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荒原

荒原

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艾略特《荒原》的艺术风格研究学生姓名肖柳婷院系名称文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班级 2013 级 1 班学号2013010138指导教师徐学龙老师完成时间2017年 4月 20 日艾略特《荒原》的艺术风格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姓名肖柳婷指导教师徐学龙摘要:艾略特的《荒原》是象征主义的代表作之一,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

该诗有独特的意象、用典、场景描写以及蒙太奇在诗歌中的运用。

怪诞的意象揭露来荒原人所面临的社会危机,荒诞的场景描绘来荒原人现实生活的荒诞性,晦涩的用典是对荒原出路的探讨,最后用蒙太奇的手法将每一个部分拼贴起来。

艾略特用晦涩的语言来描绘战后的西方社会,揭露西方社会的危机,并积极寻找荒原的出路。

关键字:意象场景描写用典蒙太奇Study on the Artistic style of Eliot's The Waste Land Abstract:Eliot's "the waste land"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symbolism,and the milestone in modernist poetry.The poem has a unique image|、Allusion、Scene descriptio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ontage in Poetry.Grotesque images to expose the wasteland facing social crisis,The absurd scenes depict absurdity to wasteland in real life,The obscure is to explore a way out of the wilderness of allusions,Finally, the montage of each part of the collage.Eliot used obscure language to describe the postwar western society,expose the crisis of Western society,and actively looking for a way out of the wilderness.Key Words:ImageScene descriptionAllusionMontage目录摘要 (2)目录一、引言 (3)二、怪诞的意象 (4)三、荒诞的场景 (6)四、晦涩的用典 (6)五、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10)六、结语 (12)七、参考文献 (13)一、引言T.S.艾略特是一位优秀的现代派诗人、戏剧家、文学评论家。

艾略特1922年出版的诗歌《荒原》(The Waste Land)是英美现代诗歌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欧美象征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艾略特《荒原》由《死者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和《雷霆的话》五个章节组成。

全诗共434行,大约引用了35个作家的56部文学作品,涉及6种语言文字,跨越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包括从神话历史传说到现实生活,从欧洲的圣经到印度的佛教教义的广泛的内容。

《荒原》有多个地方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来写诗歌,有近100个不同的语境片断。

这样的诗歌着实让人费解,几乎没人能完全读懂他的诗歌,甚至“诗人自己也说这首诗歌没有什么框架,在写荒原的时候不在乎懂不懂自己到底在讲些什么。

”①尽管该诗比较晦涩,国内仍然有一代一代的学者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包括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数量等,并对其创作手法、结构特征、诗歌的主题等方面展开探讨。

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象征主义文学理论,分析《荒原》中的丰富的象征手法以及诗歌本身所隐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意蕴,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解读这部比较深奥的长诗,而且对于掌握象征主义文学的特点,理解国内外其它象征主义文学作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艾略特1919年在《哈姆莱特和他的问题》一文中提出著名的“客观对应物”的理论,他认为“诗人表现情感的唯一途径就是寻找一种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

”②艾略特的诗学理论“客观对应物”理论就是一种隐晦表达诗人情感的隐喻手段。

在他看来,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诗人不能直接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感情,因此必须消灭个性,在诗歌创作中找到一种“客观对应物”,来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也说到“诗人的头脑实际上就是一个捕捉和贮存无数的感受、短语、意象的容器,它们停留在诗人头脑里直到所有能够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化合物的成分都具备在一起。

”[1]诗人的诗歌体现了他的诗歌主张他认为“诗人的任务并不是去寻找新的感情,而是去运用普通的感情,去把它们综合加工成为诗歌,并去表达那些并不存在于实际感情中的感受。

”[2]所以诗歌就是作者将主观的情感融入到“客观对应物”之中。

《荒原》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诗歌的“晦涩”,意象的怪诞、荒诞的场景、晦涩的用典以及蒙太奇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这让《荒原》变得晦涩难懂。

所以本①转引自《外国文学史》(修订版下),郑克鲁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28页②托・斯・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3页。

文着重从这四个方面来理解荒原的艺术风格,以加深对诗人“客观对应物”的理论的理解,并揭示其隐含的深刻内涵。

二、怪诞的意象意象在西方文学理论中有多种解释。

卡登在《文学术语词典》中把意象定义为“用语言来复现客观物体、行为、情感、思想、心理状态以及所有感觉与超感觉的体验”[3]意象主义的代表之一埃兹拉 庞德在《回顾》一文中给意象下了一个定义:“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情感的复合体。

”①童庆炳先生在《文学理论教程》中认为文学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分为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表现审美理想不够充分的意象;一种是表现审美意象充分的意象,即审美意象。

”[4]艾略特还说过:“最真的哲学是最伟大的诗人之最好的素材;诗人最后的地位必须由他诗中所表现的哲学以及表现的程度如何来评定。

”②《荒原》这首象征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正是使用了大量的意象来暗示诗人的深层次的哲理内涵和情感。

首先,“荒原”这个具有直喻意义的意象既是长诗的标题,又整合了全诗庞大复杂的内容,表现了西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

“四月”本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却成了“最残忍的一个月”;而冬天却使人感到“温暖”,自然界的时令变化已经无法改变荒原。

这里把春冬作对比,写了荒原人冬春两季反常的心理,四月的荒地带来的是回忆与欲望,冬天的雪使人忘掉过去,因为回忆过去更使人伤感。

其次,在“死者的葬仪”中说到“去年你种在花园里的尸骨,它发芽了吗?今年会开花吗?还是忽来的严霜捣坏来它的花床?”③①庞德:《回顾》,郑敏译,《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页。

②转引自傅孝先《西洋文学散论》,中国友谊出版社1986年版,第15页。

③胡家峦编,《英国名诗详注》,赵萝蕤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587页、第588页。

把“尸骨”比做了种子还能生根发芽这是怪诞的。

这里的“尸骨”发芽实际上象征的是死亡与再生,“尸骨”是死亡而“发芽”象征的是新生。

但是它没有发芽也没有开花,可能是忽来的严霜捣坏了它的花床也有可能是狗熊用它的爪子将“尸骨”刨了出来。

这里隐含的意义是人类试图拯救自己但是失败了。

在第二章“对弈”中上层贵妇在与她的丈夫交谈时,丈夫沉默不语。

所以她问她的丈夫在想什么的时候丈夫回答到:“我想我们是在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尸骨都丢得精光。

”①这里的“死人”并不是死去的人而是不死不活的“荒原人”,这所隐含的是人的灵魂和肉体相脱离,最终的命运就是变成了行尸走肉不死不活,生活在阴暗的角落里。

在第三章“火诫”中接着出现的“泰晤士河”、“死水”、“沉舟”这些关于“水”的意象,“水”本应该是纯净的象征,但是“泰晤士河”河边只留下一堆垃圾,在“死水”里垂钓只能一无所获,“沉舟”让人想到死亡。

这里的“水”使人感到沮丧和绝望。

最后一章写死了的山、死了的水,连坟墓都是“倒塌的坟墓”。

荒原上到处是死亡,这是对荒原衰败的进一步深化。

荒原的衰败不仅意味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尸横遍野的惨状,而且还象征着信念的破灭,人类感到迷茫与无所适从。

作者所使用的一系列充满悲伤绝望的怪诞意象,这是他对现实的感受西方社会正在腐败、人性正在堕落,人类没有信仰,对未来没有希望。

据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人们抑郁时不愉快的记忆就会在脑子里不断冒出来,人们也会更加负性地看待他们自己以及他们身边的世界。

”[5]这首《荒原》是艾略特带着忧郁绝望写成的,他负性地看待周围的世界,所以诗歌中出现大量令人感到不舒服的荒诞的意象。

以此来揭露一系列的现代社会危机。

①胡家峦编,《英国名诗详注》,赵萝蕤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589页。

三、荒诞的场景《荒原》的荒诞场景描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荒诞”最早是一个音乐上的一个词汇,来源于拉丁语。

在《牛津简明英语词典》中对“荒诞”(absurd)一词的定义是:“荒诞:1、(音乐)不和谐。

2、缺乏理性或恰当性的和谐(当代用法)。

”①《辞海》里在现代“荒诞”成为哲学家思考人生存状态的主题。

《荒原》对现实生活荒诞性的描写是对荒原现象的描写,荒原上的人们生活的不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失去了和谐,人们失去了理性使生活变得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希望。

作者描写现实生活的荒诞场景是为了给现代西方人一个警告,他们正在一步步走向迷途,他们会在这样的生活中失去自我。

《荒原》荒诞场景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现实生活荒诞的场景描写上,现代社会的荒诞性描写就是对荒原现象的一种描写,是对西方现代人的一种预示,如果现代人继续过这样的腐朽堕落的生活那么现代社会就会变成真的荒原。

在第一章玛丽回忆小时候的生活这里出自奥地利伯爵夫人玛丽·拉里西的回忆录《我的往事》,她回忆小时候和表兄一起滑雪,回忆小时候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里是对前文“四月”让人们回忆起冬天的温暖的继续,回忆的都是对冬天的留恋。

回忆过去是为了反衬现实生活,这里玛丽夫人的回忆,反映的是上流社会的空虚无聊,只能靠回忆过去生活。

现实的不幸让人们更加珍惜过去的幸福生活。

第二章《对弈》中描写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位精神空虚寂寞的上层妇人的自言自语:“我今晚的情绪很坏,是的,很坏,别离开我。

同我说话。

你为何不说话?说呀。

你在想什么?想什么?什么?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想呀。

”②无人同她交谈,她与她的丈夫之间没有共同话语不知道自己是死的还是活的,脑子里什么也没有,夫妻之间本是相互交谈无话不说而他们之间无话可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