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


磷脂的结构和相变温度
磷脂 二月桂酰磷脂酰胆碱 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 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 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 相变温度(℃) -1.1 23.5 41.4 55.1
② 电性:脂质体表面电性与其包封率、稳定
性、靶器官分布及对靶细胞作用有关。
酸性脂质,荷负电,如:磷脂酸、磷脂酰丝氨酸等
含碱基(胺基)脂质体,荷正电,如十八胺的脂质体
模拟膜的研究
制剂的可控释放Biblioteka 体内的靶向给药 基因的载体,提高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和有 效性
脂质体的组成与结构
组成:磷脂+添加剂
⑴磷脂
结构:
亲水基团:一个磷酸基和一个季铵盐基
疏水基团:两条较长的烃基疏水链
磷脂
Polar Head Groups
Three carbon glycero
⑵添加剂:胆固醇 结构:a.两亲物质 b.具有亲水和亲油基团,亲油性较亲水性强
4. 保护药物提高稳定性: 脂质体可提高药物体内、外的稳定性
三、脂质体的制备
1、薄膜分散法(film dispersion method)
磷脂、胆固醇、脂溶性药物+氯仿→溶解→ 旋转蒸发成薄膜→加入磷酸盐缓冲液(水溶性药物)→ 搅拌→成品
例: 放线菌素D 脂质体 取卵磷脂:磷脂酰丝氨酸:胆固醇(9:1:10)溶于氯仿,减
不含离子的脂质体,电中性。
二、制备脂质体的材料
磷脂和胆固醇形成的“人工生物膜”易被机体消化分解
1.磷脂类
a.天然磷脂:卵磷脂、豆磷脂、脑磷脂 b.合成磷脂: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 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等 2. 胆固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成为“流动性 缓冲剂” a.低于相变温度时,可使膜减少有序排列,增加流动性 b.高于相变温度时,可增加膜有序排列,减少流动性
特点:a.可包裹较大的水容积,大于超声法的30倍 b.适合于包裹水溶性药物、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 c.一般有机相与水相之比为2:1或4:1为宜,二者混合进行乳 化,然后减压除去有机溶剂即可形成2~4μm的脂质体
去有机溶剂达到胶态→滴加缓冲液→减压继续蒸发→水性
3. 冷冻干燥法
类脂质经超声处理高度分散于水溶液中+冻结保护剂

抗寄生虫病药物的载体: 脂质体可迅速被网状内皮系统所摄取,治疗利 什曼病和疟疾,如含锑和砷的药物、伯氨喹

抗菌药物载体: 庆大霉素脂质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 激素类药物载体:


脂质体在遗传工程上的应用
给药途径
⑴静脉注射:脂质体常见的给药途径 ⑵肌内和皮下注射: 缓慢从注射部位消除→吸收进入淋巴管→进入 血液循环 → 广泛分布于肝、脾中 ⑶口服给药:延长水溶性药物的作用;包封胃肠 道不吸收或不 稳定的药物
靶向制剂优点
药物制剂的给药途径与方法对药物作用至关
重要,靶向给药具有优越性
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提高患者顺应性 也适合具药动学和生物药剂学缺陷的药物
成功的靶向制剂:定位浓集、控制释药以及无 毒可生物降解。
一、靶向制剂的分类
1. 2. 3.
按靶向的目标 靶向至器官、组织 特定的细胞 细胞内组织 靶向的原理 被动靶向 主动靶向 物理化学靶向

体内分布取决于:微粒的粒径和表面特性 ① 微粒的粒径: ·>7μm,肺组织或肺细胞 ·2.5-10μm,大部分积聚于巨噬系统 ·<7μm,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 ·200-400nm,纳米囊和纳米球集中于肝后迅速被清除 ·<100nm,缓慢积聚于骨髓
② 微粒的表面特性 ·带负电荷的微粒ζ电势愈大,愈易被肝的网状内皮 系统截留,而靶向于肝 ·正电荷的微粒易被肺的毛细血管截留,而靶向于肺 ·表面疏水微粒易吸附调理素,黏附在巨噬细胞表面 易浓集于肝 ·表面亲水微粒不易受调理,而靶向于肺
脂质体的特点
1. 靶向性 静脉给药后,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 噬,治疗肿瘤和防止肿瘤扩散转移,以及肝 和脾中的单核-巨噬系统疾病;
2. 缓释性: 脂质体减少被包封药物的肾排泄和代谢而 延长药物在血液中的滞留时间,使药物缓慢 释放及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释放速率与脂 质体的组分和类型直接相关。
3. 降低药物毒性: 富集于肝、脾和骨髓的网状内皮细胞 降低对心、肾的毒性
压蒸去氯仿使在器壁上形成膜,将含有放线菌素D的磷酸盐
缓冲液加入上述容器内,在振荡器上混合均匀,超声处理1h 形成0.3-1um的单室脂质体,放置30min后,将此混悬液通过 Sephadex G-50层析柱,收集脂质体,除去未包入脂质体内的 放线菌素D,即得含放线菌素D脂质体
2、逆向蒸发法
磷脂、胆固醇+有机溶剂→溶解→加入药物水溶液于 有机相中→短时超声→形成稳定W/O型乳剂→减压蒸发除 混悬液→分离出脂质体
例:环孢菌素A制成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纳米 囊, 由于其淋巴定向性,较普通制剂明显降低肾毒 性。
主动靶向制剂
修饰药物载体

修饰脂质体 修饰纳米乳 修饰微球 修饰纳米球 抗癌前体药物 脑部靶向前体药物 结肠靶向前体药物
主动靶向制剂 (act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

定义:是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 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包括:
⑴载药微粒表面修饰成亲水表面,不被巨噬细胞识别 。如:长循环脂质体、糖基修饰的脂质体、修饰的 微乳,聚乙二醇修饰的纳米球等 ⑵连接有特定的配体可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或连接 单克隆抗体,如:免疫脂质体、免疫纳米球等 ⑶将药物修饰成前体药物
药微粒制剂
乳剂




O/W型乳剂:适合亲脂性药物,靶部位:肝、 脾、肾 W/O或W/O/W:适合水溶性药物。靶部位:淋巴 系统。 W/O型是目前抗癌药淋巴靶向最有效的剂型。 靶向性与粒径有关:0.1~0.5µ m 肝、脾;2~ 12µ m毛细血管;7~12µ m肺
第一节 脂质体(liposomes)
(Single unilamellar vesicles, SUVs )
(2) 大单室脂质体:100-1000nm
(Large unilamellar vesicles , LUVs)
(3) 多室脂质体:1-5μm
(multilamellar vesicles, MLVs)
目前脂质体研究方向


概 述
1906年提出靶向制剂的概念
70-80年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 飞速进步,推动了靶向制剂开始进行比较全面研究
靶 向 制 剂 ( 靶 向 给 药 系 统 , targeting drug system,TDS ) : 借助载体、配体或者抗体将药 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 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 靶细胞或细胞内结 构的给药系统。
影响脂质体包封率的因素
1. 类脂膜的组成,胆固醇含量增加,包封率增加
2. 脂质体电荷的影响
3. 粒径大小的影响 4. 药物的溶解性

极性药物—溶解度愈大,包封率越高。 非极性药物—脂溶性越大,药物包封率越高。
5. 制备容器的影响
四、脂质体的修饰
普通脂质体缺点: 靶向至网状内皮系统的组织与器
官(肝、脾),不能导向其他部位 解决办法: 脂质体表面修饰
1. 2. 3.
被动靶向
(pass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自然靶向制剂)
定义:是根据机体内不同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对 不同大小的微粒具有不同的滞留性,将药物包 裹或嵌入各种类型的微粒中,从而被不同的组 织、器官或细胞阻留或摄取的胶体或混悬的微 粒制剂。

载药微粒被单核-巨噬系统巨噬细胞(尤其 Kupffer细胞)摄取,因此是通过正常的生理过 程运送到肝、脾等器官,若要求达到其它靶部 位就有困难。
→冷冻干燥→干燥物分散到含药的水性介质中→脂质体
特点:适合包封对热敏感的药物 4. 注入法(乙醚注入法和乙醇注入法,常用乙醚)
磷 脂、胆 固 醇、脂 溶 性 药 物 + 乙 醚→溶 解→注 入磷酸盐缓冲液(50℃-60℃)→ 搅拌 → 除去乙醚→大多室 脂质体→高压乳匀机→单室和多室脂质体(粒径大多数≤2μm)
物理化学靶向
(physical and chemical targeting preparation):
定义:应用某些物理化学方法可使靶向制剂在特 定部位发挥药效。包括: ⑴应用磁性材料与药物制成磁导向制剂,采用体外 磁响应导向至靶部位。 如:磁性微球、磁性纳米囊等 ⑵使用对温度敏感的载体制成热敏感制剂, 如:热敏脂质体 ⑶利用对pH敏感的载体制成pH敏感制剂, 如:pH敏感脂质体 ⑷动脉栓塞靶向制剂, 如:栓塞微球、栓塞复乳等。
⑶磷脂与胆固醇形成类脂双分子层, 包封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
Cell Membrane
脂质体的理化性质 ①相变温度(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从胶晶变为液晶的温度 若Tc太高,膜流动性小,稳定性好,但不易被机 体细胞所摄取。 但Tc太低,膜流动性增加,但稳定性降低。 选用多种Tc不同的磷脂构成脂质体,可使相变温 度适中,可增加稳定性,提高包封率。
一、概 述
定义: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 薄膜中间所得的超微型球状载体。 发展历史:
• 最早是指天然脂类化合物悬浮再水中形成的具有 双层封闭结构的泡囊 • 70年代末首先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应用
• 近年来进展迅速
外形有球形、椭圆形等,直径从几十纳米到几微米
结构分类: (1) 小单室脂质体: 20-80nm
五、脂质体的质量评价
1、形态、粒径及其分布
2、包封率
= 药物总量-介质中未包入的药量
药物总量 3、渗漏率
×100%
贮存后渗漏到介质中的药量 = ×100% 贮存前包封的药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