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醴陵民俗

醴陵民俗

陶瓷烟花之乡——醴陵•一、中国红瓷、釉下五彩瓷•二、醴陵花炮•三、星子灯•四、醴陵春锣、赞土地•五、湖南花鼓戏•六、思情鬼歌•七、三月三中国红瓷•中国红瓷亦称醴陵红瓷,中国红瓷是湖南醴陵特产,醴陵红瓷以精湛的制瓷技艺著称于世,在四大发明出现以前,它就已经传遍世界。

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并且也是最受世界各国青睐的颜色。

醴陵红瓷承载着吉祥、尊贵、自古就成为皇室追求的珍品。

今天,中国红瓷将红瓷技艺运用到日常生活器具中,使古代只能皇家享用的红瓷进入到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其代表企业有醴陵市红玉红瓷陶瓷研究中心为中心的创新型陶瓷企业,还有群力瓷厂,星火瓷厂,醴陵市御品坊瓷业有限公司,湖南釉瓷轩瓷业有限公司等。

中国红瓷的每一件产品,从设计到研发,皆由专业设计师精心选材、构思,并结合不同理念所创造的工艺精品。

无论是外观还是内涵,均能见到设计师的巧思妙想,因此产品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醴陵红瓷向世人再一次证明,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光辉灿烂的陶瓷文化,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不可动摇•醴陵窑是在隋唐五代时期长沙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首创釉下五彩瓷而闻名世界,其釉色晶莹淡雅,别具特色。

开创了陶瓷装饰新的一页。

1915 年在太平洋西岸的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醴陵釉下五彩瓷扁豆双禽瓶( 现珍藏于湖南省陶瓷研究所陈列馆) 一举夺得此次赛会的金奖,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自此,醴陵陶瓷名扬华夏,风靡全球,尤其是釉下五彩瓷成为中国陶瓷的特色、世界陶瓷的一朵奇葩。

•醴陵釉下五彩瓷,始于东汉,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中间历经几次工艺的创新,到今天已经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形体美、彩饰美于一体,所以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醴陵是烟花的发祥地,也是花炮祖师李畋的故乡,被誉为名副其实的“花炮之乡”。

醴陵花炮起源最早可上溯至唐代。

相传唐朝初年,吴楚间瘟疫流行,李畋在其家乡麻石村用竹筒装填火药燃放,利用爆炸时产生的气浪和硝烟驱散瘴气,控制病疫传播,并曾为唐太宗李世民“驱鬼祛邪”。

李畋因开火药用于“爆竹”之先河,故被花炮行业尊为祖师爷,称为李畋先师。

这个李畋就是湖南醴陵人。

后人将炮竹加以改进,以纸筒代替竹筒,变单发为连响,并研制出了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烟花。

尔后花炮逐步形成规模宏大的产业,为许多花炮产地带来了滚滚财源,醴陵也因此成为江南富庶之地。

•醴陵燃放花炮的习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鞭炮多用于婚丧喜庆、重要集会、开业庆典、四时八节、祭祖祀神、迎宾送客等,范围广、用量大。

尤以传统节日、婚丧喜庆为最普遍。

•旧时,自头年腊月12月24日“过小年”、“送灶神”起,燃放日趋稠密;到除夕,进入高潮。

从祀水神、家神、“馈岁”、“辞岁”、“分岁”、吃“年夜饭”、“接灶神”到翌日“祀诸天”、“出天行”、“关财门”、“开财门”,鞭炮、花炮通宵达旦。

春节期间,宾客来往,都燃放鞭炮迎送。

正月玩龙灯、狮灯、蚌壳灯,都燃放鞭炮,增添热闹气氛。

正月初二“启牙”、初五“五成”、初七“上七”,都要燃放鞭炮;十五日元宵节,万家灯火与鞭炮烟花交相辉映,有“月不得明,露不得下”之概。

惊蛰日,预示虫蚁从冬眠中苏醒,农家祈求减少虫害,室内室外都燃放鞭炮,并念念有词:“惊蛰、惊蛰,爆得虫蚁笔直!”。

此后,清明、端午、婆官、中元、中秋、重阳、立冬等时节,以及每月初一、十五、或祭祖、或祀神,都要燃放鞭炮。

•解放以后,燃放花炮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相应变化。

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举行集会时,都要燃放鞭炮;重要会议的开幕、闭幕仪式上也要燃放鞭炮,且多在奏国歌和礼成时鸣炮,这都已经形成习惯。

相反,农历的节日燃放鞭炮较旧时少一些,只是在春节、元宵节、中元节燃放。

而且大量燃放烟花。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燃放鞭炮烟花的习俗也随着发生了一些变化。

企业、店铺的开业、重点工程的奠基、竣工都要燃放鞭炮烟花,以示庆贺;特别是婚丧喜庆、乔迁新居、春节期间尤甚。

除夕的年饭前,春节零点,全市城乡,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烟花。

特别是城区鞭炮声响成一片,持续半个多小时,烟花也此起彼伏,形成独特景致。

星子灯•醴陵民间舞蹈“星子灯”是中国目前独一无二的一种龙舞,是中国最古老的火龙舞之一。

“星子灯”开创和流行于醴陵市花炮生产主产区——醴陵东乡地区。

•“星子灯”的起源是古时人们将硝磺和树皮混杂在一起,放在房屋内的厨房、厕所、猪栏等角落,用火点燃进行消毒祛瘟。

有智者受炮竹引子的启发,将硝磺、树皮和炭等制成“捻子”(注:醴陵话叫“枚子”),夹在木制的手把上,且三五一组将手把上的“捻子”点燃,在房屋前后来回跑动,随意变化队形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手把上的“捻子”点燃后绽放出点点星花,舞动时星花缕缕似火龙在空中飞舞,蔚为壮观。

在历史的岁月中,醴陵市民间艺人不断地对“星子灯”的道具和队形进行休整和规范,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今天民间舞蹈“星子灯”的完整结构,极具醴陵民间特色。

表演形式•“星子灯”表演内容主要有:扯一门、扯二门、扯三门、扯四门、太极图、筒车挽水、双音坐莲、蚂蚁出洞、岩鹰晒腋、黄狗练窝、打地老鼠、禾桶爆箍、满江红、天下太平等。

下面为大家简略介绍一下“满江红”和“天下太平”•、“满江红”:所有的舞龙者手持手柄朝一个方向甩动,“枚子”所发出的红光像流水,铺天盖地的洒下来,实有“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之势。

、“天下太平”:七个人随着脚步而变换队形,各自站在特定的位置上,手中的手柄左右摆动,先后分别写出了“天下太平”四字。

醴陵民间曲艺“醴陵春锣”、“赞土地”•醴陵民间曲艺最具有本地特色的有两种,一是“醴陵春锣”,二是“赞土地”。

这是一对姊妹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盛兴于清民,战争期间略显消隐,新中国成立后文革前则盛行于醴陵民间,出现一批民间操业艺人,他们上承下授创立了较为规范的表演程式的创作手法。

表演内容•表演的内容是解放后出现的新生事物,社会风尚、先进人物、世故人情。

尤以歌颂大跃进、人民公社、科学的新生产方式为主要表演内容。

民间的婚丧喜庆、添丁做寿也会经常插入通俗的文化内容,博得了民众的喜爱,是醴陵民间的一道瞩目的文化风景线。

“醴陵春锣”、“赞土地”•“打春锣”的艺人,就是迎合人们爱听好话的心理要求,从文化审美的角度,即兴创作出一些符合“此时、此情、此景”的“说词”。

在小锣、小鼓的伴奏下,进行演唱、赞颂,,“撞谁赞谁”、“见事赞事”、“见人赞人”,赞不绝口,让被赞对象其乐于心,不得不掏钱打发,使得这种艺术表演能够传承、发扬,日趋规范、完善。

•希望家和事兴、祈望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事业发达,更是每个民众必怀的愿望。

岁末年头、家家户户焚香秉烛祈求神明保佑,希望自己耕耘的土地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根据这种心理需求,民间艺人创造了一种规范的表演——“赞土地”。

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

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醴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

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

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

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

经典名剧——刘海砍樵•“家住常德武陵境,丝瓜井畔刘家门”。

这是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中刘海的两句唱词。

在常德武陵区的一些老人当中流传着刘海砍樵传说的另一个“正宗版本”:古时候,常德城武陵区丝瓜井旁,住着刘海母子俩。

刘母因思念亡夫,哭瞎了眼睛。

刘海非常勤劳孝顺,天天上山砍柴,奉养老母。

在刘海砍柴的大高山、小高山一带,住着一只多年修炼的狐狸精,她炼成宝珠一颗,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

此时她已成半仙,若再修炼几百年,便可成仙上天。

她非常敬佩刘海的为人,就起了思凡之心,取名胡秀英,执意要嫁给刘海。

但是憨厚朴实的刘海,怕连累胡秀英受苦,几番推辞,后见胡秀英一片真心,才答应与胡秀英成亲。

回到家后,刘海告诉母亲,母亲也很喜欢,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刘海于是去位于城中心的鸡鹅巷置办东西结婚。

鸡鹅巷旁边有个小庙,庙里有十八个罗汉。

其中十罗汉带着一群弟子(金蟾)也在暗中修炼。

刘海砍樵(视频)•他炼得一串金钱,也已成半仙,如能得到胡秀英的宝珠,就能即刻成仙升天。

十罗汉见胡秀英和刘海成婚,遂起了歹心,他带领弟子抢走了胡秀英的宝珠。

胡秀英失去宝珠就会现出原形,无奈之下只好把实情告诉了刘海。

刘海知道后,没有怪胡秀英,他拿起家中砍柴的石斧去斗十罗汉,最终在斧头神和胡秀英众姐妹的帮助下,刘海打败了他们,拿到了宝珠。

从此,他们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思情鬼歌•醴陵民歌《思情鬼歌》(歌曲)歌词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曲调则活泼火辣,充分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情意绵绵,在民间广为传唱,已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是醴陵本土文化的一种生动表达,既反映了音乐与方言之间的密切关系,又留存了深厚的醴陵民俗文化传统。

•女:我哩满哥哥鬼耶男:哦嗬呀女:昨日搭个信呐害得你哩妹妹哎呀哎子哟眼望穿呐你个哒鬼耶男:哎呀我哩妹妹鬼耶女:哦嗬呀男:莫发个气呀咯哒几日唧哎呀哎子哟我搞不赢呐你个哒鬼耶女:我哩满哥哥鬼耶男:哦嗬呀女:听得有人讲呐你与别个唧哎呀哎子哟有交情呐你个哒鬼耶男:哎呀我哩妹妹鬼耶女:哦嗬呀男:莫听别人讲呐我与个妹妹哎呀哎子哟感情深呐你个哒鬼耶女:我哩满哥哥鬼耶男:哦嗬呀女:几时会下省呐要与你的妹妹哎呀哎子哟买东西呀你个哒鬼耶•男:哎呀我哩妹妹鬼耶女:哦嗬呀男:不久会下省呐要买个东西哎呀哎子哟我买哒回呀你个哒鬼耶女:月光唧弯弯鬼耶男:哦嗬呀女:买一把唧梳啊,送给我的满哥哥哎呀哎子哟,梳西装呐你个哒鬼耶男:哎呀我哩妹妹鬼耶女:哦嗬呀男:你哟里个什好哇恐怕你哩满哥哥哎呀哎子哟害相思啊你个哒鬼耶女:新打个镰刀鬼耶男:哦嗬呀女:难打个弯呐老来个盼望哎呀哎子哟难上难啊你个哒鬼耶男:新打个香炉鬼耶女:哦嗬呀男:难打个脚呐后生个盼望哎呀哎子哟好快活啦你个哒鬼耶•女:我哩满哥哥鬼耶男:哦嗬呀女:妹妹讲的话呐唧要我哩满哥哥哎呀哎子哟记在心呐你个哒鬼耶男:哎呀我哩妹妹鬼耶女:哦嗬呀男:想到你屋里来呀恐怕个门前哎呀哎子哟人眼尖呐你个哒鬼耶女:敲敲唧坎坎子鬼耶男:哦嗬呀女:妹妹给指引呐轻轻唧脚步哎呀哎子哟后门唧进呐你个哒鬼耶合:轻轻唧脚步哎呀哎子哟后门唧进呐你个哒鬼耶•说明:“哩”----的“满”----家中排行最小的“鬼耶”----昵爱的称谓“搭个信”----捎口信“西装”----发型,指三七分头或向后梳的大背头发型“搞不赢”----忙不过来“下省”----到省城,指长沙“后生”----年轻人“人眼尖”----人多眼杂“坎坎子”----窗户醴陵传统节日——三月三•“三月三,地菜子文铃铛”,这是我们当地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也是我们那里的一种习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