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量表编制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量表编制

人际交往能力量表编制林迪奇王春龙曾楚轩李钊俊彭正旭(08应用心理学行政4班)摘要:本研究编制的人际交往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包含五个维度,分别是:人际关系建立能力、适度拒绝能力、自我表露能力、冲突控制能力和情感支持能力。

研究结果与结论:整份量表的构建效度和信度都较高。

经过筛选后的量表题项可以进一步做正式测量和差异分析,为以后真正的研究工作做准备。

关键词人际交往量表维度构建项目分析信度效度1 问题的提出人际交往能力又称为社会交往能力,也叫社交能力,它最初是作为智力的一个成份提出来的。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其“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提出了120种智力,其中包括的关系智力也就是后来的社会交往能力。

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其多元智力理论中提出人际关系智力,并认为人际关系智力就是“能够认知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并能作出适度的反应[1]。

之后很多学者都对人际交往能力的界定提出不同的看法。

Buhrmester(1988)提出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体,形成满意和稳定的人际关系必须具备至少5种能力特质,即人际关系建立能力、适度拒绝能力、自我表露能力、冲突控制能力和情感支持能力[2],还有Spitzberg(1991)把人际交往能力区分成基础能力、社交技巧能力、人际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及关系能力[3]。

国内的学者近年也对人际交往能力的界定有不同的阐述。

众多的界定其实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即人际交往能力是体现一个人建立人际关系、协调人际关系、利用人际关系的能力,具体通过知、情、意三个方面来加以表现。

例如郭晓俊、徐雁、林大勇(2006)认为,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对人际关系的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的能力,主要包括人际认知能力、人际情绪控制能力和人际语言沟通能力三个层次[4]。

曹尧谦认为人际交际能力是指个人在一个团体、群体内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5]。

国内目前关于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和评估的工具还比较缺乏,而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评定量表就更少。

从现有的研究情况来看,多数研究者使用的是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6]。

近年来,也有学者开始编制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评定量表。

如王军(2003)编制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相比国内,国外关于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和评估工具比较多,其中真正用来测查人际交往能力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由美国加利福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家Buhimester在1988年编制的《人际交往能力问卷》,该量表包括5个维度:主动交往、施加影响、自我表露、冲突管理与提供情感支持。

这五个维度正是根据Buhrmester(1988)提出的人际关系必须具备至少5种能力特质的基础之上编制的[2]。

本量表根据Buhrmester在提出的将人际交往能力分为:人际关系建立能力、适度拒绝能力、自我表露能力、冲突控制能力、情感支持能力的理论框架下编制而成的。

我们本次研究是参考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自编量表,小组采用Buhrmester的人际交往理论编制量表,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原因:1)人际交往能力作为一种关系智力,包含的多种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因素在里面2)该理论涵盖了认知、情感因素;同时涵盖个人发起交往、解决交往冲突、拒绝交往等一系列较完整的交往过程。

本量表面对的对象主要是以大学生为主,因为量表的数据主要来自与不同学校的大学生群体,同时本量表也适用于中学生年级较高的学生这个群体。

量表完成项目分析完成后,需要再进行实测,实测对象预计为300到400人。

2 方法2.1 预测被试被试的对象抽取自各高校和高中的在读学生。

由于找被试的难度比较大,预测只是发放了250份问卷,其中123男份,女127份,共回收有效分卷227份,其中,男生112份,女生115份。

问卷主要通过网上“问道”问卷软件发放。

2.2测量工具:人际交往能力问卷(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Questionaire),自编。

问卷包括五部分共40道题,包括:人际关系建立能力、适度拒绝能力、自我表露能力、冲突控制能力、情感支持能力五个构成部分。

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法,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

2.3程序本研究的抽样符合测量学的要求,共抽取了容量为227人的样本。

通过两个途径进行取样:一)纸质问卷在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中发放,现场回收。

二)通过网上问道软件发布电子问卷,并通过软件进行回收。

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3.1问卷的因素结构与项目分析用spss11.5对测量结果进行项目分析。

发现除了B1,B2,B5区分度不高外,其余区分度均达到显著。

用SPSS11.5对评估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测量收集到的数据才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素分析,并抽取5个因子进行旋转。

结果显示,KMO=0.790,证明有共同因子,Bartlett 球形检验值为X2=1114.510,df=253,p < 0.000,适合因素分析。

经过多次主成分因素分析,删除了14道题。

采用主成分因素分析法对问卷作初步分析,可解释总变异的56.437%,根据预测前的分析,可得碎石图(见图1),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6.437%(见表1)。

对其结果进行极大方差旋转。

旋转后的各因子负荷量均在0.30以上,23个项目共同度介于0.423~0.732之间。

删掉因素负荷量小于0.3且同时对两个因子有大于0.3的负荷量的题目,得到五个因素分别剩下6道题、7道题、4道题、3道题、3道题。

经过预测的数据分析,并根据碎石图和解释方差的百分比决定抽取因素数目,将原来的维度定为五个。

维度一:主要涉及是否能够和一个不认识的人建立初步人际关系的能力,命名为主动性因子;维度二:主要涉及能够能够给予需要情感支持的人一定感情支持的能力等,命名为同感性因子;维度三:主要涉及到能够向别人袒露自己心中秘密或一些不太情愿让人知道事情的能力,命名为情感袒露因子;维度四:主要涉及到对于别人提出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做出拒绝或表现不满的能力,命名为拒绝能力因子。

维度五:主要涉及到能够利用合理的方式处理人际矛盾,使事情不变得更糟糕的能力,命名为冲突性因子。

图1E i g e n v a l u e 表1因素名称特征值 贡献率 积累贡献率 % 关系建立5.686 24.721 24.721 情感支持2.417 10.508 35.229 自我表露1.937 8.420 43.649 适度拒绝1.710 7.433 51.082 冲突控制 1.232 5.356 56.437单维度因素分析结果:人际关系建立能力、情感支持能力、自我表露能力、适度拒绝能力、冲突控制能力人际关系建立:KMO= 0.849,证明有共同因子,Bartlett 球形检验值为X2=296.652,df=15,p < 0.000,适合因素分析。

只抽取一个主要因素,可解释变异方差为53.138%适度拒绝:KMO=0.742,证明有共同因子,Bartlett 球形检验值为X2=228.990,df=21,p < 0.000,适合因素分析。

只抽取一个主要因素,可解释变异方差为44.332情感支持:KMO=0.743,证明有共同因子,Bartlett 球形检验值为X2=98.721,df=6,p < 0.000,适合因素分析。

只抽取一个主要因素,可解释变异方差为53.128%自我表露:KMO=0.646,证明有共同因子,Bartlett 球形检验值为X2=83.625,df=3,p < 0.000,适合因素分析。

只抽取一个主要因素,可解释变异方差为62.836控制冲突:KMO=0.628,证明有共同因子,Bartlett 球形检验值为X2=37.284,df=3,p < 0.000,适合因素分析。

只抽取一个主要因素,可解释变异方差为53.752%3.3问卷的信度信度又称可靠性,指的是测量的一致性程度。

一个好的测量工具必须稳定可靠,即多次测量的结果要保持一致。

本研究采用Cronbach α一致性系数来考察自编问卷的同质性信度。

表2信度 1 2 3 4 5α系数.8217 .7888 .7045 .7024 .56964 讨论虽然人际交往量表在国内已经有许多比较成熟的量表,但是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量表的研究还比较少涉及。

本研究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作为探索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研究的切入点,由所呈现的结果可一直,本研究的目的基本达到。

预测是的问卷各个维度的同质性信度—克伦巴赫α系数在.7024~.8217(除了维度5:α系数为.5696)之间,表明问卷有较好的内在一致性信度。

结果显示,KMO=0.790,KMO的值如果>0.5,则说明因子分析的效度还行,证明因子分析的效度较好,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应用主成分因素分析法,对40个项目进行分析,并删除公共因素小于0.3的项目,最终得到26个项目。

先概述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并逐一进行讨论。

这一部分还需讨论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5 不足与展望虽然问卷的效度和信度都比较好,但是问卷仍然存在一些不足:1)问卷在进行项目编制的时,有的维度的项目数目比较少,进行因素荷重分析后删掉一些题目后,发现有一个维度的题目只是剩下2道题。

2)使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时候,发现有些进行因素抽取的时候发现有的有些原本属于某一个维度的题目却在另一个的维度上面可以解释更多的变异方差,说明编制项目的时候不够认真。

3)本研究没有相关关联效标,因此本研究没有效标关联效度数据支持问卷。

4)虽然五个维度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56.437%,但是仍不能解释人际交往能力的全部,可能还存在别的因素影响。

5)因为本研究没有进行正式的施测,所以没有问卷标准化的过程。

希望在以后可以完善这些问题,做得更好。

6 参考文献[1]高觉敷.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Buhrmester D,Furman W,Wittenberg M,et al.Five domains of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in peer relationships,JPers Sec Psychol,1988,55,(6).[3]Spitzberg,B.H..An examination of trait measures of interpersonal[4]郭晓俊,徐雁,林大勇.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J].西昌学院学报,2006(3):86-88.[5]曹尧谦.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151-153.[6]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