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
[摘要]学生管理的目的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有序的环境,一方面使他们身体健康,心智得到完善和发展,具有良好的品德;另一方面使他们能够清楚而深刻的思考、热情而勇敢的探索、敏捷而果断的行动。
高职院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
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范的学生管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学生管理;以人为本;管理对策;观念教育
一、学生管理坚持以人为本
(一)学生管理以人为本的内涵
学校管理要以“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
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核心内容应包含五个发面:一是尽量满足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各种正当的合理的需要。
二是对学生进行人性化得教育管理,关心人、理解人、宽容人、和引导人。
三是以个性为工作切入点,使其共性合格,个性张扬。
摒弃优秀学生品行的模式化,注重学生个性的多样化。
四是学生管理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做到“三个结合”,即把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与教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把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与学生教育管理方法结合起来,把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难点与热点结合起来。
一方面重视学生的作用,重视学生潜在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衡量学院教育教学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学生的“三自”意识
坚持让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主体性,满足学生培养特长的需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成功渴望,促进学生主动成才的意识。
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这是以人为本管理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
”科恩在《自我论》中谈到自我教育时也说:“在关系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应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帮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围世界和自己,实现比他身上现有的更好东西。
”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作用,是学生管理体系的核心,培养一支思想进步、作风过硬、素质较高、自制力强、有威信的学生干部队伍,是搞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
培养好学生干部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方法。
高职学生是战斗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需要有更强的吃苦耐劳精神。
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三自”意识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学生管理的对策
一是加深对学生的本质认识。
我们只有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重视个人需要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把它们看作是运动的、变化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才能有的放矢,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改变管理的自身目的性。
以人为本的管理讲求以人为中心,什么时候需要管理,进行什么性质的管理以及如何进行管理,它的中心都是人,而不是管理自身。
改变管理的自身目的性,就是拓展管理视野,把学生自身的发展作为管理的主要目标,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是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方略。
以人为本管理理论的核心是
人,它把人看作管理最核心的资源和竞争力的源泉,管理是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人”这一核心资源、如何服务于人的发展而展开的。
这是以人为本管理与以“物”为本管理的最大区别。
四是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
学生管理及服务人员,要摆在自己的位置,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服务,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和安全,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营造学生奋发向上的成长成才的气氛。
这既体现了管理者对学生真诚的尊重、理解、关怀与信任,也起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四)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注意的问题
一是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为本、以我为本。
即这个“人”不是一个人,而是许多人,甚至是每一个人。
二是制订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
我们突出以人为本,不是不要制度管理,而是要制定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教师要在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些规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做到“以人为本,以法为准”。
三是对学生采用激励机制。
世界上最有效的管理是对人的激励,充分发挥人的长处,如目标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信任激励等机制,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学生观念教育
树立“两个观念”,强化“两种教育”,是学生管理体系的基础:一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自卑心态,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高职院校毕业生逐渐被社会认可。
高职院校应让学生明确职业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树立本科以上是人才、技术工人是人才、高职毕业生更是人才的思想观念。
要让学生认识到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应用人才,是最紧缺、最受欢迎的人才。
鼓励学生要自尊和自信,增强学习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是要教育学生树立“差生不差”的观念。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重视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而逻辑思维不好导致文化成绩低的所谓“差等生”,很可能就是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好、适合高职教育的“优等生”。
因此教育学生树立“差生不差”的观点,对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习潜能,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自觉遵守管理制度,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是要强化“两种教育”。
(1)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和思考,正确估价自己,主动调整自己与学校、社会的关系,增强意志力和自律意识。
(2)是要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把就业指导始终贯穿于教学的管理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
三、管理队伍的建设
建立高素质、规范化的学生管理队伍,是学生管理体系的内容。
目前我院的学生管理是实行辅导员、班主任制。
因此,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并有经验、懂管理、责任心强、热爱学生工作的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是搞好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正规化的要求。
一是教师自身素质要求。
首先要有良好的师德。
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疼爱学生,能够深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的贴心人,使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
加里宁说过,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
可见,辅导员、班主任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格修养等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非常之大。
其次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要刻苦钻研业务,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理论基础,要善于研究思想,拓宽视野,更新观念,着重研究
新情况、新问题。
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信赖和爱戴。
再次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要有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有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要有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管理能力,要有提高学生判断和辨别是非能力。
最后要有奉献精神,要能吃苦,能全身心扑在学生管理工作上。
二是要从制度上规范约束。
队伍建立起来了,还要注意培养和监督。
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管理和考核。
三是制定相应政策,建立长效机制,稳定辅导员、班主任队伍。
要从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待遇上给予优惠。
从制度上向辅导员、班主任倾斜,为他们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从而保证学生管理队伍健康、有序地发展。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许多矛盾,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又要不断研究和解决新问题。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从实现现代化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要结合各自学校的具体情况,创新管理方法,改革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把高职教育管理推向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刘培幸.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N].经济信息时报,2006-06-09.
[2]张立.对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04).
[3]曹晶璞.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高效性的对策研究[N].商情,2009-
12-31.
[4]李晓璇. 关于绩效管理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