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2期 2011年6月 邢台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 VO1.26.No.2 Jun.2011
洪堡特语言学理论的 “精神力量”
石田田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摘要:19世纪的德国人类学家 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从人类学的角度考察语言,分析语言中的“精神力 量”,认为语言既能揭示未知真理,体现普遍的人类精神,又能揭示不同的世界观,反映不同的民族精神。洪堡特从这
一角度出发,研究人类普遍语言学,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语言学理论,在语言学史上有重大建树。 关键词:洪堡特;语言学理论;精神力量;原因 中图分类号:H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4658(2011)02.0125.03
威廉・冯・洪堡特(Wihe1em von Humbo1d,
1 767~18 35),是一位伟大的语言理论家,是普通
语言学的奠基者,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语言学
理论,洪堡特在众多语言学家里算是一位涉猎面极
广的一位学者。在德国近代史学者的笔下,洪堡特 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民主政治家、能干老练
的外交家、学者型的社会活动家;在西方教育史家
看来,他还是一个追求完美人性的教育改革家,一 手创建了柏林大学;在西方美学史、文艺理论著作
中,他被描绘为席勒和歌德思想的继承者,德国古
典主义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类学家也经常提到他,因
为他继赫尔德、康德之后,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从 事过“人的研究”,比较过民族、文化的异同[1]P1。
正是由于洪堡特有这么多的身份,研究范围属 于好几个领域,使得他没有像'-3时大多数语言学家
那样埋首于寻找语音对应规律和探索词源,而是在
所收集的大量语言资料中专注于人类各种语音结构
特征的分析比较。在语言比较的基础上,洪堡特从
语言哲学、人类学的角度来探讨研究人类语言的本
质特征和存在形式、语言类型划分、语言与思想的
关系、语言的创造力、以及语言与民族文化心理等
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从而建立了一个以统一的
人类语言为对象,区别于研究具体语言的语言学的 “普通语言学”[2]P3 ̄3。本文着重从洪堡特的语言学
理论中的“精神力量”为重点研究语言与精神的关
系以及原因。
一、语言理论中的“精神力量”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
的影响 ,是洪堡特晚年巨著 论爪哇岛上的卡维
语 的长篇序言,这本书被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大 师布龙菲尔德称为“第一部关于普通语言学的巨
著”。在这本书中,洪堡特抛弃了前人的观点,提
出了语言既能揭示未知真理,体现普通的人类精 神,又能揭示不同的世界观,反映不同的民族精神 的观点,因此可见,人类精神和民族精神构成了洪
堡特语言学说的核心, “精神力量”是其中一个重
要、核心的概念。下面我们就以洪堡特提出的诸多
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来探究语言与“精神力量”的 密切关系。
(一)“内在语言形式”
洪堡特认为语言形式主要不是表现出来的语法 形式和词源形式的外部语音形式,而是内蕴于语音
形式的语义结构。洪堡特在书中指出“事实上语言
从不指称事物本身,而是指称事物的概念,这种概
念是由精神在语言创造过程中独立自主地构成 的。” " 这也就是说,在洪堡特看来, “内在语
言形式”是一种精神格局,反映了使用该语言的民
族对事物、思想的表达方式,并且包含了在世界的 范围内自己的主观见解。例如,洪堡特在书中举了
一个关于大象的例子, “比如在梵语里,大象有时
叫做‘饮两次水的’,有时叫做‘双齿的’,有时
又叫做‘用一只手做事的动物’。” 。这几个不
同的指称,说明了梵语使用者对大象这一事物做出
了不同的理解,因此对大象提出了不同的概念。 由此可见,在洪堡特看来, “内在语言形式”
是语言个性和民族精神的体现,不同的民族对事物
有不同的指称系统。洪堡特还以为,不同民族的语 言在相对清晰度和丰富程度上存在着差异,而这种
差异是有不同民族的语言的精神创造力影响形成
的,并不是由民族智力的优劣所决定的。但这不同
民族的语言的差异性与洪堡特的“内在语言形式”
并不相矛盾,因为,在他看来,人类精神有着普遍
性和共同性,人类各种语言就有着统一的内在形
式,这种内在形式的统一性并不妨碍各民族的语言 形式有个性化的体现” 。
(二)“语言世界观”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世界观”是洪堡特最先提出的, “由于
在同一个民族中,影响着语言的是同一类型的主观
[收稿日期]2olo.12—25 【作者简介]石田m(1987),女,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
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学的研究 126 邢台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
性,可见,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 观。”… 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是在语言与精
神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认为语言是精神的
外部表现,精神是语言的内核和动力,二者之间精 神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
语言,这些语言必然会存在着一些差异,但这些差
异不是语音和符号方面的差异,而是世界观本身的
差异。这也就是说, “语言世界观”的形成有赖于
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个性,但是由于人类各种语言
有着统一的内在形式, “预言世界观”又反过来影
响一个民族的精神个性。
语言与思维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我们可以把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置于“语言世界观”中去考
察。洪堡特认为,语言出于人与世界之间,人必须 通过语言并使用语言来认识世界,不同的民族在创
立自己的语言时,必须会把某种独特的主观意识带 入自己的语言,从而形成一种符合于本民族精神的
“语言世界观”,并且进而影响指导人们的思维活 动。 “语言从精神出发,在反作用于精神。”“ ”
在洪堡特看来,语言就是从精神出发,再返回精
神,并以精神作为归宿。语言和思维是同时发生
的,二者的发生、发展是人类心智生长过程的两个 相关的方面,不同民族的语言存在着差异,其内在
形式也不同,同样人们对相同的感觉和经验整理的
结果也不同。例如,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 言,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对相同的事物的感觉也会截
然不同,当用“狗”来形容人时,汉语使用者会愤
然大怒,而英语使用者却把它理解为“幸运”的意 思。引起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解释的不同。在一定意
思上说,讲不同语言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之
中,具有不同的思维体系[4]P4 3。
(三)“语言的创造力” 洪堡特说,语言绝不是产品,而是一种活动;
或者说,是一种进行创造的力量和能量,是创造的
本身,而不是创造或使用的结果[5]Pl12。语言的这种
创造性是在语言丰富的言语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这
也就说明了语言是所有的言语活动的总和,正如洪 堡特在书中提出的“语言不是活动的产物,而是精
神不由自主的流射。”[5]P2I因此,语言的创造性就
是精神的创造性,在他看来,语言的创造是由从民
族精神特性的规律性创造行为和以个人精神特性的
非规律性创造行为共同产生的结果,从而使得语言
这一约定俗成的民族特有的产物,置于每时每刻都
在变化的无边无际的领域,在思维力量和语言创造
力量的推动下,语言运用有限的手段来实现语言的
无限使用。
总之,从语言的发展来看,语言的发展是基于
人类精神的创造性活动中的,精神力量的创造力促
使语言的使用者能够无限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从 而提高“语言的创造力”。
(四)“语言类型的划分”
洪堡特对语言理论的另一个贡献是根据词的结
构区分了三种语言类型:孤立语、黏着语、屈折
语。他把发生学的概念挪用到语言类型的划分上,
认为语言的不同类型是语言在人类历史的演变次序 中处于不同的阶段,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孤立语
——黏着语——屈折语。在他看来,语言作为精神 活动的工具,不同的类型具有高低优劣之分。他认
为“梵语这样的屈折语言是靠近语言的思想,……
至于被视作处于类型的另一个极端的汉语,虽然有
某些优点,但终究被认为是没有语法基础的语
言,……要低级得多。” " 可见,洪堡特是根据
一个民族的精神活动是否特别倾向于和善于利用语
音表达思想的功能,把各种语言进行优劣划分,除
了梵语和汉语之外的语言要跟梵语或汉语比较,从
而决定它们的优劣度。 我们通过以上几条理论的分析,可以明晰地看
出语言与精神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洪堡特对语
言类型进行划分时,也是从语言与精神相互影响为
出发点的,他认为人类具有统一的精神,所有的语
言具有统一的内在语言形式,但是由于在不同的民
族精神支配下的所有语言具有不同的规模、强度、
生动性和规律性,从而生成了语言的优劣之分。
总的说来,洪堡特从结构特点对语言进行类型
分类,对后来的语言学研究具有推动作用的,但是
通过语言类型进行优劣划分,并且从而对使用该语
言的民族也进行优劣划分,这是有悖于洪堡特的 “任何语言都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和民族精神”的
语言观的。任何语言都是不同类型的思维创造力的
结晶,它们在价值上也是不能比较的。
二、原因
在200多年前的欧洲,也就是洪堡特生活的年
代,人们对语言学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针对某一民 族的语言,或某一类型的语言,探寻语音的对应规
律和词的本源的层面上,洪堡特打破这种常规,收
集普遍的人类语言,对人类各种语言的语音结构分
析比较,是有一定的主观和客观原因的。
首先,洪堡特尽最大的努力收集人类语言作为
研究材料,不仅他自己用毕生的精力收集语言,而 且他的弟弟——小洪堡特——德国著名的自然科学
家,在去世界各地探险的同时也为哥哥收集了当地
的语言。在洪堡特看来,语言科学是经验学科,所 有结论必须建立在充足的事实经验之上,考察的语
言越多,结论就越正确。第二,洪堡特对语言的研
究,不是“为语言而研究语言”,而是从人类学的 角度出发,以语言为途径,揭示人类精神的奥秘。
第三,洪堡特对语言的研究具有哲学的高度,他称
自己在精神上是康德的学生,并且(下转第1 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