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为word格式
肝血管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整理为word格式
肝血管瘤的 CT 诊断和鉴别诊断 【摘 要】 目的:
分析肝血管瘤的 CT 表现, 总结其具有诊断意义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
对 83 例肝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 CT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83 例血管瘤中, 72 例为单发, 其中右叶 52 例, 左叶 20 例;
多发 11 例, 其中 4 例均位于右肝。
83 例共发现病灶 116 个, 其中直径大于 5CM 者 12 例。
结论:
对于有典型的 CT 增强表现的肝血管瘤患者, CT 可做出明确诊
断。
【关键词】 肝血管瘤; CT 表现; 鉴别诊断 【中图
分类号】 R7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484(2019)
11-0788-01 肝血管瘤十分常见, 尸体解剖时发现率达 4%~7%。
50%~70%的肝血管瘤无临床症状, 仅在查体或其它原因行 B 超
或 CT 时发现, 无症状的肝血管瘤临床上不需要进行治疗, 因此与
肝脏其它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是十分有意义的[1]。
本文对 83 例肝血管瘤的 CT 表现进行分析、 归纳。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肝血管瘤患
者 83 例, 其中女 39 例, 男 44 例; 年龄 21~85岁, 平均 52.
3 岁。
其中, 因右上腹部不适、 隐痛就诊发现 15 例, 住院期间发
整理为word格式
现 23 例, 余者为体检发现。
检查前 30 分钟患者空腹口服水 1000ml,扫描前 10 分钟再次
口服水 300ml, 以充盈胃肠道。
使用西门子 64 排螺旋 CT 扫描机, 先扫描定位相, 在定
扫描范围, 采用容积扫描, 先平扫, 设靶血管, 进行动脉期/、 门
静脉区和平衡期扫描, 部分病例增加延迟扫描。
造影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 注射速度为 4. 0~5. 0ml/s. 图像
重建轴位均为7mm 和 1mm。
2 结 果 2. 1 大小和部位:
83 例血管瘤中, 72 例为单发, 其中右叶 52 例,左叶 20 例;
多发 11 例, 其中 4 例均位于右肝。
83 例共发现病灶 116 个,其中直径大于 5CM 者 12 例。
2. 2 CT 平扫:
在 116 病灶中, 呈等密度者 15 个, 呈高密度 1 例为脂肪肝,
密度不均 15 个, 余者均呈低密度。
2. 2 CT 增强:
17 个病灶为动脉期均匀强化、 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等密度; 3
个病灶动脉期无强化, 门脉期及延迟期可见边缘点状强化并逐渐向
中心填充; 86 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强化, 呈结节状、 片状或
环状,强化程度与腹主动脉相仿, 门脉期强化向病灶中心扩展, 延
迟期后呈等或略高密度; 19 个病灶延迟中央见低密度区, 呈不规
则、 裂隙状或星形。
整理为word格式
5例病灶动脉期可见肝实质一过性强化, 2 例病灶动脉期可见
门静脉早显。
3 讨论 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一般无任何
临床症状, 为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
少数大的血管瘤因压迫肝组织或临近脏器产生腹部不适、腹痛或
可触及包块。
本组 83 均符合上述表现。
文献报道本病以成年女性多见, 但本组病例男女比例相当, 发
病年龄女性最早 21 岁, 男性 35 岁,以 40~60 岁年龄组多见, 与
文献不一致, 有待进一步发现。
本组 83 例血管瘤患者, 平扫多为低密度、 边界清楚;
少数因脂肪肝呈高密度; 15 个病灶呈等密度, 多为小病灶和脂肪
肝所致, 为 CT 增强扫描发现。
CT 增强典型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强化, 多表现为结节状、 片状
或环状, 其强化程度极高, 接近腹主动脉的密度, 门静脉期强化
区逐渐由病灶中央扩展, 延迟后病灶呈等或略高密度[2]。
19 个病灶内低密度区未强化,呈不规则、 裂隙状或星形, 其
原因可能为瘢痕或出血和血栓形成。
3 个病灶血管瘤动脉期无强化, 随时间推移, 出现点状强化,
有学者认为, 此 ct征象为血管瘤的典型表现, 可明确血管瘤的诊
断, 不必进一步检查。
5 例瘤周动脉期一过性强化和 2 例门静脉早显, 为动静脉瘘所
整理为word格式
致, 此种征象少见。
我们发现病灶的密度和填充速度和病灶大小有关, 病灶越小,
密度越均匀, 充填速度越快, 而病灶越大, 密度越不均, 充填速
度越慢。
对于 CT 表现不典型的血管瘤, 常需与肝内其它病变鉴别。
本组 83 例116 个病灶中, 动脉期均匀强化 17 个, 需和肝
癌、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腺瘤等鉴别。
原发性肝癌:
多有肝炎、 肝硬化史, 增强典型表现为快进快出, 当发现有
包膜、 AFP 阳性、 门脉癌栓和肝门淋巴结转移有助于肝癌的诊断。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可有中心瘢痕延迟强化。
肝腺瘤:
多见于育龄期女性, 与口服避孕药有关, 有包膜、 血供丰富、
易出血且脂肪含量高,CT 增强动脉期强化程度低, 可见包膜延迟
强. , MR 有助于进一步定性诊断。
3 个病灶动脉期无强化, 门脉期及延迟期可见边缘点状强化, 需
与少血供病变鉴别, 当强化程度和血管接近时, 有利于肝血管瘤的
诊断。
总之, 尽管肝血管瘤的 CT 表现多种多样, 对于大部分病
灶, 依据其典型的 CT 增强表现, 可做出肝血管瘤的定性诊断; 对
于少数不典型的病 例, 需结合 MR 检查, 才能做出进一步诊断。
整理为word格式
参考文献:
[1] 曹丹庆, 蔡祖龙. 全身 CT 诊断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
444. [2] 周康荣, 严福华, 曾蒙苏等. 腹部 CT 诊断学.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