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协会生存状况和收入的调查报告行业协会是社会中介组织,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结果,反映了各行业的企业自我服务、自我协调、自我监督、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要求。
行业协会功能异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行业协会行政化和行业协会企业化。
协会的发展状况和问题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和行业的发展情况。
现就全国协会的生存状况和收入来源的调查情况汇报如下:一、全国协会的生存状况和收入的现状行业协会应该是企业和政府间的桥梁,但是联系到实际的成本问题,“桥梁”的角色其实并不好演。
山西省建筑业协会在2010年2月4日,刚刚成为“2010年民政部表彰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中的国家和省级建筑业协会”之一。
据当时情况,山西省建筑业协会是当时山西省众多行业协会“运转较为乐观”的一个,不过用该协会办公室主任张秋明的话来说,这样的乐观也仅仅是能够“基本维持”。
无锡市2011年6月行业协会、商会生存调查报告显示从2005年改制开始,经过两年初步完成了人员、场地、经费的“三脱钩”。
目前104家行业组织,其中1/3运行状况较好,1/3运行一般,1/3则名存实亡。
在这些行业组织中,有12个协会承接了70多项诸如资质认定、培训等政府职能转移,这些协会的生存状况比较良好。
但事实上,104家协会组织的会员单位也仅仅涉及5000多家企业,与无锡40000多家企业的庞大数字并不相符。
更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具有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三大功能的行业组织,协会、商会的生存状态并不容乐观。
从以上两个典型的案例我们不难看出现今的协会生存状况不乐观。
而协会的收入方式主要是以会员的会费为主,其次则是由社会的赞助为主,收入来源的缺少使得协会更难以生存。
二、协会生存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政会不分,职能不到位;机制不完善,运作不规范。
首先多数行业协会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人员由政府部门人员兼任,活动主要围绕政府部门的工作来开展。
行业协会实际上成了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在人、财、物和工作开展上缺乏相应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同时协会内部的行政化严重,使得协会的一些人员在履行自己职位的职能时候不以自己的职业操守和岗位规章办理而是按照协会领导的意愿在办事。
职能发挥不到位,协会职能名存实亡。
其次一些行业协会虽然设立了会长、副会长,但没有专门工作班子和专职工作人员;有的行业协会虽然也有章程,但缺乏相应的制度保证,协会的运作极不规范;多数行业协会行政色彩浓厚,尚未真正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自主办会、民主办会的运行机制。
最后,大多数的协会都存在借力政府成为许多协会商会最强力的愿望。
这使得政会分离更难以实现,行政性质政治性质更浓,协会职能就更难以体现。
(二)布局结构不合理,行业代表性差。
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有的行业的协会数量偏多,有的却数量偏少,有的行业至今尚未建立协会。
从入会企业的构成看,大都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为主,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入会较少,行业协会商会的会长鲜有大企业的身影。
这是因为大企业往往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而并不需要行业协会这个来解决企业的需求。
而一旦担任了会长,就意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经费、场地、人员等,因而,多数大企业不愿做行业协会会长。
难以真正反映全行业的发展态势和共同要求。
(三)专业性人才匮乏,经费来源没有保障。
现有行业协会人员大多数为兼职人员和聘用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难以适应行业协会市场化、职业化发展的要求。
而且协会的经费来源主要还是依赖于会员的会费、政府补助和企业的赞助没有自己的其他来源使得协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造成了多数行业协会存在着生存难、工作难和发展难等问题。
行业组织陷于没有好的工作人员,提供不了优质服务,得不到会员的认可,缺乏充足的经费,聘用不了称职的工作人员的怪圈,以致造成功能弱化,行业组织成为一种摆设的现象。
(四)服务不到位,服务质量差。
协会作为一个桥梁性的组织沟通了企业和政府。
但是很多的企业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协会在收取会费方面很积极在服务咨询方面很不配合,根本不能为企业提供帮助和服务。
致使很多的企业对协会失去信心,不交会费,退会现象普遍,在入会问题上回复语焉不详。
这就导致很多的协会多年没有活动,多年没有收入,名存实亡。
利用自身与政府的职能不清的关系,对企业乱收费,对会员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
不仅有损自身协会形象,同时也缩小了协会的生存空间,使人们认为一些协会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三、解决协会生存困难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一)政会分离,完善协会机制,按章运作。
行业协会与政府职能部门不‘脱钩’,就不能保证其监督公平和服务有效。
行业协会发展的根本,就是剪断职能部门与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终回归市场。
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责就是为政府和企业搭建桥梁,提供服务。
政府放权,协会职能具体化,细致化是协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明确了自己的权限范围才能更好的制定本协会的规章制度。
在制订本协会规章制度的时候多与会员沟通,多方面听取意见,着重体现协会的服务精神和沟通特点。
分层管理,按照协会的章程办事,一职位一功能,不拖拉,不推延。
协会的活动要根据行业的发展,会员的利益来进行。
不应围绕政府部门的工作来开展。
协会的成立不应是以政府相关部门分离为主,应呼唤“草根型”行业组织。
这样的组织才能更准确的反映行业的诉求,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
(二)科学布局,依岗用人。
对行业协会的布局要进行科学的计算,以及长远的规划。
绝不形成行业垄断式的协会和存在大量名存实亡的协会。
政府部门要根据各地区各行业的特点对协会的分布进行指导,要使协会具有行业代表性,加强对从属和弱小地位协会重视和扶持,使行业组织的代表性强,有充足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绝不因人设岗,每一个岗位都要严格进行人员的筛选,聘用具有能力的人员。
最好采用竞争上岗方式,聘用专业的人员。
合理的布局,专业的人员,才能保证协会正常职能的实行。
另外,协会要吸收广泛的会员参与进协会,不应以会员的实力而选择吸收。
只有对会员的广泛吸收才能反应该行业的具体情况,在与政府反映问题时才不会失真,给政府接下来的工作带来失误。
(三)明确服务意意识,拓展资金来源。
协会的生存困难一个原因是协会没有服务意识,或者说服务意识淡薄;一个是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
我国法律对协会的定义是一个桥梁纽带性质的组织,沟通企业和政府之间,因此一个协会要想生存就必须有作为纽带和桥梁的能力。
具有服务意识能很好的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才能更好的为会员与政府搭建沟通桥梁。
同时协会只有生存下来才能从多渠道的获取资金来发展自己。
用自己的资源来服务社会,获取资金。
根据《中国总会计师协会2009年度财务决算和2010年度财务预算报告》数字显示。
2009年度协会财务收入总计为5,823,819元,其中:会费收入1,750,250元;资格认证和培训等服务性收入4,073,569元。
我们不难看出政府放权,协会利用自身的资源可以通过各种办法合理合法的获取资金。
这就避免了协会与政府之间因职能不清,给协会借口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协会的生存条件也就会更好,发展也才会更好。
一、我市行业协会现状我市已建立涉及工业经济的专业性和行业性社团组织17个。
这些行业协会,成了沟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加强行业自律、解决争端、促进行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1、行业协会较好地体现了专业特色。
块状经济是桐乡的一大特色。
这些块状由众多的中小企业组成,企业规模虽小,但群体优势明显。
我市依托块状经济培育的行业协会贴近产业,面向中小企业,体现了专业特色。
如:由桐乡毛衫协会升格成省级协会的浙江省毛衫协会,吸纳了濮院、梧桐、屠甸等镇的毛衫企业入会,并逐步拓展到湖州及温台地区,现有省内外会员已达250家,协会机构、活动覆盖到整个羊毛衫产业链。
崇福皮毛协会已吸收会员88个,理事单位35个。
另外大麻家纺协会、洲泉鞋业协会、石门鞋业协会、桐乡优质丝行业协会等都是建立在当地特色产业基础上的行业协会。
这些具有“一品一会”性质的行业协会,由会员发起单位自发组织而设立的,协会的会长都是由会员单位信得过的行业龙头企业担任,充分体现会员的意志。
2、行业协会有效地促进了行业自律。
各行业协会根据协会《章程》,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了《行业维权公约》和竞争规则,把同业的竞争引向公开、公平、公正、有序的轨道,有效地防范和遏制了各种不正当行为,保护了同行业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
如:面对成衫染色行业普遍存在的恶性竞争和无序经营,桐乡市毛衫染整商会向成衫染色企业发出了倡议,希望企业在染色价格、排污量等方面作出承诺,以此加强行业自律。
濮院镇近20家成衫染色企业共同签订了成衫染色企业承诺书,以维护行业内的良性竞争。
3、行业协会致力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目前有90%的协会创办了信息刊物,30%的协会建立了协会网站或网页,向会员企业提供行业动态、管理营销、产品技术等信息,推进会员企业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方面的工作。
各协会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学习?,多次邀请大专院校和科研技术部门的专家为会员企业进行专业指导,举办产业发展论坛,提高会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
还努力致力于为会员单位搭建公共的技术服务平台。
由崇福皮毛协会理事单位为主体建立的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桐乡研究所,主要围绕皮毛和制鞋工艺技术研发、标准化工厂的推广、检验检测水平的提高、染整技术的研发、特别是环保型循环经济的染整技术研发和产业集群信息化平台建设开展工作,同时还先后主导制订了《毛革服装行业标准》、《毛皮服装行业标准》等6个行业标准。
4、行业协会引导企业创牌提高竞争力。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施品牌战略,各行业协会积极帮助企业培育名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
大麻家纺协会针对企业面广量大,但规模小、缺乏自主品牌的实际,申请了我市首个集体商标“大麻家纺布艺”并正式获得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的受理。
集体商标由行业协会为主体申请注册,并由其统一使用、管理和保护,会员通过签署协议来共同维护和使用集体品牌。
对广大中小家纺企业而言,通过这一“搭便车”共同分享利益,增加了效用,减少了成本,强化了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
与此同时,协会还引导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积极注册商标,目前,大麻镇家纺行业已拥有注册商标2个,正在申请中的商标数有15个,较好地提高了企业的品牌意识,推动家纺块状经济走向成熟。
?二、行业协会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关系来看:规范协会立法工作明显滞后,行业协会的性质、地位在法律上没有得到明确,协会的运行缺乏法律依据。
从政策角度,政府对行业协会的扶持培育缺乏统一的规定,政府职能转移不充分,协会的工作职能和保障措施不能到位,客观上不利于行业协会发展。
政府与行业协会间缺乏制度化的信息沟通渠道,特别在和本行业密切相关的政策和市场信息的互通上,还缺乏制度性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