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语言学洪堡特汉语观及其引起的反响
语言学洪堡特汉语观及其引起的反响
• 研 究 成 果 的 公 开 : 在 1826 年 第 9 期 《 亚 细 亚 杂 志 》
( Journal asiatique )上首先看在了这封信的摘要,于 次年全信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定名为《致雷米萨的信, 论语法形式的一般属性和语法形式的特性》,其中他全面 阐述了他对汉语的认识,特别是对汉语的语法特点进行深 入的分析。此后,在他晚年的巨著《论爪哇岛的卡维语》 的长篇导论中,也多次谈到汉语的特性,特别是从类型学 角度分析了汉语的结构特点。
汉语没有形态,也没有词类
• 洪堡特认为:汉语不用语法范畴表示句子 里词与词的联系,也不以词的分类作为愈 发的基础,他是用另一种方式来确定连贯 的思想中语言成分间的种种关系。他所提 到的语法范畴有时指语法意义(词类) , 有时指语法形式(区分词类的曲折形态)。
汉语用来表示词的联系的两种手段,即 虚词和词序,并非语法形式的标记。
Thanks for your listening.
洪堡特对汉语的看法 • 认为汉语没有形态,也没有词类 • 认为汉语用来表示词的联系的两种手段,即虚词和词序,并非语 法形式的标记。 • 认为汉语的语法绝大部分是隐性的,对形式关系上的表达采取非 语音化的手段。 • 认为汉语由于缺乏语法形式标记,必然迫使使用这种语言的人进
行大量的精神操作。
• 认为汉语既有特殊的优点,又有明显的缺点。 • 认为汉语离开了语言发展的常规道路,因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结构
汉语离开了语言发展的常规道路,因而 形成了一种特殊结构
• 洪堡特相信,一定有某种原因使汉语离开 了语言发展的常规道路,并使之走上了一 条新的发展道路。但究竟是何种原因,他 也说不清楚,只说可能跟汉字和汉语的语 音结构有关。
对洪堡特语言观的评价:
• 既有受欧洲早期汉学家的错误认识束缚的 陈旧的一 面,也有他自己的某些新的有价值的发现。 • 积极影响:其中一些观点,触及了汉语的特点,无 疑有助于扩大普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因而是有积 极意义的。 • 消极影响:洪堡特根据汉语没有形态变化的特点, 得出了汉语没有词类区别的结论,却是继承了一些 老汉学家陈旧观点的结果。此外,他的关于汉语完 善程度和特殊发展道路的议论,也都是大多没有科 学根据的臆测,是站不住脚的。
• 语言心理学派在俄国的代表人物波铁布尼 亚也十分赞赏洪堡特的理论。他强调,即 认为语言是一种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不断 产生着语言的更新。他完全是从心理角度 去理解洪堡特所说的语言创造过程。
• 新洪堡特学派力图用洪堡特的观点解决 “语言与民族”的问题。 • 代表人物:魏斯格贝尔(L.Weisgerber) • 分析具体语言的词汇材料,以语言在认识 过程中的作用的问题为中心,寻求解决民 族语言学问题的办法。其核心观点是,语 言是一个中间环节,是处于主体和客体之 间,人与外界之间的特殊世界。其理论直 接导源于洪堡特。全盘接受语言世界观的 观点,并透彻发挥。
• 洪堡特认为,尽管汉语表面上看来缺乏语 法规则,但实际上讲汉语的人对同一语句 的理解还是相同的。不过汉语往往让读者 (听者)填补大量的中介意思,由此就迫 使他们做大量的精神工作。
汉语既有特殊的优点,又有明显的缺点。
• 洪堡特说过,跟别的语言相比,汉语可以 表达它思想的方式的单纯、果断,简洁而 取胜,在这方面,那些形式十分完美的语 言都无法与之媲美。他还认为,汉语的长 处“是以牺牲别的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 长处的代价而取得的”。他得出的结论是; 汉语远不如希腊语、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那 么完美。
代表人物:卡西尔(E.Cassirer) • 在三卷本《符号形式的哲学》的 第一卷 《语言》中,大量引证洪堡特的观点作为 理论依据。他跟洪堡特一样也认为每种语 言都有一种世界图像.卡西尔的这种看法在 西方哲学界,尤其在文化哲学研究领域颇 有影响。
• “洪堡特的著作开辟了语言学思想新的前 景。” ----萨丕尔(美国著名语言学家) • “可以说整个洪堡(特)以后的语言学至 今仍受到他的一定影响。” ------巴赫金(苏联语言学家)
• 洪堡特并不否定汉语跟别的语言一样也是 有语法的,但他认为:“在汉语里,跟隐 含的语法相比,明示的语法所占的比例是 极小的。”他又指出,别的语言一般都采 用语音标志作为表达形式关系的手段,而 汉语却常常让读者从词的位置,从意义, 甚至从上下文的意思去推断语法的变化。
汉语由于缺乏语法形式标记,必然迫使使用 这种语言的人进行大量的精神操作。
• 洪堡特认为,“汉语的虚词并不以表明语 法范畴为目的,而只是表示由思想的一个 部分向另一部分的过渡。因此不能像别的 语言中的虚词一样,起到弥补屈折变化之 不足的作用。汉语词序的作用仅在于显示 句子中词与词的限定关系(分规定和引导 两种),也并不真正表明词的语法形式。
汉语的语法绝大部分是隐性的,对形式 关系上的表达采取非语音化的手段。
洪堡特的汉语观及其理论 引起的反响
洪堡特的汉语观
研究起因: 1822.1, 他在柏林科学院宣读了一篇题为《论语法
形式的产生及其对观念发展的影响》的论文(他本人的学术报 告),在语法形式的影响这一节里谈到汉语时,他说:“汉语的 语法关系仅仅由词序或独立的词来表达。”在他看来,像汉语这 样的只靠语序表达语法关系的语言是不完善的语言,他不能像那 些具有丰富的屈折形态的语言那样适应思想的发展。 法国皇家学院汉语教授阿贝尔.雷米萨于1825年发表《论语法 形式的起源》一文,对洪堡特的观点提出异议。 洪堡特看到此文后,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不久,洪堡特就认真 钻研雷米萨所编的汉语教科书《汉文启蒙》以及《中庸》的法文 译著本,研究汉语语法。在后来的几年中,两人通过书信讨论汉 语问题。
对此,当时与洪堡特一起讨论汉语特性的一 些法国学者(雷米萨、萨西)就曾对他提出 过批评。 由于洪堡特是西方第一个从普通语言学 角度深入探讨汉语特点的语言学家,加上他 在欧洲学术界的声望很高,因此,他的汉语 观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对西方汉学家及普 通语言学家都产生过一定影响。
洪堡特理论引起的反响
Hale Waihona Puke • 19 世纪中叶语言学中的心理学派的产生和 发展过程中开始显现出来。语言学中的心 理学派的创始人斯坦达尔,是洪堡特学术 思想的主要继承人之一。赞同洪堡特的观 点,竭力把语言活动和逻辑活动分开,强 调语言不属于逻辑学而属于心理学,认为 语言起源问题实际上就是语言本性问题, 也就是它在个人精神中的地位问题。因此, 他主要着眼于分析语言活动的个人心理基 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