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方法

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方法

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方法
作者:杨慧明 杜东伟 杨凡 杨速飞 唐章荟
摘 要:医护人员服务意识差、就医环境差,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此外,
从开大药房到收红包等不良行为,个别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不良行为降低了医疗卫生行业的整
体形象。要扭转这种局面,在学医期间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医德医风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阐述的是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并探讨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
关键词:医学 人文素质 重要性

一、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
1、医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基本要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
重大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我国医学
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
而深远的意义。
2、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这就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
育相互融合,必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为尊重人类、尊重生命、有爱心和高尚职
业道德的人类健康的守护者。
3、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遵循医学自身发展规律、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以后,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
素、环境因素及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
医学模式转变,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应顺应
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医学人文性复归的客观要求。
4、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未来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
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医疗实践中,医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缺
一不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的防治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所有
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古今中外,医德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与人文素质
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是一致的,这种现实的要求就迫使医学教育从开始就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
教育,打好职业道德的基础。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探讨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主渠道作用
1、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文、史、哲、音、
美、心理学等。此类课程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二分之一,主要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
然和自身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由人文社会科
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
医学史、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此类课程主要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
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
尊重人和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由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
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此类课程主要是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提高
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以上三类课程相互联系,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分阶段渐进,贯穿医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
低年级学生以第一类课程为主要内容,辅之早期接触病人,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责任感;二、
三年级学生以第二类课程为主,在此阶段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实践与健康调查,使学生提高社会责
任感;高年级学生以第三类课程为主,结合临床实习、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在临床实践中理论
联系实践,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素质。
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积极尝试多种形式。如指导性自学、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交互式学习等。必须讲求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方面,应逐步推广以撰写论文、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
进行考核,侧重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及处理问题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