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醴陵陶瓷

醴陵陶瓷

醴陵陶瓷
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

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

据文斐撰的《醴陵瓷业考》记载:“清初,广东兴宁人廖仲威,于邑之沩山发现瓷矿。

雍正七年,向沩山寺僧智慧赁山采泥,创设瓷厂。

约其同乡技工陶、曾、马、廖、樊等20余人,共同组织,招工传习,遂为醴瓷之矫矢。

”到清嘉庆朝以后,以沩山为中心,渐次推广至东乡、北乡广大地区。

至清晚朝光绪二十年(1894)前后, 醴陵土瓷生产达到鼎盛,有瓷厂480余家,龙窑200余座。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而使醴陵响誉世界的釉下五彩瓷便诞生于此时。

1904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理)与曾参与“公车上书”的醴陵举人文俊铎,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赴日本考察。

在日本期间,他们发现日本瓷业技术先进,产品精良。

第二年回国后,熊希龄在文俊铎陪同下,前往醴陵的主要粗瓷产地进行调查,结合醴陵的技术优势与实际情况,找出了醴陵瓷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同时又看到了醴陵进一步发展瓷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消费市场广阔,瓷土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

随即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择地、均利”的主张,并呈书清政府湖广总督端方,获端方大力支持,批准熊希龄呈文,拨库银一万八千两用于发展醴陵瓷业,后又召集商贾,在醴陵创办了湖南瓷业公司和瓷业学堂。

瓷业公司聘请的彩绘艺人中,多为湘地书画名家,加上瓷业学堂速成班毕业的一批学员,还请了景德镇烧瓷艺人和日本瓷匠。

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1908年光绪去世之前,烧制出色彩缤纷、晶莹润泽、清雅明丽的中国
釉下五彩瓷。

清宣统二年,南洋劝业日报曾发表过一篇评论醴陵釉下五彩的文章,其曰:“前年春,偶游湘中,见该省所出釉下花瓷者,不仅青、红两种,且千门万类,各尽其长,不禁惊奇叫绝……其色泽之鲜明、绘画之精致,更较前进步,且多新发明。

紫色、黑色两种及釉下刷花,犹觉枝枝叶叶、秀色可餐,把玩之余,令人不思释手。


1905年,湖南官立瓷业学堂(中国最早的陶瓷学校)在醴陵正式开办,熊希龄亲任校长。

1906年,由官方出面倡办,商民集股投资的湖南瓷业公司在醴陵成立,熊希龄任公司总经理,文俊铎任学堂监督。

公司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引进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

此前,醴陵瓷器用单一的氧化钴(俗称土墨)作彩饰原料,手工描绘粗犷花草图案后,施釉覆盖,烧成釉下青花瓷。

1908年,湖南瓷业公司在日籍技师指导下,聘请国内的绘画技师参加工作,开始试烧釉下五彩瓷器。

参加试验的许多是瓷业学堂毕业生,通过艰苦努力,成功地制造出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五种高温釉下颜料。

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

釉下五彩瓷器瓷质细腻,画工精美,清新雅丽,别具一格,釉层下五彩缤纷,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它的问世,立即得到业内人士和国内外舆论的极大关注和好评。

1909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参加“武汉劝业会”,荣获了第一等金质奖牌;1910年,又参加南京“南洋劝业会”,获得了第一等的“奏奖”,为最高等奖项,“列名在景德镇之上”;1911年,参加意大利为纪念建国五十周年大庆,在都朗举办“万国制造工艺赛会”,获最优奖。

醴陵瓷器开始名扬华夏,走向世界。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就是醴陵瓷在当时赢得的良好评价。

1915年,醴陵瓷器远涉重洋,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
览会”,参展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瓷瓶和贵州茅台酒同获最高荣誉,为中国赢回了两枚金牌奖章。

扁豆双禽瓷瓶是湖南瓷业公司的经典之作。

瓶高46.8厘米,撇口直径20厘米,瓶体洁白如玉,造型宛如凤尾,线条流畅,其釉面晶莹润泽,色彩沉稳典雅,花色构图生动自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被国外舆论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自此,醴陵瓷器风靡于世,各埠商贩来醴贩运者络绎不绝,一批私营细瓷制造公司相继兴建,城北姜湾、中和一带成为细瓷集中产区。

清亡后,军阀混战,1918年,湖南瓷业公司毁于兵火,仅仅出现20年的醴陵釉下彩瓷,自此开始停烧。

1917年,接连两次遭遇水灾,损失巨大,加上“护法战争”开始,湖南成为内战争夺要地,醴陵成为当受损失最严重的地区。

受战乱等各方面因素影响,醴陵瓷业生产开始下滑,百余家瓷厂停产,最早生产釉下五彩瓷的湖南瓷业公司也于1930年(民国十九年)倒闭,釉下五彩瓷生产中断。

1949年,醴陵和平解放,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一系列正确方针和政策的指引下,醴陵瓷业有如枯木逢春一样获得新生。

1953年,林家湖在陶画生产合作社被推选为理事生产主任。

为恢复中断20多年的釉下彩瓷生产,积极寻找老一辈瓷业艺人和深入挖掘传统工艺,从农村请出原湖南瓷业学堂陶画班首届毕业生、釉下彩艺人吴寿祺,传授技艺,培训学徒。

经前辈艺人吴寿祺主持,醴陵釉下彩瓷得以恢复生产。

釉彩品种、绘画工艺题材内容等,均远远超过清末民初水平。

发展成有100多种不同色相的色彩用于釉下装饰。

工艺成熟使醴陵釉下五彩能够表现多种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瓷画,其工艺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均达到一个历史的最高峰。

1955年,醴陵陶瓷研究所成立。

不久,由中央批准,从国家财政拨款800万元,
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能批量生产釉下五彩瓷器的企业“醴陵国营艺术瓷厂”,即后来的群力瓷厂前身,专门生产高档釉下五彩瓷器。

在此期间,醴陵瓷业很快实现了由手工到机械、由柴窑到煤窑的历史性转变,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釉下五彩瓷重放异彩,并于1979年、1985年两次获国家金质奖。

1958年春夏之交,醴陵陶瓷研究所为中央领导同志烧制称为“胜利杯”的带盖茶杯60件;1959年为人民大会堂烧制两批共600套主席台用杯。

醴陵釉下彩瓷,由于其特有的艺术品性,无论是初创时烧制的,还是在现代烧制的精品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特别是光绪、宣统年间烧制的作品,流传至今的不会超过几百件,光绪年间的就更加稀有了。

此后几十年中,醴陵釉下五彩瓷一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生活用瓷,国宴瓷,及赠送外国元首的国宾礼品瓷。

期间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195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为首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和工人体育馆生产专用瓷,即“三馆瓷”;第二次是1964年十五周年国庆大典,为人民大会堂生产国宴用瓷;第三次是1974年为毛泽东主席秘密设计制作专用瓷即“毛瓷”。

从此,醴陵釉下五彩瓷也有了“国瓷”的美誉,被世人誉为"中国现代红色官窑"。

醴陵也由此被称为“瓷城”。

2007年,国家质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141号公号,批准对醴陵瓷器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8年,国务院国发(2008)19号通知,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的技艺公布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醴陵釉下五彩艺术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在各种大型盛会中,醴陵釉下五彩瓷以其精湛的工艺,新颖的造型,细腻的瓷质,绚丽的装饰,吸引着世界人民的目光,也成为了当今世界极具价值的收藏品。

随着现在民营资本的广泛进入,醴陵釉下五彩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历史高峰。

醴陵釉下五彩是对传统釉下彩技术进行了突破性发展,其色泽极为丰富,有红、橙、黄、绿青、蓝、紫和黑、白、茶、灰等各色,且每一种颜色又有不同的品类,而且窑变后所产生的色泽变化更为丰富。

醴陵釉下五彩不但釉色多样,画面色彩具有水份感和静中有动的效果,而且用色大胆泼辣、工艺技法精致巧妙,看得见而摸不着,美中藏秀,光影闪动,给人一种尘嚣涤尽、心旷神怡之感。

这些特色加上釉下彩所固有的胎质瓷化强度高,釉面玻璃化程度强,无铅镉之毒,耐酸碱,耐磨损,花面永不褪色,经久耐用等特点,能同时满足人们对于审美和环保健康的双重要求,收藏和使用价值更高,用四句话可以生动的描述醴瓷的独特工艺,那就是:"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收藏角度来说,由于釉下五彩瓷是直接在毛坯上作画,对画师技艺要求就非常高,由于是在高温下一次烧成,技术上很难把握,目前还只有个别瓷场能够烧制。

正是这种稀有性和难以仿冒的特点,即使是新作的釉下五彩精品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华国际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等单位组织的"97香港回归中国十大名窑(汝窑、钧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宜兴窑、耀州窑、石湾窑、定窑、磁洲窑、醴陵窑)精品"征集活动中。

醴陵窑釉下五彩陶瓷精品入选了十多件,在十大名窑中,醴陵窑的入选数量是最多的。

虽然醴陵窑制瓷史不长,但所生产出来的釉下五彩瓷器已是世界闻名,因为醴陵窑发明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釉下五彩陶瓷,为世界的陶瓷发展又开辟了一个新的起点。

甚至,一些国内陶瓷鉴赏专家、收藏家断言说:"宋代看五大名窑、明清看景德镇官窑、近现代看醴陵窑"。

Gao jinya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