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釉下五彩瓷制作工艺日期:2011-08-09 作者: 来源: 醴陵釉下五彩瓷制作工
艺千百年来,中国人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国粹”——瓷器,它是中华名族文明瑰宝,是
献给人类文明的伟大杰作。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
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期,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这就是瓷业最为繁荣
的时期。醴陵,千年古邑,一座古老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江南城市,位于湖南东部,湘江支流,
随着东汉陶窑的发现、宋元瓷的出土,开启尘封已久的陶瓷记忆。醴陵生产陶瓷至今已有近
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年
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历经各
个时期的发展,如今的醴陵已享有“瓷城”美誉,在这里,既有雍容华贵的“红瓷”,也有
清新淡雅的“釉下五彩瓷”,而醴陵也是这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釉下五彩瓷
起源于东汉时期。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为“窑彩”。它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
干的素坯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再用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罩在坯的外部,经过高温
烧制而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瓷器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
莹透亮。醴陵的釉下五彩瓷是釉下彩瓷的一个细分类。在20世纪初,醴陵所制造出的“釉
下五彩瓷”,吸引了世人惊异的目光。早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醴陵的釉
下五彩瓷中的“扁豆双禽瓶”获得博览会金奖瓶。 瓶上的花纹图饰,是釉下五彩瓷,制作
上的独到之处,醴陵釉下五彩瓷是采用自制釉下色料,种类多达几十种,绘画技法是运用国
画中的双勾分水填色,再加上它独特的“三烧制”法,烧制出的釉下瓷器让人耳目一新。与
釉上彩瓷相比较,釉下五彩瓷器具有色彩鲜艳、晶莹润泽、不宜掉彩等特点。瓶上所呈现出
的色彩,种类更多,描绘出的花纹图案更加动人。除此以外,还具有色料品种繁多、线条装
饰独特、填色技法丰富、制作工艺多样等特点。在烧制工艺上,釉下五彩一般要经过三次的
烧制,首先将已成型而未经施釉的坯胎经过低温800摄氏度素烧,然后彩饰,再把已经彩饰
的素烧坯进行烧色,最后施盖透明釉,进入高温1380摄氏度的窑中烧成。“三烧制”工艺最
明显的优点,就是釉面光润莹彻,表面清亮、平坦、色彩沉着典雅。由于釉下五彩的各种彩
料的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都各不相同,要烧制成功是极不容易的。今天,我们就走进醴陵,
看看那里的工艺大师是如何烧制这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在醴陵,现代制瓷工艺中,首先
从原料上来看,制坯环节基本都是使用已经加工好的高岭土作为制坯原料,原始的高岭土成
白色,制作前需要打土、踩土等步骤。在制作前,需要将泥制作成泥浆,为保证泥浆细腻、
粘性较好,需要将搅拌好的泥浆放置一周时间,对泥浆进行陈腐,让泥浆在缸中进行发酵,
这样制出的瓷质才会更细致。其次在制坯环节上,也很少使用手工进行拉坯,而是采用注浆
制坯,每件瓷器都有固定的模型,模型是使用熟石灰制作而成的,它的具体作用我们将在制
作环节中具体为您讲述。今天我们所制作的是釉下五彩瓷中的《喜气盈庭》凤尾瓶,它的模
型整体成圆柱形,由柱身和柱底两部分组成,柱身又平均分为两半,大小一致,内壁所呈现
的形状,就是《喜气盈庭》凤尾瓶的形状。注浆前,将陈腐好的的泥浆搅拌均匀,将模型绑
好后放在转轮上,此时还需要准备桶、细网筛和吸铁棒等工具,将陈腐好的泥浆,经过铁棒
和细网筛子对泥浆进行过滤,去除泥浆中的金属物质和其它一些杂质。 过滤好的泥浆就可
以进行注坯,将过滤完的泥浆注入模型中,在注浆的时候,要将模型匀速转动,使泥浆均匀
的粘在模型的内壁上,当模型内都注满泥浆后,还需要转动模型,使模型内各部位的泥浆达
到均匀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泥浆注满模型,不满时要往里添浆。然后再将模型放置
30分钟左右的时间。由于模型是石灰材质,具有一定的吸水作用,所以贴近模型内壁边上
的泥浆,水分被模型所吸收,泥浆变干,在模型内壁形成一定的厚度。这时,要将模型内的
泥浆倒出,模型底向上倒置过来放好,让模型内部多余的泥浆流出,这样能更好的控制坯的
厚度均匀。将底部的盖子去除,再放置15-20小时,让吸附在模型内壁上的泥浆更快干燥,
坯体成形。如果在天气比较寒冷的时侯,放置的时间需要更长一些。经过放置后,模型内的
坯与模型相脱离,已基本成形,这时就可以出坯,由于坯还没有完全干燥,所以在取的时候
需要注意,先将上半部分取走,再将剩下的模型放置成大约45度的角取坯,防止取坯时导
致坯体变形。这时候取出来的坯称为泥坯,外形比较粗糙,坯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水分,所以
还需要将泥坯放在通风处,进行风干,在夏季需要2天左右的时间,冬季则需要5天左右。
经过风干的泥坯,还不适合烧制,需要对泥坯进行修坯,先将坯口、坯底多余的部分用刮刀
剔除,再在瓶身上均匀的刮去一层,使坯胎身更薄,再用砂纸先将瓶身打磨光滑,如果制出
的坯整体比较厚,那么,就需要多打磨几次。泥坯制作完成后就准备进行烧制了,在烧制前
对泥坯要进行一次清洗,去除泥坯表面的杂质,并且检查泥坯是否有破损。在我国古代瓷器
的烧制,多是采用柴窑,这种烧制方式对窑内的温度难以控制,现代的烧瓷工艺基本上都采
用了煤气和电窑烧制,窑体是用砖块砌成,底部是可以活动的,上面方便放置瓷器,可以来
回推拉,内壁上一般都有高温棉,它能够有效地保护窑内温度均衡,将泥坯放置在推车上后,
推进窑内,在这时要注意的是,不能将门立刻关严,而是将窑内的火都点燃以后,再关紧窑
门。这样能够防止坯形炸裂。泥坯在窑内烧制的温度需要达到800度,这时坯还没有形成瓷,
只是素坯,这一烧制过程就称作素烧,烧完的素坯与没有烧制的相比,硬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素坯烧制好之后,就可以进行彩绘装饰,釉下五彩彩绘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法,是分水填色
技法,像工笔国画,先用墨在瓶身上勾勒出图形的轮廓,勾线这一过程,对绘画者的绘画基
本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具备相当的线条功力和技巧,而构图的简练,结构的严谨是
实现这一理想装饰效果的基本条件。外形轮廓图案勾好后,再以分水法填以色彩,这又称为
又叫灌水法,一般在填色前,会在轮廓各部位注上相应颜色的提示,以方便颜色填充,降低
填错色的机率,分水时不仅要求色彩平坦,而且要填充出多种层次,使图案呈现出丰富的色
调,填色的笔一定需要掌握好水分,不能太多水分,彩饰中水分过量还容易引起坯胎表面起
泡等问题。必须要等填完色的地方,水分被坯体吸收后,再填充下面的,高超的填色技巧,
是釉下五彩瓷对陶瓷艺人的基本要求。当瓶上的装饰完成后,需要将分完水的素坯放置一短
时间,等坯上的水分干燥后,对坯经行800度的低温烧制,在烧制10个小时的时侯,装饰
部分中原来的墨线条就会消失,呈现空白,原来填充的彩色部分相对变淡,这是因为墨线达
到一定的温度后自动蒸发。图案部分更加清晰。这是醴陵釉下五彩瓷独有的一种艺术效果。
釉坯彩饰完成后,在高温烧制前还要喷一层较薄高温透明白釉。白釉是使用谷壳、釉石、和
钾长石等物质烧制成的。上釉时,需要保持各处均匀,最后将上完釉的瓶子放置窑中,进行
138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10-12小时左右,才能出窑,在出窑前,要先冷却窑,保证窑内
的温度完全冷却后才可以取出瓷器。烧制成的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其色泽极为
丰富,经窑变后产生的色泽变化更为丰富。醴陵釉下五彩瓷实中华名族传统工艺的瑰宝,画
工精美,清新雅丽,别具一格,釉层下五彩缤纷,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
价值和使用价值。它那晶莹润泽的釉色,柳淡花繁的清雅,细润滑致的质感,无不将人们带
入冰壶秋月的意境,令人感叹于中国陶瓷艺术的劵永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