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功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小学阶段落实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一是教师要有正确的课程意识,正确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听说读写”实践中学会“听说读写”;二是教学要简约、朴实、高效,依据课程理念,结合教材特点,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简化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三是培养质疑、善思、乐学的探究品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教师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功效,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课程意识,正确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学生学习运
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本质,正确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听说读写”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会“听说读写”。

在阅读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的原则,在大量的“读说”实践中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语文教学中,教师用一种大语文教学观来指导自己的教学,确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开发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资源,构建开放、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二、教学要简约、朴实、高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崔峦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语文教师要心中有学生,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注重差异,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兴趣,保证自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在质疑中思考,在交流中分享,在探究中深化,在亲身实践体验中有所感悟。

语文教师要正确使用课程资源,发挥“教材例子”的最大功效,发挥教学媒体的辅助功效,发挥教学语言的指导评价功效,语文课上要抓语言文字训练“点”,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1.简化教学环节,力求高效。

依据课程理念,结合教材特点,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简化教学环节。

学生的语文能力绝不是教师讲会的,因此课堂上,学生已经会的教师坚决不讲;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能弄懂的教师坚决不讲;内容与学生认知相差甚远,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学生还是不懂的,教师坚决不讲。

比如阅读课教学,坚持从“整体入手”设计“大问题情境”,“这个大问题情境”是能涵盖全文的主旨,诱发学生读书、引发学生思考的大问题,是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的思路,是学生自读自悟的思路,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核心内容。

在这个“大问题情境”下,教师引导学生步步探究,学有所获。

就拿《颐和园》一课来说吧,整体感知课文前,教师设计“大问题情境”:作者笔下的“颐和园”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初步感知“颐和园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探索:“颐和园有多美?”“你能美美的读吗?”“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学生通过边读边悟理清了内容,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在品读中领悟了作者语言的精妙、体会了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并运用到课堂练笔的实践中,学以致用,丰富了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2.抓好语文能力的训练,力求有效。

语文教学简约朴实,要着力训练学生读书、写字、表达技能,在“亮点处”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在“读、背、听、说、写”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文中哪里需要朗读,哪里需要默读,哪里需要品读,哪里需要范读……
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经典文章、经典语段”这些具有“种子能量”的文字一定要指导好学生的积累背诵;在含义深刻的语言点或在文本语言的空白点处抓好学生的说写训练;在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交流中训练学生有效的倾听……如《赠汪伦》一课的教学,结合诗文意境,以学生吟诵“送别诗”来导入新课;接着引导学生从读懂诗题入手,这是“诗人李白临别前写给哪位好友的一首诗?”;随即设疑激趣“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呢?”;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做到读准、读通、读熟、读出韵味;最后整体把握诗意,诵读诗文情感。

通过吟诵,学生深深体会出诗人李白与好友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通过吟诵,学生升华了自己的情感,感受到了古诗文的美,受到了经典文化的熏陶。

三、培养质疑、善思、乐学的探究品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的创造性与教师有密切关系,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

“教是为了不教”。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设置拓展环节,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可极大调动
学生的学习潜能,因为“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教学《花的勇气》一课时,学生在了解“作者在维也纳的经历”,理清“作者情感的变化”后,对课下注释“选入本文有所改动”产生了兴趣,对本文的作者冯骥才也有想进一步了解的愿望。

这样我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了学习拓展,把原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自然引入了课堂,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自然也就了解了“选入本文有所改动”是怎么回事,选作课文时,只是保留了维也纳四月的画面;通过略读,学生也了解到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还涉及到三月和五月的两个画面,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善思、迁移、探究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实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课堂上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教师要发挥启发者、点拨者、帮助者、激励者、提升者的作用,创新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让学生从“质疑——探究——解惑”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产生学习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学会”到“会学”。

总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使自己的课堂更富于人性化,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内蒙古满洲里市三道街小学)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贾恩亮.《小学语文教研沉思》(2009年11月).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