输、细胞迁移,并参与信号转导、 能量传递、肌肉收缩、胞质分裂等多种生物学过程。
五、微丝与疾病
肿瘤及肿瘤转移
本节重点
• 1.微丝的组成、存在形式和生物学功能 • 2.微丝的结合蛋白和组装 • 3.作用在微丝的特异性药物
第一节 微丝
微丝(microfilament,MF): 肌动蛋白丝,由肌动蛋白通过头尾相接组装形成; 形成微绒毛、张力纤维、细胞皮质和细胞伪足等 结构;维持细胞形态、参与细胞迁移、肌肉收缩、 胞质分裂等过程,同时参与物质运输。
一、微丝的成分、组装和形态
(一)微丝的主要组成成分
构成微丝的基本成分是肌动蛋白,分子量为43kD,分为 α-、β-和γ-肌动蛋白。
细胞松弛素(cytochalasin,常用B和D两类) :可以 通过封闭F肌动蛋白的正极端而使肌动蛋白纤维解聚; 加到活细胞中,肌动蛋白细胞骨架消失,细胞运动和细 胞动力学受到抑制。
鬼笔环肽(phalloidin):只结合于F肌动蛋白,结合到F 肌动蛋白亚单位界面之间并且封闭相邻的亚单位 ,稳定 微丝。荧光标记的鬼笔环肽常用于肌动蛋白纤维染色。
伪足伸展引起的细胞运动
(四)胞质分裂环
有丝分裂末期,两个即将分裂的子细胞之间产生一个收缩环, 随着收缩环的收缩,两子细胞被分开。胞质分裂后,收缩环立 即消失。
三、微丝的生物学功能
1. 维持细胞形态 2. 参与细胞迁移 3. 参与物质运输 4. 参与肌肉收缩 5. 参与胞质分裂
四、作用在微丝上的药物
血小板的激活就涉及到微丝的剪切、去掉封端蛋白、微 丝聚合延长以及交联的过程
2.微丝与黏着斑
黏着斑中连接微丝与细胞膜的蛋白主要包括:α-辅 肌动蛋白(α-actinin),纽带蛋白(vinculin),Talin和 Paxillin等。
3.微丝的马达蛋白-肌球蛋白
马达蛋白(motor protein): 具有ATP酶活性,通过水解ATP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 ;为细胞内的运动提供动力,也可改变细胞的形态或维 持细胞器的空间定位分布。包括微丝马达蛋白和微管马 达蛋白。
非传统肌球蛋白(unconventional myosin)
主要包括:肌球蛋白I(myosin I) 肌球蛋白V(myosin V)
myosinⅠ通过头部结合微丝、尾部与细胞质膜结合,介 导质膜、微丝之间的连接,有助于细胞形态的改变
myosinⅤ通过与 “货物”结合与微管一起参与物质运输
二、微丝在细胞内的主要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