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种植技术要点 一、国内外紫花苜蓿生产利用现状 紫花苜蓿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广、商品率最高的优质牧草,有“牧草之王”之美誉。同时,紫花苜蓿适应性强,对土壤条件要求较低,而且本身能够进行生物固氮,在草粮轮作、改良盐碱地和中低产田、保持水土中被广泛应用。全世界种植面积大约5亿亩,主要分布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美国是世界上苜蓿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约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33%。我国是世界上第五大苜蓿种植国家,截止2012年底,我国苜蓿种植面积约5400万亩,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等主产区。 随着奶业等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苜蓿草需求旺盛,2008年以来,苜蓿干草的进口量连年增长(表1),美国是我国的苜蓿进口大国。据有关资料介绍,2015年我国苜蓿干草进口量达到120万吨,国产商品苜蓿干草约80万吨。我国奶牛存量1400万头,泌乳牛在800万头左右,按每头泌乳牛每天1公斤苜蓿干草计算,仅奶业1项每年就需要800万吨苜蓿干草,肉牛和肉羊目前还消费不起苜蓿干草,由此可见苜蓿干草市场缺口距大。 为促进国内奶业健康快速发展,2012年我国启动了“振兴奶业苜蓿示范行动项目”,每年连片种植苜蓿50万亩,每亩补贴600元。2015年1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2016年1号文件提出“扩大粮改饲试点,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给牧草产业带来新机遇。 表1 2008年-2015年我国干草进口量 单位:万吨、万美元 、美元/吨 年份 苜蓿进口量 进口额 苜蓿平均到岸价
2015 121.34 46875.13 386.32 2014 88.40 34232.07 387.24 2013 75.56 28059.96 371.36 2012 44.22 17394.27 385.33 2011 27.56 10361.25 332.67 2010 22.72 6147.68 270.61 2009 7.66 2043.41 266.71 2008 1.96 308.16 280.08
二、适宜山西省中部平川区推广的苜蓿品种 选择抗旱、耐寒、高产品种。据我们多年的试验研究和实践,适宜当地推广种植的苜蓿品种有:三得利、阿尔冈金、金皇后、陇东苜蓿、甘农系列苜蓿、公农系列苜蓿。 三、苜蓿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1.选地整地 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坦、灌溉及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地块。苜蓿种子小,对整地要求比较严格,宜深耕、细耙、耱平、压实。结合整地施足底肥,底肥应以磷肥为主,应多施有机肥(牛、羊粪等)。 2.播种 播种时间:春播或秋播。春播4月中旬至4月下旬,秋播8月下旬至9月中旬。 播种量:1-1.5公斤/亩。 播种方法:条播、撒播。条播行距一般在20-30cm。 播种深度:一般情况下条播深度为2cm 左右。沙土不超过3cm,黏土不超过2cm 播种后适时镇压保墒 3.田间管理 苗前及苗期管理:播种后出苗前如遇大雨造成土壤板结,应及时破除板结。苗期注意及时人工除草。 施肥:苜蓿幼苗期固氮能力还未形成,仍需施一定量的氮肥。苜蓿生长过程中对磷肥和钾肥需求较多,应注意追施磷肥和钾肥。 灌溉:苜蓿耗水量较大,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应进行灌溉,越冬水和返青水至关重要。 病虫害防治:常见的虫害有蚜虫、盲椿象、潜叶蝇、蓟马。常见的病害有霜霉病、锈病、褐斑病、白粉病。病虫害防治时应向植保技术人员咨询,选用高效低毒农药。 病虫害严重发生后可采取提前收割,减少牧草损失 四、收割及其草产品加工贮藏技术 1.收割 收割时间:苜蓿最佳收割时期一般在现蕾期至初花期,此时养分含量和产草量较高,单位面积收获到的可消化营养物质产量最高。越冬前最后一次收割时间应控制在苜蓿停止生长或霜冻来临前的30 - 40天,有利于越冬和第二年高产。 收割方法:大面积种植宜采用小型或大型压扁收割机收割,小面积种植宜采用人工收割。 收割次数:春播当年可收割1-2次。从第二年开始每年可收割3-4次。留茬高度:刈割留茬4㎝~5㎝。越冬前最后一次刈割留茬7㎝~8㎝。 2.干燥打捆贮藏 晾晒干燥:应选晴好天气收割,收割后就地晾晒,每24小时翻动一次,待水分减至50%左右时集成小堆,晾晒2-3天后,苜蓿含水量在18%-20%时,可在晚间或早晨进行打捆。 贮藏:苜蓿干草捆应及时运回草库,集中堆垛。贮藏分露天贮存、仓库贮存和简易草棚贮存。草捆堆垛时草垛中间要留有过道,利于通风。露天堆放时,应用塑料布或防雨布遮盖,防雨淋。同时应注意防火、防鼠害。 五、苜蓿饲喂利用技术
苜蓿草可以作为青饲料直接饲喂牛、羊、马、驴、兔、猪、鸡、鸭、鹅等畜禽。最主要的是加工成干草、草粉、草颗粒和青贮饲料,目前最常见的有干草捆、包裹青贮。青饲是苜蓿刈割后即运回、切碎、舍饲。青饲应随割随用,防止发霉腐烂。干草饲喂之前应进行切短、揉碎、软化处理。饲喂前最好与青贮饲料、多汁饲料、精饲料搭配制作成全混合日粮(TMR)。 青贮玉米种植技术要点 一、国内外青贮玉米生产利用现状 玉米是饲料之王,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饲料来源。青贮玉米与普通籽实玉米的主要区别:收获目的不同:青贮玉米以生产青绿饲料目的,而籽实玉米则以产籽实为的。植株高大,产量高:青贮玉米品种植株高达2.5~3.5m,最高可达4m,亩产青饲料4.5~6.3吨。收获期不同:青贮玉米的最佳收获期为乳熟末期至蜡熟期,籽实玉米的收获期完熟期以后。 全株青贮玉米是世界上公认的优质饲草,属于青粗饲料之首,现已成为反刍家畜的主要日粮,是奶牛、肉牛和肉羊生产不可缺少的优质青粗饲料。美国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5325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12%,法国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2160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80.5%。国外玉米主产区都是畜牧业发达地区,专用青贮玉米育种、生产技术、青贮调制、质量指标等非常成熟,专业化生产程度很高。截止2013年,我国青贮玉米种植面积为1035万亩,产量约3504万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青贮玉米产业才刚刚起步,在专用青贮玉米品种选育、种植面积、产量和质量方面换比较落后。 二、我国青贮玉米发展的机遇
201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
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农业部发布了《关于“镰刀湾”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比目前减少5000万亩。重点发展青贮玉米、饲草、杂粮杂豆、经济林果和生态功能植物。2016年1号文件提出:“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明确提出进一步扩大粮改饲试点,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 山西省地处华北农牧交错带边缘,处于“镰刀湾”范围,2015年国家把山西省(朔州市)列入粮改饲和草牧业试点省(区)。 三、适宜山西省中部平川区推广的青贮玉米品种 选择耐旱、抗倒伏、高产品种。适宜当地推广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有:雅玉8号、豫青23号、晋单42号、屯玉50、中北410、奥玉5102、强盛30、新青1号等。 四、青贮玉米质量标准 美国全株玉米青贮干物质、粗蛋白、NDF、ADF、淀粉含量分别为30%-38%、7.0%-8.5%、40%-45%、25%-30%、28%-35%,产奶净能1.45-1.6Mcal/㎏。我国全株玉米青贮干物质、粗蛋白、NDF、ADF、淀粉含量分别为24%-30%、8.0%-9.5%、40%-60%、38%-40%、10%-28%,产奶净能1.1-1.4Mcal/㎏。我国青贮玉米的营养品质还有待提高。 五、青贮玉米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1.选地与整地 与普通籽实用玉米相同,选择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播前耕翻、耙地,施足底肥肥。 2.播种 播种期:与大田作物播种期相同,气温稳定在7-8℃时播种。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种。 播种量:合理密植有利于高产,若采用精量点播机播种,播种量为2~2.5kg/亩。 播种方法:宽行条播,行距60cm,株距15~20cm。一般亩留苗数为5000~6000株。 3.田间管理 与大田作物管理方法相同,需要进行除草、间苗、施肥及中耕等。大喇叭口期应追施氮肥20~25kg/亩(尿素)。 六、收割及青贮技术 1.收割 收割时期:青贮玉米的最适收割期为玉米籽实的乳熟末期至腊熟前期,此时收获可获得产量和营养价值的最佳值,最迟应在早霜来临之前收割。 收获方法:大面积种植时采取机械收获(收割切短装窖一条龙生产,最好用带有籽粒破碎装置的收割机收割。小面积种植可用人工收割,收割后运回青贮窖附近后,切短装窖。切碎长度1-2㎝。 2.装窖青贮 青贮时含水量掌握在65%左右。装窖前对青贮窖进行清扫,并用 50%的石灰水消毒。一边切草一边裝窖,每装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