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展望与思考 对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展望与思考以史为鉴知得失 刮骨疗伤快转型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煤监局党组书记、局长卜昌森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炭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煤炭产业的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回顾本世纪以来全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可以说经历了稀缺与过剩、巅峰与低谷、辉煌与悲催的两极翻转。先是“黄金十年”,整个行业近似疯狂急速发展;之后煤价持续下跌,整个行业进入漫漫“四年寒冬”,全行业生存发展举步维艰。但自去年4月以来,随着去产能、煤炭减量化生产等政策措施的实施,煤炭价格止跌回升,一路上涨,诸多煤炭人又开始精神亢奋。对此,笔者曾在数月前撰文疾呼:一定要冷眼看煤市,煤炭行业根本性好转的基础仍未具备,煤炭人当戒浮戒躁,沉稳应对,抓住机遇,转型发展。 当前,煤炭产业的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转折点上,这也是整个行业面临的一次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笔者认为,既要补好历史旧课,又要上好转型新课。最重要的是,煤炭人要不忘“黄金十年”的痛,疗好“寒冬四年”的伤,走好今后十年的路。 不忘“黄金十年”的痛 2002年至2011年的“黄金十年”,是煤炭人的一场盛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热”,突出表现在煤炭市场热、投资热、一些煤炭企业负责人头脑热。 在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环境下,煤炭需求大幅增长,带来产量、价格、利润的飞速增长。 产量大增。煤炭产量从2002年的13.8亿吨增加到2011年的35.2亿吨,十年增加了21.4亿吨,年均增长2亿多吨。 价格大涨。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从2002年的275元/吨增长到2011年的853元/吨,增长了578元/吨。 利润大增。全行业的利润从2002年的2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3246亿元。 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大量社会资金投向煤炭,许多煤矿无序投资、“跑马圈地”、盲目扩张。固定资产投资从2002年的11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700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国煤炭固定资产投资1.25万亿元,比前十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还高出1倍多。同时,“黄金十年”的大发展掩盖了煤炭行业的许多矛盾,企业管理滑坡,丢弃了许多在“九五”“十五”时期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艰苦创业精神大大减弱。 十年的狂欢,其实是泡沫加速膨胀的过程,给煤炭人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和伤痛,主要表现在: 一是安全之痛。中国煤炭产业效益最好的“黄金十年”,反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工业安全生产状况差、重特大事故发生率高的十年。这期间,全国发生30人以上煤矿事故60起、死亡3550人,年均发生事故6起、死亡355人。其中,仅2005年就发生百人以上事故4起、死亡614人。 二是发展之痛。“黄金十年”给煤炭人留下的最大痛点、让人最为痛惜的是丧失了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最好机遇,并且为煤炭产业今后的生存发展埋下了祸根。这一时期,最深刻的教训是行业发展失控,企业家头脑发热,失去理性,发生了行业性、系统性、战略性失误,尤其是指导思想有误区、发展思路有问题、发展路径有偏差,忽视了整个行业的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很多煤炭企业发展战略雷同、产业雷同、产品雷同,“一煤独大”,没有形成煤炭产业有效的替代产业,丧失了依托煤炭产业成功转型发展的大好机遇。 三是民生之痛。“黄金十年”,企业在大幅举债、盲目扩张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职工的收入水平。伴随着企业发展的不理性,助长或诱导了职工生活消费的不理性,导致煤炭企业出现了大量的“房奴”、“车奴”和“月光族”。其结果是随着煤炭行业步入“寒冬期”,职工工资被长期拖欠,大量职工群众的生活陷入困境,生活无着,房贷、车贷断供,进而造成大量的家庭纷争和社会问题,也成为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一大隐忧。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黄金十年”的教训昭告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规律。“黄金十年”无视行业发展规律的盲目扩张,最终导致了煤炭供给侧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和煤炭产业的大起大落。当年“萝卜快了不洗泥”,大干快上,一大批不安全、不环保、不经济的低效产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今,去产能打响的第一场战役,就是让这些不安全、不环保、不经济的低效产能坚决停下来、压下来,最终实现市场出清。然而,这一上一关浪费的不仅是巨额的社会财富,更是一个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机遇。 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理性。“黄金十年”中国煤炭产业走的弯路都是头脑发热、失去理性的结果。回顾煤炭行业的“十二五”规划:2010年,我国原煤产量32.35亿吨,国家规划到“十二五”末的煤炭产量为38亿吨。但几乎所有的煤炭企业“十二五”规划都做出了产量翻番或接近翻番的规划。国内排名前11位的大型煤炭企业2010年的煤炭产量是12.28亿吨,2015年的规划产量是25.19亿吨,翻了一番还多。 任何时候都不能犯战略性的错误。中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历程,有诸多从战略层面值得反思的问题或教训。最大的问题是战略迷失、决策失误,丧失了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最好历史机遇期,犯了“粗调研、快决策、慢实施”的错误,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替代产业。 殷鉴不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今,煤炭行业形势向好,煤炭人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黄金十年”的痛不能忘记,更不应忘记! 疗好“寒冬四年”的伤 2012年5月到2016年4月,是中国煤炭行业继上次世纪之交亚洲金融危机后,遭遇的最为艰难的时期,笔者称之为“寒冬四年”。这个时期主要特点是“冷”,整个行业进入漫漫寒冬期,突出表现为“四大”: 一是过剩产能绝对量“大”。目前,我国各类煤矿产能总规模全部形成将超过60亿吨,扣除2亿吨进口煤,国内煤炭市场空间在37亿吨至39亿吨,过剩产能超过20亿吨。 二是进口煤冲击“大”。我国煤炭市场被国际化。2009年,我国进口煤首次多于出口煤,由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而且进口煤量增长迅猛。2012年之后,我国的煤炭进口量始终保持在2亿吨以上,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进口量分别为2.89亿吨、3.3亿吨、2.9亿吨、2.04亿吨、2.56亿吨。 三是煤价下滑幅度“大”。全国综合煤价由最高点800元/吨下降到最低点330元/吨,跌幅达58.75%。山西综合煤价由最高点656.1元/吨下降到224.32元/吨,跌幅达65.81%。 四是行业亏损面积“大”。全行业超过90%以上的企业亏损,就连神华集团2015年煤炭板块也亏损20亿元。 这一时期的严重困难,给煤炭企业造成了诸多伤筋动骨的伤害,主要表现在: 安全之伤。企业亏损严重,导致煤矿安全生产风险倍增。最为突出的是,安全投入不足,设备带病运转,安全设施缺失,装备更新停滞,开采工艺退步;采掘接续打乱,“寅吃卯粮”、“挑肥拣瘦”,急功近利、饮鸩止渴,以量补亏、以量保本、以量增利的问题突出;假整改、假密闭、假数据、假图纸、假报告,超层越界、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证照超期“五假五超”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企业领导为了保生存、保吃饭,忙于跑市场、跑银行,分散了抓安全的精力,企业安全管理特别是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严重滑坡,等等。 人心之伤。企业风光不再,生存发展举步维艰,职工收入大幅降低,工资拖欠严重,最长的拖欠一年以上,人心不稳,情绪低落,全行业笼罩在一片悲观绝望的氛围之中。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跳槽,人才流失严重。 负累之伤。“寒冬四年”吃光了企业多年来积累的老本,加之企业前几年盲目扩张造成债台高筑,几乎把企业逼至绝境。以山西省属国有煤炭企业集团为例,目前七大国有煤炭集团公布的财务数据负债总额超过万亿元,体量相当于山西省一年的GDP,各大集团资产负债率均达80%左右。沉重的债务负担,压得企业生存发展难以为继。此外,国有煤炭企业还普遍背负着企业办社会的沉重包袱,承担着大量的办社会职能。 可以断言,“黄金十年”已经一去不复返。眼下的市场形势好转,不是市场需求增加的结果,而是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煤炭减量化生产的结果。2016年,煤炭消费量下降4.7%;进口煤炭25551万吨,同比增长25.2%。两项合计,相当于缩减了1亿吨的市场。但全国原煤产量同比减少3亿多吨,下降9%。这就是说,2016年实际上向市场投放煤炭净减少了2亿多吨。这就是去年煤炭市场好转的根本原因。 当务之急,煤炭人应多一分理性,少一点浮躁,抓住当前煤炭市场止跌企稳、煤价维持在合理运行区间的宝贵机会,疗好“寒冬四年”的伤,弥补安全上的历史欠账,夯实企业安全发展的基础,弥补亏欠职工群众的民生欠账,把欠发的职工薪资、欠缴的社保尽快补上。特别是当前煤炭市场好转,更必须把“疗伤补欠”摆在首位,使企业恢复元气,使职工重振士气,使发展再聚人气。 走好今后十年的路 乐观估计,中国煤炭产业将面临今后十年至二十年转型发展的机遇。在这个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能源保障。 从我国能源储量禀赋特性来看,富煤、缺油、少气,决定了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居于最重要的基础能源地位。从资源储量来看,煤炭占我国已探明化石能源资源总量的94%左右。从能源比价关系看,煤炭价格是石油价格的1/9、天然气价格的1/3左右。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看,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十三五”时期将达67%以上。从替代能源的发展趋势看,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的比率仅能提高到20%左右,短期内大幅提高还有较大难度。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煤炭作为一种资源产品,随着煤炭资源减少、开采条件恶化,以及新能源尤其是非常规能源的开发,最终会被替代。近年来,煤炭已处于下降通道,未来留给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 面对现实,我们煤炭人要勇敢地迎接挑战,坚决走出“市场好时无心转型,市场差时无力转型”的历史怪圈,重振旗鼓,坚定不移地走好今后十年的路。 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安全发展。 进一步严格落实煤炭企业的主体责任。安全生产主责在企业,关键也在企业。要突出抓好“两个关键人”、“三个关键团队”责任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