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又名维他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
是中国医药产业中最重要的一类产品,种类繁多、出口量大,成为中国四大出口原料药之一。
总体维生素市场的增长来自于保健品和动物用添加剂市场的增长。
2006年,维生素类原料药出口总额为8.19亿美元,占全部医药类商品出口总额的11.5%;总体出口额同比增长了8%,出口规模达到13.2万吨,同比增长了4.25%。
2006年,直接出口到达的国家和地区有130个,尤以欧盟、北美区域的比重最大,其次是亚洲,中国维生素出口这3个地区的总出口比重为90%。
自2006年9月以来,维生素产品中的泛酸钙、核黄素及维生素C率先涨价,这三个产品也是2007年上涨幅度最大的维生素产品。
2007年以来,VE价格出现上涨,到2007年10月份,其海外报价有些已经达到60元/公斤以上。
在VE价格上涨的带动下,VH生物素的价格也迅速上涨,其价格从2007年9月中旬的88元/公斤上涨到10月中旬的大约160元/公斤,VA价格10月也出现上涨。
2008年上半年我国维生素C出口数量和出口额保持上涨趋势。
数据显示,今年1-6月间,我国维生素C出口总量为4.3万吨,同比增长17.3%。
从单月看,3月份的出口数量最大,达8488吨。
出口金额则达到3.2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128%;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公斤7.5美元,同比增长了94%。
美国、德国和日本是我国维生素C的主要出口目的国,占我国维生素C出口比重55%,其中美国、日本市场增长幅度较大,分别达27%和32%。
资料显示,欧洲和北美洲依然是维生素C的主要消费市场。
维生素价格的上涨的共同原因:1、生产厂家的兼并和调整,使得一些维生素企业在全球的供应方面占据有利位置,能够拥有自己单独的定价权甚至影响生产同类产品的其他行业;2、全球经济的增长,石油原油价格上涨使得全球一些维生素的中间体价格涨价,维生素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3、维生素生产经营企业已经不再把低价竞争作为自己的营销策略;
4、国家对环保整治力度的加强,拉动维生素价格上涨;
5、人民币的升值等等这些因素都拉动维生素价格上涨。
对此,国家加强了对维生素行业的关注。
首先,是国家的环保政策,迫使一部份环境污染严重的维生素生产企业和维生素中间体生产企业停产整改。
其次,2007年6月份国家出台了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对一些污染环境较重的产品降低了出口退税。
再次,2007年9月中国出台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1日正式实施。
其四,2007年10月底国务院批准并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
从最近出台的国家政策来看,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控制外商在维生素行业方面的生产范围。
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国内的维生素行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
维生素保健品市场正快速形成,市场潜力十分广阔。
随着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自身的保健意识正在不断增强。
2008上半年维生素市场分析
从2003年到2006年底,是中国维生素企业快速发展阶段。
国内企业通过自身扩张及整合等有效手段迅速成为国际维生素市场的主导者之一,在此期间,维生素价格相对平稳。
在大部分品种产能相对集中的情况下,诸多外部因素及企业内部提升的需要促成了2007年维生素市场的调整,导致价格大幅波动。
2008上半年,本已逐渐趋于理性的维生素市场在VA、VE及烟酰胺价格的大幅上涨带动下,重起波澜。
1、市场简述
2008年维生素市场的涨势从VE开始。
其实,早在2007年6月8日,DSM小幅(15%)提高欧洲VE报价,随后,国内外生产厂家交替提高VE、VA报价。
2008年5月5日,DSM 将VA50万单位出厂报价提高到350元/kg;2008年7月2日,将VE出厂价格上调至260元/kg,并表示不排除在8月初再次调整价格的可能。
在VA、VE大幅提高出厂报价的同时,饲料用添加量较大的另外一个品种——烟酰胺,价格在悄然爬升,从2008年1月4日的80元/kg一路上涨到5月初的150元/kg。
而VC 粉的价格从年初的65元/kg涨到6月末的135元/kg。
进入5月份,受交通运输、环保要求及原材料紧张等原因影响,部分维生素品种价格出现上涨势头,如肌醇、生物素、VD3、氯化胆碱、VB1、VB6、VB12、叶酸等。
从年初到6月末,VB2及泛酸钙因产能过剩,竞争激烈,价格从2007年的高位迅速回落。
至6月末,VB2市场成交价格在140元/kg;泛酸钙市场成交价格在60元/kg,即将触及成本底线。
虽然厂家提价愿望较强烈,但玉米、豆粕等大宗原料价格暴涨对饲料企业的资金流动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对维生素采购愿望不积极,对市场价格的快速提升造成一定影响。
以禽用多维成本为例,饲料中多维成本在2007年7月份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同2007年1月初相比,多维成本上涨53.02%,随后平缓;拐点在2008年2月初再次出现,并一路上扬,到2008年6月末达到第二个高峰,同2月份相比,多维成本上涨63.54%。
对比图2《饲用单体维生素价格指数》,发现2008年7月单体维生素价格指数远远低于2007年7月,但饲用多维成本却高出60%以上。
这是由于VA、烟酰胺、VE在饲料中添加的量比其他维生素产品高出很多,这3个品种价格暴涨对用户成本造成了极大影响。
2、后市简析
维生素生产及人工成本将会继续处于高位,原材料价格依然保持坚挺。
2008年8月1日开始执行《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一旦企业未达标,环保部门可以责令企业停产整顿,直至企业处理达标。
有人士认为,这或许会导致行业洗牌。
该标准是维生素生产企业生产方面存在的风险,即使不被勒令停产整顿,也会有部分企业为减排而限产,将会造成阶段性市场供货紧张。
危险品原料运输、物流限制及北方企业的生产问题将持续到9月份,同样造成市场紧张的局面。
对于VA、VE,由于产品生产工艺复杂,进入门槛较高,生产将会继续保持目前格局。
欧洲4季度合同基本签完,但市场散货依然紧张。
对于VE来说,好消息是某国外厂家欧洲工厂计划于9月份扩产,届时将会增加10%的产能,缓解一定程度的市场供应。
价格能否继续上涨主要还是看生产厂家的态度。
烟酰胺在7月份价格高位窄幅调整,成交价格略有下降,其生产同样门槛较高,并且
原料供应依然紧张。
国内有新产能释放,如浙江爱迪亚营养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年产烟酰胺3000吨,虽然产能同龙沙比较小,也会对市场造成一定冲击。
但价格大幅下跌可能性几乎没有,预计价格将会在110~130元/kg区间。
VB1、VB2、VB6、泛酸钙、叶酸、VH、VK3、VD3、VC等品种产能较大,进入门槛低,如果价格上涨,利润空间大将吸引其他厂家的进入,预计主要生产厂家在盈利和削弱竞争对手盈利空间的平衡点上还会有博弈。
以山东新发为例,其VB1、VB2、VB6设计产能均很大,并已经有产品陆续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