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三聚氰胺事件看企业社会责任

从三聚氰胺事件看企业社会责任

从三聚氰胺事件看企业伦理问题一、三聚氰胺事件回顾2008年6月28日,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院泌尿科收到第一例婴儿患有“双肾多发性结石”和“输尿管结石”的病例。

至9月8日,该院两个多月来共收治14名患有同样疾病的婴儿。

当甘肃省共上报病例59人,死亡1例的同时,南京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也接诊了20名因吃同一品牌奶粉患上肾病的患儿,病情严重的已转至上海治疗。

发现的数十名患儿涉及湖北、湖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陕西、甘肃、宁夏、河南等10个省份。

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疑喝同一品牌奶粉而导致宝宝患肾结石”的消息开始像乌云一样笼罩在那些年轻妈妈的心头。

不少人开始联想起2004年安徽阜阳劣质奶粉导致的“大头娃娃”事件。

同时,也有专家表示,这一疾病与4年前安徽阜阳劣质奶粉导致的“大头娃娃”事件相比后果更严重,“因为它容易导致患儿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若抢救不当,会导致婴儿死亡”。

其实,自从2008年3月份开始,三鹿集团就陆续接到一些婴幼儿食用三鹿婴幼儿奶粉后患泌尿系统结石病的投诉。

8月初经专家鉴定三鹿公司涉嫌问题奶粉中有大量致肾病的三聚氰胺,但并未对外公布。

9月份三鹿集团向消费者宣称已委托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本公司产品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符合国家的各项质量标准。

称公司经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

三鹿集团公司决定立即全部召回2008年8月6日以前生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

直到2008年9月13日,卫生部把“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故定性为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时,三鹿集团仍未就此事向社会民众、媒体以及政府做出合理解释。

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据医院方面介绍,从前患肾结石的多为成人,儿童尤其是婴儿患此病的较少。

随后,蒙牛、伊利、光明、完达山等数十个国内奶制品厂家的部分产品均被检测出不同程度的含有三聚氰胺,至此乳制品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成为2008年家喻户晓的事件。

事件经媒体曝光后,该公司董事长田文华接受依法制裁。

河北省有关领导接受严重处罚。

卫生部部长被免职。

原先实行多年的国家免检制度被废除。

二、三聚氰胺事件中涉及的企业伦理问题探讨(一)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合法经营,这也是企业与政府间最基本的伦理关系。

而三鹿集团显然违背了这一条最基本的准则,三聚氰胺是国家明令禁止的有毒物品,但三鹿仗着其作为国家免检产品的旗号,而肆意妄为,使用超额的三聚氰胺,以致危害到消费者的利益。

另一方面,国家有权利及义务监督企业的商业行为是否合法合理,否则质监部门的设立只是一个幌子,政府的存在有何意义。

国家免检制度规定:如果一家企业的某种产品获得了免检资格,在免检有效期内,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流通领域,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

“国家免检”存在经年,制造了一个辽阔的监管真空地带。

在这样一种制度之下,监管不是常态,而是例外;不是必然,而是偶然。

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系统性、体制性批量制造无良企业和无良产品的制度。

更致命的是,由于免检制度所带有的国家隐性担保性质,深得公众的信任,一旦企业灵魂出窍、为非作歹,其所导致的恶果必是深重有加。

再者,政府在出事之后的遮掩和压制的“本能”,也是政府责任感丧失的重要标识。

中国的许多政府部门都以“隐瞒本能”应对重大危机。

因为公开危机将被追究责任,很可能要被免职。

而隐瞒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则可能蒙混过关,即便最终败露,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免职。

如此,一个“理性”的官员自然首选隐瞒。

所以推进依法行政的同时,依法严究刑事责任也是必行之道了。

其次,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受西方自由经济主义的影响,企业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导致对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缺失。

(二)相互竞争的企业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近年来,国内奶制品企业竞争激烈,除了蒙牛、伊利、光明、三鹿等几家大企业以外,还有一些实力强大的外资企业,如雀巢等,以及一些本地发展的中小企业,而中国目前的竞争往往是一个低层次的竞争--价格战。

然而,随着这几年原材料、燃料、人力等等成本的大大增加,物价飞速上涨,奶制品行业同样也面临物价上涨的巨大压力。

但是,市场的竞争异常惨烈,又使得这些企业在提高价格方面不得不三思而为之。

据统计,日常市场中售卖的所谓的鲜奶,如果按照鲜奶收购价格、再去掉其中的各种成本,其价格远远高于现在的市场价格,也就是说,企业如果利用真正的鲜奶来生产,其实是亏本的。

同时,前检测鲜奶中蛋白质含量使用的凯氏定氮法,是通过检测氮的含量推算蛋白质含量的。

因此,添加成本低廉的三聚氰胺增加牛奶和奶粉中的氮含量,使得蛋白质含量检测达标,几乎成了这个行业的一个潜规则。

三鹿在国内本就存在着多家与其竞争的企业,自中国加入WTO后,又面临着来自国外诸多公司的竞争,因此,它想方设法以低廉的价格来占领中国最广阔的市场,即农村市场,使其避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主动权,而低廉的价格如何获得,其答案不言而喻。

(三)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信任的问题,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企业诚信是其在社会立足的根本所在,也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

而该案例中,三鹿集团显然违背了基本的诚信守则,欺骗消费者,利用华丽的广告,名人效应,来诱使消费者购买其产品,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因此,当其丑恶的行为曝光后,面临的必然是社会舆论的笔诛口罚以及大批市场受众的丧失。

(四)企业、消费者及政府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当企业,政府,消费者三方被摆在同一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政府和企业在某种程度为了实现GDP的常年增长,忽视核心的消费者利益,置其不理,这是很可怕的恶性循环。

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居然如此,让人民如何自处?如何再相信社会公平公正的存在?三、从三聚氰胺事件反思企业社会责任(一)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因对于企业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争论古已有之,而从当代的视角来看,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已被认为是企业生存必不可少的职责。

第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公众对企业的期望。

从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网友们对于三鹿集团的声讨和谩骂中就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只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不顾消费者利益的企业,人们是极其不满的。

第二,只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获得长期利润。

在乳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看似节约成本增加利润,但实质上却是将企业前途不管不顾的无知行为。

第三,承担社会责任能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不论是在三聚氰胺事件中破产的三鹿集团,还是受到牵连的蒙牛、伊利集团,他们在公众中的企业形象都受到损害,反观进口的雀巢公司,却因良好的口碑销量大增。

第四,全行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企业行为的导向作用是引导社会风气的重要原因。

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减轻政府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引导积极的舆论方向。

第五,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防患于未然。

三聚氰胺事件就是企业未能承担社会责任引发严重社会问题的典型案例。

在这次事件中,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巨大威胁,对于不仅仅是乳制品行业的各行各业的信心都受到打击,一时之间人人自危。

假使企业在事件发生之前做好安全检查,那就不会引发如此之大的损失。

(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机不得不承认的是,企业进行任何活动最原始的动机都是获取利润,承担社会责任也不例外。

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使得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民众的信任和认可,这些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才能让企业始终充满活力和生机,获得长期发展。

再者,企业也应当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出发,作为社会的活动主体,理应考虑其他人的利益,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

当大多数企业忽略社会责任时,消费者对整个行业失去信任,其中每一个企业都会出现生存危机。

企业和消费者都得不到利益,社会发展也将停滞不前。

(三)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尽管从各个层面上来看企业都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但是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却屡见不鲜:三聚氰胺事件、双汇事件、汶川地震捐款事件,等等。

纵观各种事件,从中总结,导致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而忽视消费者的权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但是,从企业的净利润考虑,一旦承担社会责任必然意味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因此企业急功近利,不按质量标准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擅自添加禁用品。

比如,三鹿集团的管理当局很早就知道自己生产的奶粉三聚氰胺超标,但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忽视消费者、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因此,当他们知道事实真相后,并不是想着怎样去挽回消费者的利益、如何去弥补受害人的损失,却一味掩盖现实,正是这种错误的举动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消费者受到更大的伤害。

随后,三鹿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又试图将责任推卸给奶农,认为是不法奶农为提高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而添加三聚氰胺,并声称这些与三鹿集团没有任何关系。

他们一直都没有检讨自己收奶时的把关不严,加工中的质量检查不严,以及在产品出厂时的质量检疫敷衍了事的问题。

2008 年9 月份当三聚氰胺事件真相曝光后,该公司副总裁张振岭在新闻发布会上宣读了致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消费者的一封公开信,向因食用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导致的患儿及家属道歉,从道歉信来看,三鹿集团仍然没有对自己内部的问题进行反省,只强调是外面原因。

对于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仍然没有清醒的认识,更谈不上积极履行。

三鹿的品牌价值迅速下滑,2009 年2 月份三鹿集团正式宣布破产,这意味着三鹿被消费者抛弃,被市场淘汰。

2.行业间恶性竞争,忽视供应商的利益从2005 年开始,三鹿、蒙牛、伊利、光明、完达山等乳企均进入飞速发展时期。

以三鹿集团为例,从2005 年开始陆续在全国设立30 余家分厂。

就在全国乳企一片扩张声中,国家为了限制乳制品行业的恶性竞争,规定各家乳品企业设厂间距要有100 公里以上。

但事实上,蒙牛、伊利、三鹿等乳品企业相继建厂,导致河北市场每100 公里内有就有四五家乳企的工厂。

使得当地日加工鲜奶能力达到12,000 吨,但全市奶牛日产奶仅4000 多吨。

前方扩张的乳企面临着空前的后方奶源危机。

作为乳制品行业的供应商———奶农又比较分散,议价能力较差,因此鲜奶价格一直由乳企规定。

乳企为了在终端市场占领更大市场份额,大打价格战,由此压低上游鲜奶价格。

加之2006 年下半年起,奶牛饲料价格高涨,于是为了争夺有限的奶源,大部分由私人拥有的收奶站,也成了各家乳企竞相争取的对象。

这些奶站用扣押奶款的方式控制奶农,而奶站又利用乳企间的竞争索要高价。

其中有一些人甚至发展为“奶霸”,下控奶农,上与各乳企要高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