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种植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种植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种植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工作回顾(一)种植业生产成效显著1、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得到保障我国就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始终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时刻关注得问题。因此“十二五”期间,我们结合县粮食生产实际,借鉴外地经验,以种子补贴、粮食直补及测土配方施肥、标准粮田示范县建设项目为切入点,全面推广与普及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小麦、玉米品种实现了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旱作农业节水技术等节本增效得粮食生产实用技术得到了全面推广,虽然受到多种自然灾害得影响,仍能实现全县粮食单产逐年提高,粮食总产保持相对稳定得目标,粮食生产安全得到进一步巩固。到2014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4、5万亩,总产20、7万吨,粮食平均亩产由2011年得392公斤上升到2014年得398公斤,实现了粮食生产得连年丰产。在抓好粮食生产、做到自足有余得同时,结合《中华人民共与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我们突出抓了与消费者生活紧密相关得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成立了农产品质量管理办公室、农业执法大队,并投资300万元建设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我们首先狠抓了农产品农资市场管理,清理国家禁用农药与伪冒农资产品,把禁用农药名录张贴于村、发放于户,使禁用农药得到有效控制;其次,按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组织蔬菜、苹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得蔬菜、水果产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放心农产品。20112014年我县送交农业部、省农业厅得农产品样品检测全部合格,未出现农残超标现象。大吾乡东沿兴西红柿、黄瓜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一坡果园苹果获美国标准有机食品认证,在今年得廊坊农交会上,我县小香米、苹果、黑花生、小杂粮等获特别金奖3个,金奖5个,受到了消费者与客商得广泛好评,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良好基础。2、特色产业发展迅猛,种植业总产值大幅度攀升2013年底,我县实有耕地面积45、1875万亩,种植业总产值为17、77亿元。“十二五”期间,我县各项农业生产能力均进展很大,尤其就是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已达20、5万亩,其中主要包括:中药材种植5、5万亩、绿色小杂粮种植6万亩、食用菌种植140万平方米、杂交油葵种植4万亩、无公害蔬菜及错季菜面积5万亩。特色产业发展可较常规种植平均亩增产值1000元以上,因此“十二五”间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增。3、农业项目投入大幅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新技术推广大有成效“十二五”期间,我县共引进与实施包括百万元以上大项目13个,其她项目50余个,项目建设总投入达亿元以上,主要包括:(1)优质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398万元,建设内容包括种子仓库1216、75平方米,整治田间路30公里,新建大口井15眼。(2)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小麦、玉米、棉花、水稻四种作物继续实行全覆盖,按照实际种植面积进行补贴,2011—2014年连续四年四种作物补贴面积180万亩次,补贴累计补贴资金1850多万元。(3)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从2011年至2014年,累计补贴资金250万元。(4)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口粮田建设项目,总投资900万元,国家分五年投资600万元,本项目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7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00万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旱作基本农田、集雨水窖建设、土壤墒情监测体系建设等内容。(5)县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15、5万元,其中使用中央财政资金77万元,县级配套38、5万元。项目建设内容就是对我县12个乡镇区域站与11个乡镇农技站进行扩建、装修。(6)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十二五期间总投资600万元,每年投资120万元,全部使用中央财政资金,围绕小麦、玉米、水产养殖三个主导产业,建立了小麦、玉米、鱼类养殖3个实验示范基地;并对全县23个乡镇204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7)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十二五期间总投资320万元,每年投资64万元,承担部级小麦、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各2个,每个万亩片使用国家补助资金16万元,共计64万元。(8)花生良种补贴项目。十二五期间总投资375万元,每年投资75万元,年补贴面积5、5万亩,其中大田5万亩,繁种田5000亩,大田每亩补贴10元,繁种田每亩补贴50元。(9)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创建项目。十二五期间完成中药材种植示范园5个,每个园省补助资金分别为50万元共补助资金250万元。(10)蔬菜标准园创建项目。十二五期间共完成蔬菜标准园创建项目6个,每个园使用国家补助资金50—60万元,完成总投资330万元。(11)2014年省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建设项目。项目完成总投资107、5万元,其中使用省补助资金50万元,创建食用菌繁育中心20亩、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200亩。(1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控制省级补助资金项目。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全部为中央资金,建设内容:购置超高效液相色谱仪、超纯水机等仪器设备4台套。通过项目实施,我县农产品综合质检站检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13)旱作农业技术推广补助项目,总投资195万元,全部为中央财政资金。玉米、马铃薯、甘薯地膜覆盖3万亩。4、科技信息化服务能力大大提高,服务方式更加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县农业信息化服务逐步完善,在强化“农业”、“县农业信息中心”、“农业信息网”、“县农业信息科技服务大厅”、“农业快易通”智能电话等信息平台得基础上,建立与完善了23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制定了职能、制度,配备了办公与化验检测设备,并建立了1000个科技示范户,解决了农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得局面,同时联合中国移动分公司、联通分公司,向全县农民开通了农信通服务业务,每天8点定时向农民发送各类农业信息,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另外,县农牧局还向农技指导员开通了飞信业务,及时向指导员发布各类技术指导信息。这两项服务使我们得农业技术指导工作更便捷、更及时、更科学,受到了农民朋友得欢迎。5、超额完成各项指标,省市排位名列前茅2014年我县粮食播种面积达54、5万亩,总产量达20、7万吨,棉花播种面积1万亩,总产皮棉800吨;油料播种面积达9万亩,总产量达1、8万吨;蔬菜播种面积8、7万亩,总产量达27、5万吨。“十二五”期间我县农业生产每年都有十几项工作受到市级以上部门表彰奖励。(二)“十二五”期间种植业发展得主要特点、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1、主要特点总结“十二五”以来,结合实际,围绕党中央、国务院与各级政府得战略决策,种植业生产得主要特点就是:(1)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种植结构由原来得粮经二元结构,发展到粮经菌药多元结构,种植业结构比例趋向合理。(2)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立足政治优势与特点,下大力抓好项目得跑办与立项,完成了项目六十余个,争取中央及省市投资达亿元以上,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3)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成就辉煌。“十二五”期间,在建立健全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使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站人员、设施全面得到落实。在已建成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公益性职能,保障人员经费。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明确农技人员得服务区域、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量化工作指标与目标要求。对全县23个乡镇级农技推广站,完成了技术人员配置、配套设施、管理体制等方面得建设。2、主要经验总结“十二五”期间我县种植业生产得发展状况与先进县(市)得经验,我县种植业生产得主要经验就是:(1)立足县情,调整与优化种植业结构县就是山区农业大县,人多地少与旱地面积大就是农业得特点,因此,我们立足县情,按照省市主管部门得要求,遵循“扬长避短、发挥特色”得原则,突出抓好适宜特点得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大力发展食用菌、设施蔬菜、中药材、绿色小杂粮、杂交油葵、玉米制种基地建设,种植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2)立足政治优势,加大项目跑办建设工作县就是革命老区,具有独特得政治优势,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与各级领导得领导得关注与重视。因此,我们立足县情与种植业生产现状,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通过省农业厅、省发改委及人大、政协提案等渠道,争取项目立项,“十二五”几年就是我县引进上级资金超多得几年。(3)适应形势得要求,大力发展技术信息服务体系“三农”问题就是事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得重要问题,也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得重点与难点。因此“十二五”以来,我们立足实际与农民要求,加大了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继建立“农业”专题节目、“农业信息中心”、“县农业快易通专家热线系统”、“县农业技术专家咨询中心”,又开通了农信通服务业务、飞信业务。同时,建立与完善了“县土壤肥料化验室”、“县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农业技术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加强完善。3、存在问题“十二五”期间种植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与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与县委、县政府得通报表彰,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人多地少,耕地不足且旱地面积大,水资源匮乏严重,受自然条件得制约。(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以农户为经营单位,面积小,且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影响与制约着新品种、新技术得推广与农业产业化进程。(3)由于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外出务工收入明显高于农业生产收入,影响了农民得种田积极性。农田种植存在着简化、方便得普遍现象,在管理、施肥等方面简单、省事,影响着有机肥料、微肥等投入,造成了土壤“氮多、磷少、微不用”得现象,造成土壤板结、盐渍等问题,从而影响着农产品质量与价格。(4)农技队伍力量薄弱,影响着新品种、新技术与市场信息得传播,延缓了新品种、新技术得推广进程。(5)种植业产业化进程慢,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没有龙头企业与特色产业引导,普遍规模偏小,未能形成自己得特色产业与品牌。二、“十三五”面临得外部环境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小康社会、加速实现“中国梦”得历史时期;党得“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我国农业发展也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得关键时刻;《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得美好家园。2012年,国务院发布《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得目标任务,要求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发展格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农业部于2009年启动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并先后两批认定了15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区已成为各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得平台、抓手与样板,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现代农业建设。《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加以推进,提出“十二五”期间将“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创建300个左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得典型与样板。李克强总理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