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际贸易——海闻版教材》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共存。从国家角度可称为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从国际或世界角度,可称为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world trade)。
2.对外贸易依存度——指一国的对外贸易额对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称为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口依存度是进口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出口依存度是出口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该比率可以反映出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
3. 绝对优势理论——斯密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及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反之就是绝对劣势。绝对优势也可以间接的由生产成本来衡量。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4.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5. 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一般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而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则具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要素的禀赋和使用比例上的相对差别。
6.贸易条件——在经济学中,把一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X)与该国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M)的比率称为该国的“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简称TOT),表示为: 贸易条件(TOT)= PX/PM
7. 行业内贸易——战后以来,许多国家不仅出口工业产品,也大量进口相似的工业产品,这种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的贸易模式被称为“行业内贸易”( intra-industry trade) 。
8.不完全竞争——古典和新古典经济理论在分析国际贸易时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但二战以后,国际贸易的现实离完全竞争的假设越来越远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品结构。初级产业中的产品,如矿产品,农产品基本是同质的,所以,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通常是行业间贸易。但制造产业中的大多数产品呈现同类不同质,经济学家称之为差异产品。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就是行业内贸易。 (2)生产规模和对市场的影响力。 因此,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是在不完全竞争(包括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的基础上研究国际贸易。
9. 外国直接投资——基本方式为在东道国创立新企业和并购东道国的企业. 新企业的创立可以是由外国投资者投入全部资本,在东道国创立一个拥有全部控制权的独资企业;也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投资者共同创立一个国际合资企业。 并购的一般做法是从证券市场取得企业的股权证券,或者是在企业增资时以适当的价格取得企业增发的股权证券,或者是同企业直接谈判购买条件以取得企业的所有权。 2
10.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拥有矿山、工厂、销售机构或其他资产,在母公司统一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 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认为跨国公司应具备的3要素: 1、跨国公司本质上是一工商企业 2、跨国公司的管理决策着眼于全球 3、跨国公司的经营范围很广
11. 关税——是进出口货物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根据国家制定的关税政策及进出口税则,向进出口商人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12. 从价税——是根据进口商品价值征收一定比例的关税。 从价计征的关税税额进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关税税率
13.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措施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措施。 14.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一国或区域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安全、保障人民健康、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理由,制定一些复杂、苛刻且经常变化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等措施,从而提高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的难度,最终达到限制外国商品进入,保护市场的目的。
15. 经济特区——指一些国家或地区为了促进出口,在其领土上的部分经济区域内实行特殊政策。通过降低地价,减免关税,放宽海关管制和外汇管制等各种优惠方法,从而达到开拓出口货物,增加外汇收入,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16.保税区——是海关所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的特定地区和仓库。外国商品存入这些保税区内,可以暂时不缴纳进口税,如在出口,不缴纳出口税。运入区内的商品可进行储存、改装、分类、混合、展览、加工和制造等。
17.保护幼稚工业论——许多工业在发展中国家刚刚起步,处于新生或幼稚阶段,就像初生婴儿一样,而同类工业在发达国家却是实力雄厚。如果允许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话,发展中国家的幼稚工业肯定被扼杀,永远没有成长起来的希望。如果政府对其新建工业实行一段时间的保护,等“新生儿”长大后,再取消保护,那么它就不但不怕竞争,还可以与先进国家的同类工业匹敌了。
18.不公平竞争——是指凡是由政府通过某些政策直接或间接的帮助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竞争,并造成对国外同类企业的伤害,即被看成是不公平竞争。具体来说,出口补贴、低价倾销、将监狱中犯人或其他奴工制作的产品,或使用童工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国外、通过不同的汇率制度人为地降低出口成本、对国外知识产权不加保护等等都包括在不公平贸易的范围之内。
19.经济全球化——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及产品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和经济体制的一体化。
20.世界贸易组织——是根据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于1995年1月1日开始正式成立的,是以市场经济机制和多边贸易规则为基础,以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各项协定为法律框架,并具有国际法人地位的正式国际经济组织。其总部设在日内瓦。
二、简答题 3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除了本章中列举的因素以外,你还有哪些补充? 思路:二战后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1) 战后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是贸易发展的保障。 (2) 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产业革命促进生产和分工,使贸易成为必然。 (3) 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增长促进了对贸易的需求。 (4) 战后较为健全的国际经济秩序减少贸易摩擦,推动贸易发展。 补充:可能政府的出口鼓励、人口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全球投资自由化等因素大大推进世界贸易。
2.简述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思路:新趋势包括 (1) 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加大。 (2) 服务贸易越来越普遍。 (3) 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成为主流。 (4) 行业内贸易发展迅速。 (5) 区域性自由贸易得到加强。
3.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A国有120名劳动力,B国有50名劳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2吨,B国也是2吨;要是生产大米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10吨,B国则是16吨。画出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 思路:B国由于每人能生产16吨大米,而A国每人仅生产10吨大米,所以B国具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 从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看出A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为0.2,而B国为0.125,所以B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或相对成本低于A国,B国生产大米具有比较优势。
4.“贸易中的‘双赢理论’本是强权理论。对于弱国来说,自由贸易的结果只能变得更穷”,请评论上述观点。 思路:贸易中的“双赢理论”说的是自由贸易对贸易双方都有利,这本是个可证实的经济理论,决不是个强权理论,只要按照比较优势进行贸易,专业化生产,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穷国也可以得到好处,
5.“一种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差越大,该产品的自由贸易所带来的收益越大”。请评论并用图说明。 思路:如果国内市场价格反映了生产成本,则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差越大说明比较优势(国内价格低于
A国 棉花 大米 240
100 800 1200 B国 4
国际价格时)或比较劣势(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时)越明显,在一定的国内供给和需求弹性下,贸易量会很大,从而自由贸易的收益会越大。这可以用下图说明(以出口产品市场为例)。
6. 假设A、B两国生产技术相同且在短期内不变:生产一单位衣服需要的资本为1,需要的劳动为3;生产一单位食品需要的资本为2,需要的劳动为2。A国拥有160单位劳动和100单位资本;B国拥有120单位劳动和80单位资本。则 (1) 哪个国家为资本充裕的国家? (2) 哪种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3) 假设所有要素都充分利用,计算各国各自最多能生产多少服装或多少食品? (4) 假设两国偏好相同,两国间进行贸易,哪个国家会出口服装?哪个国家出口食品? 思路: (1) 由于B国的资本劳动比例高于A国,所以B国为资本充裕的国家。 (2) 由于衣服的劳动资本比例高于食品,所以衣服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3) A国最多能生产160/3单位的衣服和50单位的食品;B国最多能生产40单位的衣服和40单位的食品。 (4) 根据H-O模型的结论,服装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应由劳动充裕的国定即A国出口,食品为资本为密集型的产品应由资本充裕的国家即B国出口。
7. 下述例子中,主要显示出的是外部规模经济还是内部规模经济? (1) 云南省昆明市郊斗南镇的鲜花市场; (2) 天津的食街; (3) 微软公司; (4) 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 (5) 美国的大型家庭农场
思路: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所以(1)中的批发市场和(2)中的食街都是同类型的企业组成的交易场所,显然是利用外部规模经济。(3)(4)(5)显然是经济体自身扩大规模的结果:(3)中的企业集团是企业横向和纵向发展的结果;(4)中的香港是一个地区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成亚洲的无可替代的金融中心;(5)中的大型家庭农场也是私人经营体对自身规模的扩大。
8.下述例子中,决定贸易模式的主要是比较优势还是规模经济? (1) 加拿大是主要的新闻纸出口国; (2) Intel生产了世界上半数以上的CPU; (3) 美国和日本相互出口复印机; (4) 中国是主要的电视机出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