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妈妈手)

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妈妈手)

二、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妈妈手)
狭窄性腱鞘炎在指、趾、腕、踝等部均可发生,但以桡骨茎突部即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的共同腱鞘,及第一掌骨头部的拇长屈肌腱鞘为最多见。

由于腱鞘因损伤而发生纤维变化,引起鞘管狭窄,肌腱在鞘管内活动受限制,因此称为狭窄性腱鞘炎,又称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狭窄性腱鞘炎。

孕妇在怀孕过程中,因肢体的水肿使原本就狭窄的腱鞘空间,变得更小,再加上产后长时间抱小孩,便会使症状更为剧烈。

如时间过久,则会进一步造成腱鞘肥厚的现象,此时在腕部拇指侧近端可摸到一突出肿块,不知情的病人,会以为是肿瘤而担心不已。

其实不过是肥厚的肌腱罢了。

此病也并不是妈妈的专利,任何人只要过度使用手腕,接会产生此症状,特别好发于中年女性。

【解剖生理】
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起于前臂骨间膜和桡骨干,通过桡骨茎突旁的浅沟,拇短伸肌止于拇指近节指骨茎低部,拇长展肌止于第一掌骨基底部。

桡骨下端茎突部的腱沟内不平滑,沟的浅面有腕背侧韧带覆盖,形成骨性纤维管。

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同一个腱鞘,长约7到8厘米。

腱鞘分内外两层,内层与肌腱紧密粘附,外层通过滑液腔与内层分开,在两端内外两层相互移行,构成封闭的腔隙,内外两层之间有滑液,以防止或减少肌腱活动时的摩擦。


鞘有保护肌腱,免受骨骼和其它组织的摩擦及压迫。

肌腱出骨性纤维管以后,有一百零五度的角度折向止点(此角度女性较大)。

在作拇指内收握拳尺偏时,此角度更为加大。

【病因病理】
腕部在桡骨下端茎突处有一个腱鞘,鞘内有拇长展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两根肌腱一起通过而进入拇指背侧。

由于腱沟浅而窄,底面突出不平,沟面覆盖腕背韧带,因此,两腱均被约束于仅在正常时尚能容纳的一狭窄且较坚硬的鞘内。

大拇指的伸肌及外展肌经过手腕时也常因使力不当而发炎,因与妈妈长时间抱小孩有关,故又称妈妈手。

人们在日常生产活动中,任何需要持续外展拇指的操作,如抱小孩、拧洗衣服、包装等经常的持久的操作,使肌腱在狭窄的腱鞘内不断地运动摩擦,可以引起腱鞘的损伤性炎症。

腱鞘由于损伤性炎性,水肿,并逐渐增厚,而使腔道更狭窄,严重者在鞘内滑动的肌腱也可变细,但其上下端则稍可变粗形如葫芦状,甚至会发生肌腱纤维的磨损或裂断(图8-12~14)。

当肌腱肿胀后,鞘内的张力增加,即产生疼痛及功能障碍,称为狭窄性腱鞘炎。

多发生于腕部经常向尺侧或桡侧屈曲时使用手指握力或做快速动作之人员,多为慢性职业性疾患,如包装工人、制鞋工人、钢板誊写员、家庭妇女及产妇多抱小孩后。

早期肌腱发生水肿,以后因受挤压而逐渐变息,但其上下两端可增粗,甚至发生肌腱纤维的摩损或撕裂。

个别病例偶可发生桡骨茎突部骨膜炎,出现局部增生或硬结。

【临床表现与诊断】
无明显急性外伤史,但有引起慢性损伤的病史。

主诉腕部桡侧及拇指周围疼痛,腕部无力,腕部的活动也有不等程度之限制,在桡骨茎突虚有明显压痛点,或有轻度肿胀,有时甚至有较硬的颗粒样突出,疼痛或可放射至手、前臂。

拇指主动内收与外展,或腕部外展,均可引起疼痛。

如使患者拇指内收握拳,腕向尺侧偏屈,引起腱鞘部的紧张,压力增加,可引起剧痛(图8-15)发生疼痛之原因,是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长肌因握拳而呈紧张,若再向尺侧倾斜,则紧张更甚,与肌腱之摩擦也更剧。

但如将拇指不屈于掌内而在掌外,则手向尺侧倾斜时,有时疼痛就不明显。

1.本病多见于中年以上,女多于男(约6:1),好发于家庭妇女和手工操作者(如纺织工人、木工和抄写员等),哺乳期及更年期妇女更易患本病,起病缓慢。

亦有因用力过度而突然病者。

早期症状仅觉局部酸痛。

2.腕部桡侧疼痛、无力,活动受限制,拇指内收、尺偏时疼痛加剧。

有时疼痛可向下放射到手指,向上放散至前臂或上臂。

严重病例,病程久者可出现大鱼际肌萎缩(由于废用引起)。

3.检查可见桡骨茎突部轻度肿胀、压痛明显,皮下可触及与软骨相似的豆状(似黄豆或绿豆状)硬结。

严重病例,拇指外展和背伸时,能触及摩擦音,个别病例亦可出现弹响声。

4.握拳尺偏试验阳性。

X线检查一般正常。

【治疗】
(一)理筋手法
1.准备手法:医者用拇指揉按,以活血舒筋。

医者再以拇指点按手三里,并按经脉循行往下揉,和点压合谷穴及天窗、缺盆、中府等穴。

2.医者一手握住患腕,另一手握其手指进行牵引,并使患腕向掌屈背屈,进行缓缓旋转。

3.推按阳溪穴(相当于桡骨茎突局部)。

以右手为例,术者左手拇指置于桡骨茎突部,右手食指及中指夹持患者拇指,拇指及食指等握患者其他四指,并向下牵引,同时向尺侧极度屈曲〔图8-16(1)〕。

4.以后术者用左拇指捏紧桡骨茎突部,用力向掌侧推压挤按,同时右手用力将患者腕部掌屈〔图8-16(2)〕以后再伸展,反覆3~4次。

术后在桡骨茎突处敷以消瘀止痛膏,此手法每日一次。

5.取穴曲池、阳溪、合谷、偏历、列缺、大鱼际等。

施术手法滚、揉、弹拨、理筋、拨伸。

时间及刺激量每次治疗十五到二十分钟,每日一次。

刺激量应因人因症而定。

三个步骤
(1)推滚揉搓腕部法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腕部垫枕,掌面朝下。

术者立或坐于伤侧,用一手握持伤肢腕部,另手小鱼际部推滚伤处及其上下;继之,用拇指或大鱼际部反复揉搓桡骨茎突部,以热感为度。

(2)拨伸屈腕弹理法病人取坐位。

术者立于伤侧,用一手与伤侧手掌相合握住拇指,另手拇指按压于桡骨茎突部,余四指固定腕部尺侧,在双手反向拨伸下,将腕部向尺侧屈曲。

同时拇指弹理该处肌腱、腱鞘数十次。

(3)按摩经络俞穴法病人取坐位。

术者用一手托握伤肢固定,另手拇指揉拨手阳明大肠经的肘下段数遍;而后,压缺盆,弹拨腋下大筋、上臂桡神经点,点按曲池、列缺,揉拨阳溪、合谷穴。

(二)其它疗法
伤处可用中药熏洗,或敷用消炎止痛膏,内服小活络丹。

治疗期间,腕关节尽量制动休息。

亦可用醋酸强的松龙十二点五毫克加百分之一奴夫卡因2毫升,作鞘管内注射,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

对局部有硬结,非手术疗法无效,且症状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切开部分鞘管,疗效甚好。

腱鞘炎和腱鞘囊肿的区别
腱鞘是包绕肌腱的鞘状结构。

外层为纤维组织,附着在骨及邻近的组织上,起到固定及保护肌腱的作用。

内层为滑膜可滋养肌腱,并分泌滑液有利于肌腱的滑动由于反复过度摩擦,引起肌腱及腱鞘发生炎症、水肿、纤维鞘壁增厚形成狭窄环,肌腱的纤维化和增粗造成肌腱在鞘管内滑动困难,就是狭窄性腱鞘炎。

腱鞘囊肿是发生在关节或腱鞘周围的半球状囊性而且有弹性的肿块,内含胶冻样物质。

病因尚不清楚,好发于腕背及足背,可能与慢性外伤有一定关系。

诊断要点腱鞘炎是屈拇及屈指肌腱,狭窄的部位在掌骨颈的掌侧。

另一个部位为桡骨茎突处的腱鞘炎,拇短伸腱及拇展长腱同在此处的鞘管内,发病时握拳位尺偏手腕时,引起患处痛,并有压痛。

腱鞘囊肿是在无意中发现,无痛。

有的可有无力或酸痛。

肿块不与皮肤粘连,其基底与腱鞘或关节囊相连,有的与关节腔相通。

治疗建议腱鞘炎的治疗:患处可用热疗、按摩及充分休息3周左右,特别要减少引起疾病的手工劳动。

局部封闭治疗,可使早期腱鞘炎得到缓解,每周封闭一次。

上述方法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时,应做腱鞘切开术,术后应早期做屈伸手指活动,防止肌腱粘连。

术后1个月内免手工劳动。

腱鞘囊肿的治疗:通过挤压或捶击,使囊肿破裂,逐渐自行吸收,但是治疗后可能复发。

与关节腔相通的不容易破裂。

或采用穿刺抽出囊液,注入肾上腺皮质激素或透明质酸酶,有一定疗效。

其他方法治疗无效时,可手术切除囊肿。

术后应避免患病的关节剧烈活动1个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