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响乐赏析

交响乐赏析

中国交响乐发展交响乐是来自西方的音乐艺术形式,近一个多世纪才开始传入中国。

然而,这项艺术形式在中国真正得到发展和壮大,还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历程中。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对我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之路以及在六十年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作一番回顾,是非常必要和富有意义的。

从无到有的根本转变新中国的交响乐事业起步艰难,当时主要是基础条件差,专业人才匮乏。

1949年建国时,各行各业都开始从百废待兴的状态中恢复和发展起来,作为音乐文化中高品位代表的交响乐,同样受到了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特殊重视,建国不久,一些后来在中国交响乐发展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的乐团先后成立,如北京的中央乐团和中央广播交响乐团分别于1953年和1956年成立,再加上1953年正式成立的新影乐团以及由老区中央管弦乐团演化而来的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等,组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首都交响乐演奏阵容。

而在上海,除了早在1879年就已成立的上海交响乐团(1956年正式命名)外,上海电影乐团、上海广播乐团等,也都在上世纪50年代中陆续成立,与此同时,在祖国南方的广州,也于1957年成立了当时的广州乐团(现广州交响乐团的前身),上世纪70年代后,北京市也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乐团——北京交响乐团。

这些交响乐团的成立,为新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极其有益的贡献。

新中国创建后,随着国家建设的高潮迭起,各个交响乐团都在自身的范围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个时期,交响乐团的专业起点低,演奏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乐器的质量也很一般,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老一辈音乐家们本着艰苦奋斗、刻苦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使我国的交响乐演奏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而当时以前苏联为首的部分音乐发达国家所派来的援华专家,亦对我国交响乐演奏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50年代,国家为了加快培养交响乐方面的艺术人才,先后选派了若干批优秀音乐家赴前苏联以及前东德等国家留学,用以强化优秀音乐人才的专业素质。

这其中,李德伦于1953年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黄晓同于1956年赴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韩中杰于1957年赴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学习,郑小瑛于1960年赴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袁方于1956年入柏林高等音乐学校学习,这些指挥家学成回国后,迅速成为中国各主要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并很快发挥出了他们各自的重要作用。

而除指挥家外,亦有许多其他方面的演奏人才分期分批公派出国留学,他们学成回国后也立即成为国内各大交响乐团中的业务骨干。

新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广泛的艺术交流和深入的艺术实践,当时一批批国外援华专家,以他们的辛勤努力,将世界先进的技术理念和艺术经验传授给年轻的中国音乐家,为刚成立不久的各个国家级乐团打下了交响乐演奏的基础,并在这种基础上逐渐发展和建立起系统化的演奏体系。

以中央乐团为例,上世纪50年代,这个乐团曾在前东德著名指挥家戈斯林教授的指导下接受东欧学派的严格训练,这段时期乐团掌握了一大批欧洲古典和浪漫乐派的经典作品。

上世纪70年代末,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又给中央乐团带来了全新的艺术气息,他那严谨热情的指挥风格和高精尖的指挥技术,使中央乐团的音乐家看到了当时世界先进的交响乐演奏技术并感受到了全新的艺术表现理念。

进入80年代后,中央乐团又在美国指挥家大卫·吉尔伯特的一段集中训练下获得了新的提高,这期间,他们开始接触到更加广泛的曲目,其中包括巴托克、科普兰、斯特拉文斯基等现代作曲家的作品(这三位只是无数外国专家中的最有代表性的)。

正是因为有了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和不断的艺术交流,中央乐团在上世纪的数十年中,一直以国内最高水平的演奏而活跃在交响乐艺术的领域中,当时它举办的星期音乐会吸引了大批音乐爱好者,而作为国家乐团的代表,它亦在几十年中陆续出访过美、日、韩以及欧洲各国。

新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各地交响乐团的诞生以及演奏水平的提高上,而交响乐创作上的累累硕果业已成为这项事业发展的催化剂。

建国后成立的“国”字号交响乐团,在经过若干年的技术训练和演出实践后,已经能够将莫扎特、贝多芬、德沃夏克等欧洲古典及浪漫作曲家的经典作品系统完整地演奏下来,这就使其具备了演奏创作作品的技术实力和经验。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专业作曲家的作品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大乐团的节目单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李焕之的《春节组曲》,马思聪的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第二交响曲》,施咏康的交响诗《黄鹤的故事》,辛沪光的交响诗《嘎达梅林》,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罗忠镕的第一、二交响曲,《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序曲》,瞿维的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陈培勋的《第二交响曲》(清明祭),朱践耳的《节日序曲》,王西麟的交响套曲《云南音诗》吕其明的管弦乐《红旗颂》等。

“文革”期间虽然作品很少,但却出现了日后被奉为经典的交响音乐《沙家浜》、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以及钢琴协奏曲《黄河》。

改革开放后直至近代,交响乐的创作更是欣欣向荣,一批批杰出的青年作曲家脱颖而出,他们的创作大胆新颖,很多优秀作品已接近和达到世界水平,如陈怡的管弦乐《多耶》,陈其钢的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郭文景的笛子协奏曲《愁空山》,瞿小松的交响组曲《山与土风》,刘湲的管弦乐《土楼回响》等。

还有一批老当益壮的前辈作曲家,更是写出了他们的时代绝笔,如朱践耳的全套十部交响曲,罗忠镕的《暗香》,杜鸣心的钢琴协奏曲《春之采》等。

交响乐不是一种器乐体裁的名称,而是一类器乐演出体裁的总称,交响乐包括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这五种体裁的共同特征是都由大型管弦乐队演奏。

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

此外,交响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

交响乐队的编制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

下面分组介绍各种乐器(它们都是从高音到低音的乐器):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乐队座位示意图木管组: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大管。

铜管组: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

打击乐组:定音鼓、锣、镲、铃鼓、三角铁等。

色彩乐器组:钢琴、竖琴、木琴、铝板钟琴等。

对于一些特殊曲目,还会加入其它的一些乐器,像唢呐,喇叭,二胡等民族乐器。

由于交响乐队采用了这么多的乐器编制,所以它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力。

交响乐队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它又分为编制上的不同。

如单管编制、双管编制、三管编制、四管编制等等。

实践证明,一个铜管(以小号为例)的音量相当于17把小提琴,12把中提琴,8把大提琴,或者6把低音提琴。

故每增加一个铜管,乐队的弦乐人数至少已经增加了43人。

交响乐一般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中、快板第四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式,快板古典交响曲1740年奥地利作曲家蒙恩(1717--1750),第一次在慢板乐章和快板乐章之间,加进了小步舞曲(注:法国一种三拍子的舞曲)乐章(第三乐章),这种四个乐章的套曲形式,渐渐演变成了古典交响曲的固定形式。

当然,有时候也加上引子和尾声。

四个乐章是这样布局的: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注:它是古典音乐作品的一种基本曲式,无论是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重奏曲中的重要乐章,都得用它。

)它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呈示部)有两个主题——正主题(第一主题)、副主题(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

比如,正主题是冲突性的、戏剧性的,副主题可以是抒情性的、歌唱性的。

也有的奏鸣曲里面,这两个主题是相辅相成的,都是歌唱性的。

第二部分:(展开部)就是把呈示部的主题进行不断地分裂、模进,在配器、节奏、力度和调性各个方面进行对比和展开。

第三部分:(再现部)再现呈示部的两个主题,调性上有严格的关系,比如在呈示部里,主部的主题是主调(C 大调),副部的主题是属调(G大调),而在再现部里,副部的主题也要回到主调(C大调)上。

奏鸣曲式通常开始有一个引子或者序奏,结束有尾声。

这样的曲式常常表现宏大的构思,反映深刻的哲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理,当然也有非常强烈的抒情性和描写性。

第二乐章——行板或慢板。

抒情的、以歌唱性音乐见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

它们是轻快、幽默、典雅和风趣的。

第四乐章——终曲。

它通常是快板,经常采用回旋曲式(A+B+A+C+A)或者回旋奏鸣曲式。

(所谓的回旋奏鸣曲式和奏鸣曲式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呈示部中主题出现两次,也就是主题——副题——主题,然后是展开部、再现部)我们刚刚讲的这种固定的形式,只是在古典交响乐时期,它是相对固定的。

但是也有特殊的例子,比如:海顿就写过六个乐章的交响曲。

至于快、慢乐章之间的对比也会有变化,他写了一部“告别交响曲”,就是以慢板结束的。

至于乐章的多寡,作曲家们根据不同创作的要求,也有很多的变化,有三个乐章的,也有两个乐章的,如大家熟悉的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就有五个乐章、还有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四交响曲”,多达十一个乐章。

因此,交响曲的乐章构成和快慢乐章的对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18 世纪中后期,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兴起及一些天才作曲家的伟大创作,使得交响乐这一艺术形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在这里我们首先提到的就是奥地利作曲家海顿。

他一生共创作了120多部交响乐。

他在交响乐艺术上的贡献是——完整而严谨的确立了交响乐的形式和规模,因此,他曾被人们誉为“交响乐之父”。

他的艺术成就直接影响到了他的两位后人——莫扎特和贝多芬。

而交响乐的形式、规模、内涵等等,都是在这后两位作曲家的创作中得到真正的成熟和完善的。

莫扎特一生创作了41部交响乐,他的交响乐较之海顿的交响乐不论是在形式的完整、内涵的丰富和思想的深刻等方面都有着大幅度的提高。

他以其天才的神来之笔,为交响乐这一独立的器乐形式,注入了一种全新的活力。

他最后的三大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及《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则是他全部交响乐创作的顶峰。

这三部交响曲集天才的音乐性、丰富的思想性和新颖的创造性,成为古典交响乐创作中的光辉典范。

海顿交响乐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1732年3月31日生于奥地利与匈牙利边境下奥地利的一个村镇罗劳,1809年5月31日卒于维也纳。

他的父亲是世代相传的车匠,母亲是贵族府中的厨工,家境贫困,12个孩子有6个夭折,海顿是12个孩子中的第2个。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十八世纪欧洲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