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身热无汗。
53
54
(十四)三关 定位: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操作:推三关,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 指指腹从腕部推向肘;大推三关,令患儿屈拇 指医者自拇指桡侧面从患儿拇指外侧端推向肘。 推100—300次 主治:可治疗一切虚寒病证,主治体弱多 病、气血虚弱、阳虚肢冷、腹痛腹泻、疹出不 透、外感风寒等。
纹面揉。掐5次,揉50次。
主治:掐端正主治惊风。揉右端正可降逆止 呕,主治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揉左端正有升提之 功,主治水泻、痢疾等。
52
(十三)二扇门
定位: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处。
操作:掐二扇门,用拇指甲掐;揉二
扇门,用拇指偏峰按揉。掐5次,揉100—
500次。
主治:此为发汗要穴,主治惊风抽搐、
(七)解溪 定位:踝关节前横纹中,两筋间凹陷中。 操作:揉解溪,用拇指端揉,揉50—100 次;掐解溪,用拇指甲掐,掐3—5次。 主治:踝关节屈伸不利、惊风、吐泻不止。 (八)大敦 定位:足大趾外侧爪甲与趾关节之间。 操作:掐大敦。掐5次。 主治:惊风。
64
(九)丰隆 定位:外踝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寸半, 胫腓骨之间。 操作:揉丰隆,用拇指或中指端揉。揉 50—100次。 主治:痰鸣咳嗽。 (十)委中 定位:膝盖后侧中央,两大筋之间。 操作:拿委中,用拇、食指端提拿。拿5次。 主治:惊风抽搐、下肢痿软。
9
常用穴位
一.头面部穴位
Point on the Head and Face
10
(一)攒竹(天门)
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线状) 。
操作:推攒竹,两拇指自下向上交
替 直推,推30—50次。
主治:发热、头痛、感冒、精神不
振、
11
天 门
12
(二)坎宫 定位: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线状) 操作:推坎宫,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 作
3
小儿推拿
均匀——手法动作要有节律性,用力轻重 得当,速度均匀。 柔和——手法用力要灵活,缓和、中病即 止。 平稳——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4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时要配合适当介质,以适应 小儿肌肤柔弱。 滑石粉、麻油、冬青油——四时皆可取用
5
小儿推拿操作的一般顺序:
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
36
胃 经
37
(三)大肠 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 一直线。 操作:补大肠,从食指尖直推至虎口; 清大肠,从虎口直推至食指尖。补清均为 100—300次。 主治:补大肠主治腹泻、脱肛;清大肠 主治便秘、食积、身热下痢。
38
大 肠
39
(四)小肠 定位: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补小肠,自指尖直推向指根;清小肠,自 指根直推向指尖。补清均为100—300次。 主治:本穴多用清法,主治小便赤涩、水泻、遗 尿、尿闭。 (五)肾顶 定位:小指顶端。 操作:揉肾顶,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揉100— 500次。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脑积水)。
(三)膝眼 定位: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操作:按膝眼,用拇指按,按5次。 主治:下肢痿软、惊风抽搐。 (四)足三里 定位: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操作:按揉足三里,用拇指端按揉,按揉 50—100次。 主治:功能健脾和胃、行气导滞,主治腹 胀腹痛、呕吐泄泻、下肢痿软等。
62
(五)前承山 定位:前腿胫骨旁,与后承山相对处。 操作:掐揉前承山,用拇指掐或揉,掐5次,揉 30次。 主治:下肢抽搐、惊风。 (六)三阴交 定位:内踝上3寸。 操作:按揉三阴交,用拇指或食指端按揉,按揉 100—200次。 主治:功能通血脉经络、利下焦湿热、健脾胃、 助运化,主治泌尿系统疾病,如遗尿、癃闭、 小便频数、小便涩痛不利,及消化不良、下肢63 痹痛等。
55
三 关
56
(十五)天河水 定位: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 成一直线。 操作:清(推)天河水,用食、中二 指从腕部推向肘。清100—300次。 主治:一切热症、痰喘、惊风、弄舌、 重舌
57
天 河 水
58
(十八)六腑
定位: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操作:退(推)六腑,用食、中二指或
拇指指面自肘部推向腕,退100—300次。
丹 田
肚 角
25
常用穴位
二.腰背部穴位
26
(一)脊柱: 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推脊,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 推,推100—300次;捏脊,用三指捏或二 指捏,自下而上,捏3—10遍。
主治:感冒、腹痛、腹泻、便秘、发
热、呕吐、疳积、厌食等
27
脊 柱
28
(二)七节骨 定位: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
风热:清肺经、清天河水、推天柱骨
咳嗽:推揉膻中、揉肺俞
每日1次,重者每日2次。3日为1疗程。
68
小儿腹泻
基本处方 推脾经、推大肠、运内八卦、摩腹、推上七节骨、 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寒湿泻:补脾经、补大肠、摩腹(补)、加推三 关、揉外劳宫。 湿热泻:清脾经、清大肠、摩腹(泻),加清小 肠、清天河水。 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摩腹(平)、加揉板 门、分推腹阴阳。 虚泻:补脾经、大肠、摩腹、肾经,揉肾俞、捏脊
22
脐
23
(三)丹田:(面状) 定位:小腹部(脐下2寸与3寸之间)。 操作:用全掌或四指摩或揉,揉50—100次, 摩5分钟。 主治:腹泻、腹痛、遗尿、脱肛、疝气、尿 潴留。 (四)肚角 定位:脐下2寸旁开2寸大筋。 操作:拿肚角,用拇、食、中三指拿之;按 肚角,用指端按。 主治:腹痛、腹泻。
24
分推,推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13
坎 宫
14
(三)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揉耳后高骨,用两拇指或中指端揉。 揉30—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四)风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风府 穴。 操作:拿风池,用拇、食指拿。拿5—10次。 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颈项强痛
小儿推拿
常用手法及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
经验穴、阿是穴等,还有其特有的特定穴。 特定穴的形状有呈点、面和线状分布, 是一般针灸书籍中未载入的。特定穴大多分布
小儿推拿的穴位不仅有经穴、经外奇穴、
双肘以下,其次为头面、胸腹背,下肢较少。
2
小儿推拿手法
手法基本要求是均匀、柔和、平 稳,从而达到深透。
—— 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
最后是下肢。 当然,依患儿病情的不同,可灵活掌 握。
6
常用手法
(一)推法 以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在穴 位上作直线推动。分直推、旋推、分推。 (二)揉法 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大鱼际, 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 方向旋转揉动。分鱼际揉、掌根揉、指揉。
7
(三)按法
以拇指或掌根在一定的部位或穴
31
龟 尾
32
常用穴位
二.上肢部穴位
33
(一)五经
定位:手指末节罗纹面,从大拇指至
小指分别为脾、肝、心、肺、肾经。
操作:补法,旋推为补,其中肾经的 补 法为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泻(清)
法,用拇指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泻。
补或泻100—500次。
主治:主治本脏所主疾病。
34
五
经
35
(二)胃经 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 操作:补胃经,旋推为补;清(泻) 胃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补、清均 为100—500次。 主治:食欲不振、呕恶、嗳气、烦渴 善饥、吐血衄血。
15
风 池
16
(五)天柱骨(线状) 定位: 项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 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 称为“推天柱骨”。或用汤匙边蘸水自上而 下 刮。推100~500次,或刮至皮下轻度瘀血为 止。 主治: 呕吐,恶心,项强,发热,咽痛,惊风。
17
天 柱 骨
18
常用穴位
二.胸腹部穴位
40
小 肠
பைடு நூலகம்
41
(六)四横纹
定位: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
关节横纹处。
操作:推四横纹,患儿四指并拢,医者用
拇指从患儿食指推向小指横纹处;掐四横纹,
用拇指甲掐。推100—300次,掐5次
主治:推之主治疳积、腹胀、气血不和、 消化不良等症;掐之能退热除烦、散瘀结,主 治惊风等。
42
四横纹
43
(七)板门: 定位: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揉板门(运板门),用拇指端 揉之,揉100—300次;板门推向横纹,用 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反方向为横纹推 向板门 主治:腹胀、食积、呕吐、腹泻、嗳 气、 疳积等。板门推向横纹可止泻,横纹推向 板门可止呕吐。 44
19
(一)腹:
定位:腹部。(面状)
操作:摩腹,用全掌或四指轻摩之;
分推腹阴阳,用两拇指沿肋弓边缘或自中
脘至脐部向两旁分推。摩5分钟,分推
100—200次。
主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呕
吐。
20
腹
21
(二)脐 定位:肚脐。 操作:揉脐,用中指端或掌根揉;摩 脐,用四指或全掌轻揉100—300次,摩5 分钟。 主治:腹胀、腹痛、食积、便秘、呕 吐、腹泻
运水入土
运土入水
49
(十)总筋 定位:掌后腕横纹中点。 操作:揉总筋,用拇指或中指按揉; 掐总筋,用拇指甲掐。揉100—300次,掐 3—5次。 主治:揉总筋主治口舌生疮、潮热、 夜啼、牙痛等,揉之可通调周身气机;掐 总筋主治惊风抽搐。
50
总筋
51
(十一)老龙(略)
定位:中指甲后一分处。 操作:掐老龙,掐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急惊风。 (十二)端正(略) 定位: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际处。 操作:掐端正,用指甲掐;揉端正,用拇指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