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中的和声特点(上)

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中的和声特点(上)

第2期 20O1年6月 里海音乐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nghai Consen,atoty of Music 

[文章编号]1008—7389(2001)02—0001—12 

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中的和声特点(上) 

樊祖荫 [摘要] 在中国各民族的民间音乐中,广泛存在着多声部音乐形式、尽管其中的和声思维只是初步的, 但经过世世代代的演唱、演奏实践,不少民族的歌手、乐手们还是积累了有关纵向各音结合方面与横向和声运动 方面的许多经验 本文试图从和声材料、和声逻辑与和声作用方面对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中的和声特点予以归 纳和总结,以为观照、研究民间多声的规律提供依据。 [关键词] 中国多声部音乐 和声材料和声逻辑和声作用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传统音乐,一向重视横向的线条进行,其旋律形态之发达、丰富,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但是,我国各民族的音乐 也不都是单声部的,单从能演奏和音的乐器来说,笙的产生就有着久远的历史,在甲骨文中即有着相关的文字留存· ;其他 能演奏和音的多声性乐器还有古琴、箜篌、古筝、阮、琵琶、三弦、月琴、扬琴、侗族琵琶、蒙古族“潮儿”、维吾尔族“热瓦甫”、 哈萨克族“斯布斯额”、布依族对萧等等。在实际的民间音乐活动中,无论是民歌、戏曲、曲艺音乐,还是器乐、歌舞音乐,都 J一泛地存在着多声部音乐形式,只不过这些多声部音乐与单声部的旋律相仿,大多是线性思维下的产物,即:它们主要是在 各声部横向发展的基础上由纵向结合构成的,歌手、乐手们一般并不注重和声本身 因此,和声思维不如多声织体的思维 那样明确和成熟。但是,经过世世代代的演唱、演奏实践,不少民族的歌手、乐手们还是积累_r有关纵向各音结合方而以及 横向和声运动方面的许多经验,并常用朴素的语言表述出来。以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实践为例,壮族、瑶族的歌手把要求密 集的和声音程的音响效果,形容要唱得像“蜜蜂嗡嗡声”:而把大二度和声音程的叠唱,称之为“碰” 布依族歌手总结出二 声部结合的三条原则:“上脆下莽、公母分明、两音相糍。”其中的“两音相糍”,即指两个声部结合的音程要紧密地靠近 藏 族(阿尔麦人)歌手埘和声运用的口头理论是:“两头要唱得平,中间要唱起来鼓气。”意指歌曲中乐句或段落的开始与结束 要用同度和声音程,中间部分要用其他的和声音程。傈僳族与羌族的歌手则要求各声部相“靠”(即“和”),为了达到“靠”的 目的,歌手们在正式演唱前,先要用轻声以长音方式哼唱一个和音,直至认为各音已靠在一起感到和谐时.才升始正式演唱 上述这些民间的口头术语,尽管还只是片言只语,但至少表明了歌手们划和声运用的有意识的追求意向。这种初步 的和声思维的结果,使得不同民族的多声部音乐在和声的构成上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也为我们观照、研究民间多声的规律 提供了依据。诚然,在各民族的多声部音乐中有关和声规律的体现是极不平衡的:有的有意识,有的无意识;有的明显,有 的不明显或尚无形成规律。本文所讨论的,当指从总体出发的一般原则与一般规律而言。下面就民间多声部音乐中所使 用的和声材料、和声运动逻辑与和声的作用等方面作一初步的概括分析。 

和声材料 民间多声部音乐中的和声材料,主要是和声音程,其次是多音和音。 1.和声音程 由于我国的民间多声部音乐以二声部为主要的构成方式,即使在多个声部中也常常由于各声部之间所用的音相重复 而以“实际二声” 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和声音程是民间多声部音乐的主要的和声材料。 在各地、各民族的多声部音乐中,和声音程的结构多种多样。其总的特点是:以五声式自然音程为主;以四、五度以内 的密集式音程为主.其中以大二度和纯四、五度及小三度的运用尤为频繁.更富特色。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就客观的物质 因素而言,有以下五个方面。 (1)调式构成的因素 和声音程的结构,首先受词式体系的制约,在不同的调式体制下有着不同的音结合方式。譬如,在无半音的五声蒯式 中,只能产生由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纯四五度、大小六度、小七度和八度构成的和声音程;但在七声凋式中,除以上各种 音程之外,还能产生小二度、大七度以及增四、减五度等音程;而当旋律中出现变化音或微分音时,又能构成各种变化音程 及微分音音程等等。由于我国绝大多数民族的音乐采用五声调式及五声性的t声蒯式 3 ,因而在民问多声部音乐中所构 l 樊祖荫: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中的和声特点(上) 成的和声音程,也必然会以五声式的自然音程为主,而以其他音程次之。 (2)乐器构造的因素 我国大多数的多声性乐器由于受五声调式体系的制约,在乐器的构造、形制上也多适合演奏五声式的和声音程或多音 和音 这从弦乐器的定弦上即可看出,如:古琴、古筝(包括蒙古筝与朝鲜、壮、汉、满等民族的牙筝)各弦的排列构成在声音 阶.当它们奏双音时即构成五声式的自然音程,奏相邻的两根空弦时即构成或大二度、或小三度的卡【I声音崔,I珂当滑奏或刊 奏时就形成五声式多音和音;琵琶(包括纳西、蒙古族的琵琶)的定弦为双四度(中问以大二度相衔接).其最自然的和音 为四五度、大二度,或是由四五度与大二度叠合而成的“琵琶和弦”;其他如许多民族都有的三弦、月琴.侗族琵琶,维吾尔族 刀郎热瓦甫、哈密热瓦甫,哈萨克族冬不拉,锡伯族冬布拉以及蒙古族潮尔等等,大多为四(五)度定弦.或是大二度加四 (五)度定弦,这些乐器的定弦方法.为奏出四五度、大二度和音提供了物质基础。 (3)演唱组合方式的因素 和声音程的结构,也同时受演唱组合方式的制约。 我国多声部民歌的演唱组合方式大多为同声(即女声、男声、童声)的重唱与合唱,混声的组合形式较少、在十H同音色 的不同声部之间.由于受人声自然音域的限制,声部的间隔距离不可能太放开;另外,由于客观的音响效果,比如声部之阐 长时间的过宽的距离会产生间隙与分离的效果,因此歌手们常有意识地采取密集的、紧贴式的声部关系(即五声稠式中的 相邻音级)来演唱。这种有意识追求紧贴式声部关系的现象。还反映在由不同音色而采用相同音域组合的一些男女混声重 唱或合唱中。例如,广西东兰瑶歌将女声压低,以与男声的实际音域相近;又如,福建宁德畲歌则由男声采用假声唱法,以 与女声的实际音域相同等等。 大多数的民问合唱音域有限,二声部民歌中,两个声部合起来往往不超过八度,其中上方声部常从主音井始往上延伸 五六度;下方声部从主音或主音下方邻音开始往上延伸四五度 当二声部以紧贴式的声部关系、同向的声部进行出现时. 就会构成下列和声音程(例l以C宫音系统记谱,有方框的音为凋式主音): 伊I 1 

某些 族的多声部民歌,其和声音程的基本构成形式即是如此。如例2的毛南族民歌: 例2 

毛南人民见新天 

毛甫人民 见新天( 叫 赶 嘎) (4)多声织体构成方式的因素 我国民间多声部音乐的织体构成形式,可分为接应型、支声型、主调型、复酬型与综合型五大类 其中以支声型的运川 最为厂 泛 支声型织体,是指各声部以同一旋律的变体在同一时间内作纵向结台发展的一种多声结构形式 依据不同的“支声“ 方法,它又可分为分声部式与装饰性两种:各声部以基本相同的节奏进行纵向支声,形成时“合”(同度音程)时“分”(其他和 声音程)关系的,称分声部式支声;各声部运用旋律音的邻音进行加花装饰,形成节奏上疏密对比关系的,称装饰性支声 在我国的民间多声部音乐中,各地、各民族多声部民歌中的支声型织体主要是分声部式的,而在戏曲、曲艺和器乐曲中则主 要是装饰性的 无论是分声部式的还是装饰性的支声型织体形式,由于它们都是以同一旋律的变唱或变奏原则构成的,冈 I 其音的“分叉”幅度不可能太大,多数必然在旧_直度音程之内 例3选自f一首侗族大歌一 一的第一部分: 2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例3 

k IIo 六洞女 嘎所 

哪 hlp. 疃哆Ih 三月。 量 ‘暗1. 天 气 好t呀1. 蜂t■l 对对 

哺’qIk 埘lI d 州 yuh h|II t梅 高 (,I1. 。● 答 _ 苷‘ 在 一 伴 (■). 

蚺_rnn,lO ̄l-h蛔 ach oaa,蚺_■●_h蛔,-h 嚷. ■羹■ 竟 劈曩t喊 囔■.| ● 克呀t怪 

_抑 吐 ach d 蛔 B 灿∞kit t 克 曩 t曛 _‘ 竞 t 呀 t 住 

■_:, 曲 克 曩 d jl 曩 久1. 

例3前2o小节为分声部式支声型织体,分支时形成的和声音程均在五度以内(三度、五度、二度)。只有到了后面采用 主调型的持续音衬托式合唱时,才出现了小七度音程。 戏曲、曲艺中的支声型织体一般由唱腔与乐器伴奏构成(有的在前奏、间奏或伴奏中,各器乐声部之间也构成支声织 

体)一在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慢板中常由伴奏声部应用加花装饰手法。 当唱腔本身节奏较密时,伴奏也可用简化的方法,只奏旋律的骨干音。如例4四川清音选段。 : 

例4. 

从例4中可以看出,装饰性支声型织体中所出现的和声音程也多在五度以内。但在某些乐种中,由于发挥乐器的性能 关系。超过五度音程的情况也时会出现。尤其是当伴奏的乐器较多、各器乐声部变奏较自由而互为变体时,超过五度、甚至 超过八度的复音程情形也是常见的。如例5: 

好 气 敢 天蜡 H 三 樊祖荫: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中的和声特点(上) 例5 

喝 琵 

三 二 

(说明:例5中的唱腔与琵琶由同一人担仟 ) 例5由四个声部构成,但除个别地方出现三音和音之外,其他均形成“实际二声”,其和声音程仍以五度以内为主 民间器乐中的支声型织体,既可以由独奏与伴奏构成,也可在合奏中构成。其支声方式与和声音程的形成情况也与戏 曲及曲艺音乐相仿,只不过更注重乐器性能的发挥。 主调型织体在民间多声部音乐中也广泛存在。主词型织体,是指以主旋律(即主凋)与陪伴声部相结合发展的一种多 声结构形式 它以一个声部的旋律为主,其他声部通过陪伴式进行、持续音或固定音型等方式,埘主旋律起陪衬、烘托和充 实的作用。在民间多声部音乐中,依据其他声部的不同陪衬方式,主调型织体又可分为和音式、持续音衬托式与固定音型 衬托式三种。和音式织体在多声部民歌中更为常见。其时,各声部间主要表现为同节奏的和声音程或多音和音的结合、 依据陪衬声部的不同构成方式,它又可细分为平行性、非平行性与泛音性三种类型 由于泛音性和音式大多由三音和音构 成,故放在“多音和音”中叙述,这里先分析平行性与非平行性和音式织体中和声音程的构成方式 其他声部与主旋律声部之间作同方向和同音程的陪伴进行,即构成平行进行。自然七声酬式能构成各种音程的平行 进行,在我国的民间合唱中,俄罗斯族的民间合唱常采用三、六度平行进行。如例6: 例6 

4 渔夫之 歌 ‘★,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