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
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
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
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
过程奠定基础。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
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
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
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
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
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学生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
的积极性。
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
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
孝文帝。
【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北魏的建立
黄河流域的统一 439年
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平城→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措施 ①语言 ②服饰 ③姓氏
④婚姻 ⑤官制、律令 ⑥礼法
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
的大融合。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导入新
世纪后期,占据鄂尔多斯大草原的鲜卑族的强大的一支
建立了北魏政权,他们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
中原,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请问:①这是东汉以后黄河流域的第几次统一?
②次统一黄河流域的是谁?新一任魏主北魏孝文帝拓
拔宏与前秦皇帝苻坚一样有着雄心壮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实
力逐鹿中原。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都采取了哪些措施?●讲
授新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
混战的状态。而结束北方混战局面的是内迁少数民族中鲜卑
族的一支。他们强大起来以后,建议了北魏。
思考:①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
黄河流域的?
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哪年?
③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
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④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迁都的原因
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展示材料:①《悲平城》——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
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②当时流行的歌谣:纥于山头冻死
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归纳:平城自然条件比较寒冷干旱,其恶劣的气候环境
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
原地区的统治,且北方少数民族很容易对平城形成威胁。而
洛阳是表现中国文化传统优越性的地方。可见孝文帝迁都与
其倾慕汉族文化及想通过迁都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有关。
迁都洛阳后的积极意义
概括归纳: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后,洛阳迅速发展成
为一座宏伟壮丽的城市;洛阳的人中达到五十万左右;城中
有很大市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提问:孝文帝为什么进行改革?
北方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学习,逐渐融合在一起,
成为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民族融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这
种趋势下,孝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为了控制全国人民,
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孝文帝的改革内容
思考:在孝文帝改革内容中,你认为哪一项对民族融合
最有影响力?而哪些政策可能会使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消
失?为什么?
①语言:说汉话。
展示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
习性已久,容不可猝改;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
听仍旧。若仍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诫!”——这恐怕是
对怎样说话提出要求的位皇帝。
②姓氏:改汉姓。
结合P108改汉姓表,请问:孝文帝为什么把皇族姓氏
改为“元”?
从孝文帝改革的各项内容来看,他是要彻底改变鲜卑人
原有的生活方式,过汉人的生活。他禁止鲜卑人回到自己的
故乡,甚至连死后都不得归葬自己的原乡,这是一个多么不
容易的决定啊!
提问:你们愿不愿意把家迁到西部去,永不再回?愿意
的请举手。
老师可不愿去,因为我祖祖辈辈都在这儿,我可不想背
景离乡。你们愿不愿意把名字永远改为“拓拔××”。为什
么北魏的鲜卑人愿意?是百姓愿意?还是只是孝文帝的心
愿?
所以站在鲜卑人的立场来看这件事是很悲情的。
讨论:孝文帝当时是一个战胜者、征服者,他为什么一
定要坚持实施这样的汉化政策,他大可以用武力将鲜卑文化
推行于中国北方?
归纳:其一,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热衷于中
原文化;其二,孝文帝吸取前秦皇帝苻坚一味使用武力而最
终失败的教训深知鲜卑族若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立足生根,
子子孙孙永远安居乐业,就必须适应占中原主流的汉族人的
文化;其三,汉族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各方面都有较游牧文
化更高的使用价值,故游牧民族向汉文化学习与融合是必然
的,因而面对繁华绚烂的汉文化的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客观
上讲是顺应时势。这也证明了一个历史上的通则,就是一个
文化水准低的民族,即使最初能以武力征服一个文化水准高
的民族,但终究还是会被这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所溶化进而
消失无踪。
动脑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
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
一想,这是为什么?
思考:在当今社会要发扬尊老、养老的风气,我们应该
怎么做呢?
改革的作用
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北方民
族的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南北方的统一。
北朝的分裂
西魏
北魏
东魏
北齐
北周
北周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间进一步融合,为以后隋朝
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讨论:你怎样评价改革家孝文帝?●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2.对学生所总结的本课内容
进行点评。
统计学生各组得分情况,表扬课堂积极发言的同学。●
布置作业
写一篇《我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小论
学生活动答题方法:按教师指定要求回答与学生自由抢
答相结合,按组计分。
学生通过回顾旧知得出答案:①第二次;②前秦皇帝苻
坚
学生根据思考题自学课文相关内容。
学生自行阅读回答,老师引导归纳。
将学生分成四组,然后由学生推选出一名代表发言。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一组分别结合地理知识从
平城与洛阳的地理位置、条件、地势及迁都的最终目的四个
方面讨论。
指导学生看107页的第二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
这段的中心内容。学生可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归纳。
让学生依据元朝、元首、元旦等词推想。
学生广泛交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分析得
出结论,之后教师归纳。
学生看书107面的第五段,自己归纳,经学生思考抢答
后,教师小结。
学生讨论,小组发言后,教师总结。学生看书,108面
最后一段,小组讨论后将讨论结果以图表的形式用投影仪展
示出来。教师、学生共同作出评价。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指导,并参加部分学生小组的
讨论。
请学生根据板书,以抢答形式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