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理论论文

法理论论文

四 川 大 学 锦 城 学 院 论 文
作 者: 代 浩
学 号: 100320319
专业年级: 2010级工程造价
所在班级: 三班

2013年1月5号
浅谈法律全球化
代浩

【内容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法律制度与国际组织的数量剧增,

不同领域的议题交叉重叠,改善"全球治理"的呼吁日盛。目前学界对于法律全球化
有不同理解,极端的法律全球化观念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法学者夏皮罗教授提出,
他强调,法律全球化是指整个世界都生活在单一的法律制度下,形成真正的法律
一元化。尤其在当今世界,美国法无疑成为核心标尺。

【关键词】:
全球化 法律 法律与发展 多样化 市场一体化

一、全球化与法律全球化的几种理解
(一)西方关于全球化的主要观点与态度
1 、主要观点:世界化;趋同化;一体化;西方化;国际化
2、 基本态度:左;中;右
左派:认为全球化理论是以往理论的延续和翻版,不具有合理性(如主张全球化
的崩溃、陷阱等反全球化思潮)
右派:认为主要存在经济全球化,不承认其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一般含义
中间派:认为全球化的多样性是我们面临的客观现实,也是一种正发生的客观进
程,但有两面性。

二、法律全球化的提出与主要观点
关于法律全球化的提出,学界有不同理解。
沈宗灵在其“评法律全球化理论”中认为,极端的法律全球化观念是由美国
加州大学法学者夏皮罗教授提出,他强调,法律全球化是指整个世界都生活在单
一的法律制度下,形成真正的法律一元化。尤其在当今世界,美国法无疑成为核
心标尺
从西方思想史角度看,早期西方的自然法理念,世界法理论,罗马万民法理论,
均具有理论上的先驱性。同时,近代以降,西方理性主义法学家进一步强调具有
普世价值的自然法与国际法;康德强调世界和平与统一的欧洲,统一的法律。
法律全球化主要观点
1.非国家化,去国家化或民间化:强调法律全球化是法律的非国家化进程,或者
界于国内法与国际法之间的无国家的法律全球化。
2.国际化:强调应在国际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尊重国家主权,来界定法律全球化
3.趋同化:强调法律全球化是全球范围内法律理念,法律价值观,法律制度,执
法标准与原则的趋同化。
4.法律体系一体化。
5.西方化或美国化:一国或一地区法律的全球化。
6.法治全球化:全球治理模式的法治化。
三、当今法律全球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与表现
(一)法律全球化产生的原因
以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特鲁伯克为首的4个学者合作撰写的研究报告
归纳为至少八个方面:
生产方式的变化;金融全球化的影响;跨国公司的影响;国际贸易与地区贸易集
团的增加;国家经济政治局势的变革;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民主化人权
保护和法治的复兴;超国家与泛国家人物的出现
从历史与现实角度看,可将其主要归结为五个方面的原因
1,人类自古以来的大同理想、世界主义与自然法思想的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3,经济全球化的助推作用
4,政治民主化的影响
5,人类共同的根本利益驱动

四、法律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主要学说:张文显教授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法治》,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
东亚和谐与和谐法治》等文章中,分析法律全球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
(1)法律的非国家化。
(2)法律的标本化或标准化。
(3)法律的趋同化。
(4)法律的一体化或法律的世界化。
(5)法律职业和法律服务的全球化。
仅就“法律全球化”而言,张文显进一步明确指出,它“是经济全球化和公共事
务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是当今世界法律发展的主要趋势。”
法律全球化表现的具体概括:
1,实际上法律全球化的表现还可做进一步的归纳与概括:
2,商事法与经济法的全球化;契约法与商法的全球化;环境法的全球化;
3,公法的全球化:宪政法律原则的全球化;人权法的全球化;
4,保护法的全球化:刑事法律规则与基本原则的趋同化;
5,法律家的全球化

五、从法律多元主义角度理解法律全球化
1、两者关系:首先,多元主义法律观和全球化并不相悖。尽管有法律趋同化现
象,但是这些仅仅是人类在某些共同领域的趋同,并不是说所有的法律制度都统
一,全球化并不排斥多样性和多元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法律全球化就是各国法律
要照搬一个模式。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发展轨迹乃至自然环境
仍有巨大的差距,法律的民族特色或国家特色仍然很鲜明,法律全球化并没有完
全否定、取代或抹煞法律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只是在各国法律的冲突与融合中形
成的一种共同认可和遵守的总体原则下的多元化状态。
其次,全球化是多元化的土壤: 第一,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不再是全球
化范围内主宰一切的实体,以地球为实体来考虑,各种次国家层次、跨国家层次
和超国家层次的力量在世界舞台上迅速崛起,成为与民族国家一道分享世界治理
权的行为主体。在法律上,国家法不再是世界上法律的唯一表现形式,世界法律
开始走向多元化和多样化。其中,对国家的权威构成强有力挑战的三类行为主体
是政府间国际组织、超国家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它们正在创造或发展着不
同于国家法的新的规则和秩序,其种类越来越多,适用范围越来越大。 第二,
国内法的来源更加广泛,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在交流和移植中不断进步
和发展。 第三,司法方面也出现了跨国合作,比如国家司法协助、引渡等。
应当指出,人类的本性并不一定趋同,更加可能是取向多元的。所以即便在
法律全球化的背景下,法律多元依然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只有对两者的
关系在更深层次上理顺,两者才能共同和谐发展。
2、启示:
法律全球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适应了全球市场一体化的要求。
法律全球化给全球法律带来很大的变化 :法律全球化过程产生了大量全球统一
的规则,但全球化不等于法律技术化。
法律全球化不是法律西方化或美国化:它包括国际规则的国内化,也包括国内规
则的国际化。
法律全球化核心实质是法治化,人性化,合理化,正当化:与本质主义上的法律
多元化一致。

六、中国法治在多元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回应:协调和谐发展
(一)理论探求:
1、二者协调与和谐可能性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的交往增多,活动空间增大,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大大加
强,彼此协调、选择和实现共同利益的机会和余地空前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实
现双赢、共赢,不仅必要,而且可能。现代的思维方式往往不追求以弱化或损害
对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冷战式的思维方式代价太大,损害了别人,自己也
未必获得成功。相反,在对立面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这种双赢的发展模
式风险最小,成功的几率最大。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展现了“和而不同”、发展与和谐世界的双赢前景。
2、协调方式与内容:国家主义与人本主义协调;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统一;国
际法与国内法协调;国家法与民间法协调;全球化与中国化协调。
3、协调原则再现:法治化,人性化,合理化,正当化等。有没有主导?在法治
模式框架下是有的。
(二)对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具体回应:

1理论回应与制度回应;
2立法回应、司法回应与行政回应;
3积极回应与保守回应;
4开放式回应与防范型回应。
5法律自由主义、家长主义与管制主义
6近几年的法治领域对全球化的热点回应:
7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劳动合同法制定中的论争;
8民商事法治领域:物权法与侵权责任法制定中的论战;婚姻财产法律制度的进
一步完善与论争;

9政府行政法治领域: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出台前后的讨论;城管制度的合理化与
合法化的反思; 地方政府领域出台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的争论; 税赋法制领域实
行全员申报制;公共 事务领域发布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之前有SARS、禽流感、
512大地震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
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
事件 ) ;
10宪政人权法治领域:国家赔偿法的修改;个人信息保护法呼之欲出;
11刑法修正案七八出台;刑事诉讼法的即将全面修改;其他诉讼法的进一步完

参考文献
【1】、霍贝尔:《原始人的法》,严存生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又译《初民
的法律》,周勇译,社会科学出版社;
【2】、穗积陈重:《法律进化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3】、朱景文:《法律社会学》检察出版社1996;
【4】、千叶正士:《法律多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5】、梅因:《古代法》上、下,商务印书馆1980;
【6】、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7】、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商务印书馆1995;
【8】、诺内特与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中国政法
大学出版199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