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公正的教育原则
[摘要]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公正的教育原则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
教育的公正有利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养成,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
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更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
为教师可以从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受教育的权利;爱无差等,一视同仁;要公正合理地给
予学生评价;要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对学生进行“赏罚”;等方面进行努力做到教育的公正。
公平公正始终是我们人类不懈的追求,就像我们追求共产主义一样,虽然难以绝对的
达到,但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应该给学生做出表率,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撒播爱的
种子,才不愧“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要知道,当今社会上不公平公正的事例真的是太多
了,而现在的信息来源又快又广,学生的敏感度绝不会亚于做教师的我们,要想忽悠他们,
是绝不可能的事。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以一种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待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
而对学生产生厌恶,轻视的行为都是不正确的。那么如何做到公正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取决于我们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走向社会对
其他人的态度,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告诉我们,作为教师,
应该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给他们以公正的和足够的支持与鼓
励。
第一、 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学所常说的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的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首先是要
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
在学生犯错以后不能以该生的平时表现直接判断,要进行仔细的调查,
有的学生平时表现不好,但不是时时犯错,事事犯错。
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教与学的关系既是一种制度性的授受关系,也是
一种人格上完全平等的人际关系。在我国的传统中,教师往往习惯于把自己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往往
认为自己当然在人格上高于学生,漠视学生独立存在的主体性。这样当教师教导学生应当公正处世时,学
生极有可能报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因为在他与教师的交往中,体会不到应有的尊重或人际公正。所以,
古代社会产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是有违师德,尤其是有违现代教育伦理的基本要求的。当然,人格上的
平等并不意味着角色上的对等。
第二,要“爱无差等,一视同仁”
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做标准处理师生关系,应当给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对不同
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作到一视同仁、同
等对待。
一个最为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往往出于虚荣或其他利害有意无意偏爱一些学业成绩好的学生,
而相对歧视或忽视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有意的不公正当然属于明显的师德缺陷,无意的不公正也是应当注
意防范的。实际上正是因为后者的成绩差才更需要教师的关怀和帮助。正如俄罗斯的一句谚语所说的“漂亮
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小孩才是真正的爱”。
第三,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
如何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和长进程度给予恰当评价,历来是教育工作者关注和
讨论的问题,因此,评价公正也是体现教育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教师为了讨好学生家
长,再对该生评价时隐瞒缺点夸大优点,对喜欢的学生评价都是好,对不喜欢的学生评价都
说缺点。所以教师评价学生是要公正合理,做到真正意义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让这
句话只是个口号。
第四,要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对学生进行“赏罚”。
要作到“尊重和要求的统一”。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但是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又不能允许
有特殊学生的存在。赏罚本身往往是次要的,学生在意的主要是赏罚所体现出的教师对他们的评价。现代
教育的一大难题是如何认识惩罚的教育性。许多抽象地人反对惩罚,尤其是“体罚”,理由是损害学生的身
心健康。但惩罚在何种情况下是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的,什么是体罚和一般惩罚的界限一直是人们争论的
话题。实际上除了较为严重的损害有背于教育活动的性质和范围之外,一定情况下对学生的惩罚与奖励一
样,是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而不是相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处罚的程度和性质。
第五长善救失、因材施教
教师公正或教育公正的另一方面。如前所述,教师公正具有实质性。在对学生的爱护、帮助、评价和
奖惩上应当一视同仁。但是一视同仁不能理解为一种刻板机械的公正形式。在落实一视同仁、爱无差等原
则时要考虑到学生在个性、知识水平和智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因材施“爱”、因材施“罚”。 否则那种貌视
的公正实际上却是不公正的。因为公正的原则既是“平等的应当平等地对待”,也是“不平等的应当不平等地
对待”。
有一个非常典型的长善救失、因材施教的教育故事很能说明问题。两个“差生”在宿舍里为了争夺一把
吉他而扭打起来,最后去找教师评理。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听罢不仅没有批评他们,反而表扬了他们有进步,
理由是:“第一,你们为了吉他而打架,比上次为抢帽子而打架要好多了。因为想弹吉他是好事。第二,动
手打人不对,但没有上次厉害。第三,最重要的是,你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新的方式——找老师,而不是
象以前那样非打出一个输赢不可。”接着老师提出了让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理智、友好地解决类似问题的要
求。最后,两个同学手拉着手离开了老师。打架反而受表扬,表面上似乎不公正,但对于这两个差生来说,
这也许是真正的教育公正。
第六 面向全体,点面结合
教师如何在个别教学和集体教育中如何作到教育公正。这也是一个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为了某些后
进同学的进步,适当的补课和其他个别的关照是必要的;给一些特别聪慧的优等生创造提高的条件,如适
度的“开小灶”的做法也是公正的。这是因为只有因人制宜才不至于耽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一种爱无差
等的实质上的公正。但是超越限度,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的某些所谓“抓重点”的做法,包括过份强调重点
校、重点班、重点苗子的做法是有违教育公正的。因为在只抓重点的做法中,太多的学生受到忽视,失去
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所以特长校、特长班、特长学生是正确的,而重点校、重点班、重点苗子的做法虽
然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长远地看却往往是要逐步予以矫正的。正确的做法是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
基础为目标的因材施教、点面结合。
在中国,教师往往将对待学生的教养关系自动迁移到对家长和一般社会人事上,造成不良后果。例如,
许多学校的家长会不是教师与家长的正常沟通,变成了教师对家长的训斥。又例如,教师以其较为正统的
价值观念要求社会上的所有人和事,将对社会的不一定正确的负面评价带到自己的教育活动中,造成对学
生的误导等等。
要真正践行教育公正或教师公正是很不容易的。比如,教师的公正就在主观上受到自己情绪的好坏,
客观上受到问题的情境性等等因素的影响。要作到教育公正,实属不易。但
教师应当明白,教师对社
会、对家长、对同事等等关系都要正确和公正对待。如果对待教育对象做不到公正,其他的
公正努力就没有意义。所以,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通过
自觉进行人生修养、提高教育素养、正
确对待惩罚的公正、作到公正与仁慈的结合等方面
不断努力来实现教育的公正,完善学生人格,健
全学生心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