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癌症自我心理治疗

癌症自我心理治疗

癌症自我心理治疗一提到癌症,人们往往会谈癌色变,对于身患癌症的人,更是这样!也因此有许多癌症患者在“色变”中而心惊肉跳,并因此而被吓死。

卫生部首席健康专家万承奎教授认为:“癌症患者85%是被吓死的”①,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加德纳认为:“美国630万例死于癌症的病人中80%是被吓死的,其余才是真正病死的”②。

85%也好80%也好,虽然很难去验证,但起码也说明了在专家看来大部分癌症患者是被吓死的。

作者作为癌症患者,住院四个多月,也目睹了三天两头死去的癌症患者,从他们情绪的变化来看,大多数也应是被吓死的。

因此,解决好癌症患者的情绪问题就是已经帮助他们捡回了半条命,这对于疾病康复或延长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于二○○九年十月二十八日体检发现问题,随后作进一步检查被确诊为小细胞肺癌且已转移到淋巴,起初也被吓得够呛,吃不下,睡不着,天天想着“后事”,但作者很快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随即根据自己的情况配合医学治疗(放化疗)设计了一套自我心理治疗方案,几个月以来收到了明显效果:一方面没有被吓死;另一方面基本克服了放化疗(作者是放化疗同时进行)过程中的副作用,如脱发、呕吐等身体不适,以及由此衍生的次生副作用如全身乏力、免疫力下降等,经过三十次放疗和六个疗程的化疗,肿瘤基本消除,胸腔积液基本吸收,身体强壮。

今年六月三号复查结果仍然是纵隔有影、胸腔有少量积液、颈部淋巴瘤已经没有了,也因此,作者认为心理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此结合自己的心理治疗实践,特提出癌症患者的自我心理治疗理论与可操作性方案,以期对广大癌症患者有所帮助,对医学治疗起到有益补充作用。

一、借助放松练习释放压力,消除焦虑恐惧心理个体可以适应一般生活压力,这种适应虽然也要消耗个体的生理和心理能量,但这种消耗不会导致身心崩溃,但是叠加性的压力尤其是具有破坏性的叠加压力,由于强度太大或持续时间太久如癌症,会远远超过个体的适应能力,很容易导致人的身心崩溃。

由于人们各自的人格心理特征、认知能力、以往生活经验、认知模式和认知水平等存在个体差异性,在同样的事件发生后,各自对压力的评估、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也各不相同,如癌症患者,当个体认为这是不治之症时,那么就会加大压力,并随着每天看到身边的患者病情加重或死亡不断叠加压力,很容易恶化病情并导致死亡;如果认为是一种有可能治好的疾病时,就会加大信心,增大战胜病魔的勇气,最终得以康复;如果对压力视而不见,肌体自身的免疫机能也有可能自己战胜癌症病毒,如有的癌症患者已被大夫判了“死刑”却奇迹般地恢复健康了,并被癌症患者广为传颂。

但这只是特例,一方面他人很难复制这种自我治疗的方式,另一方面别人也很难做到,这些人得以恢复健康的最主要经验就是不惧怕癌症,想得开,放得下,也即是“心大”,因此许多的患者亲朋在劝慰患者时也是拿这些举例说明,并劝患者想开点,只要心态好,一切皆有可能的,然而这些对于癌症患者无异于废话,哪一个患者都知道:想开了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有利于疾病的治疗,然而现实中大多数人却做不到保持一个良好心态,仍然是每天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之中,死亡的压力时刻伴随着他们,这部分人就是专家所指的那85%吓死的人,这部分人道理能明白,就是做不到自我消除压力。

当然,每天的“想事”形成的压力虽然不会压死人,但不及时宣泄掉,久而久之,这种压力就会不断叠加,最后总会有“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谓癌症患者85%是被吓死的,并不是那种突然碰到应激事件被吓休克或死亡的,如半夜碰到“鬼”或受到其他突如其来的惊吓致死,这种被吓死是日积月累的担心害怕形成的压力、导致的焦虑,最终使免疫系统不断减弱直至摧毁,癌细胞迅速扩散导致患者死亡的。

患者每天都处于这种高度紧张、恐惧之中,可引起血液中皮质脂醇的浓度迅速增加,导致免疫器官中T,B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成分的破坏,不仅不能抵御癌细胞的侵害,而且还难以及时消除体内其他突变细胞,导致其他疾病的伴发。

因此每天及时释放当天形成的压力,使压力不会形成累积叠加,这非常有助于保护自己的免疫功能不受破坏。

自己无能为力又需要释放压力,那怎么办呢?可借助放松训练释放每天的压力,使压力当天就得到宣泄,而不致形成叠加的压力去再破坏身体的免疫系统。

研究表明,心理应激引起紧张反应与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有关,而松弛反应则以交感神经活动降低为特征,在放松状态下肌体耗氧量和耗能量都减少,血氧饱和度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及携带氧的能力提高,唾液溶菌酶增加,血、尿儿茶酚胺含量下降,血中去甲肾上腺素及胆固醇都有明显降低。

这说明,放松训练对肌体各方面的功能都具有良好影响,本身就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宣泄放松的方法很多,比如音乐放松法、大叫宣泄法、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伽、日本的坐禅、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中的宣泄室宣泄等。

但是,这些放松方法更适合身体健康的人或其他慢性病人,可以强身健体、消除不良情绪。

对于癌症患者导致的情绪问题,由于是由害怕、恐惧引起的焦虑问题,作者还是建议采用系统的全身肌肉放松更好。

二、应加强锻炼。

得了癌症,患者往往变得懒惰起来,,总认为自己身体很虚弱,甚至连动都动不了,但在未确诊癌症之前,却是活蹦乱跳的。

这种懒惰是一种心理惰性,心理上需要他人的关心照顾,只有不能动了,才像真的有病了,因为心里这样想,所以就真的不能动了。

建议这样的患者努力尝试活动起来,尽可能动起来,即使真的不能做过多的活动,在医院楼道走走也是有益的,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只有身体素质提高了自己的免疫力才能提高,免疫细胞才有战斗力,这样才能战胜病魔。

靠“增白片”、“增白针”造出来的白细胞感觉总有点透支身体、造出来的是一群“豆芽菜”式的“兵”,怎么会有战斗力!但是大病中的锻炼要注意方式和活动量大小,一般以散步为宜,不做太剧烈的运动,有人说散步是最好的运动方式我看有道理。

从运动量上来看,以经过一晚上的休息能歇过来为宜。

作者在放化疗期间,每天坚持五公里散步,不管是刮风下雪还是三九天,天天坚持,天天鼓励自己坚持。

尽管有时觉得锻炼并不舒服,尤其是在化疗后马上就去散步,感觉身体很虚、恶心,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的,但咬牙还是坚持下来了。

运动了就有胃口,有了胃口就能多吃饭,多吃了饭才能提高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

食欲不振、恶心甚至呕吐是化疗后差不多都有的副作用,这导致患者吃不下饭,营养跟不上,身体进一步虚弱,形成恶性循环,必是最终导致死亡的原因之一。

身体发生了肿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病人的精神上首先垮掉。

由于对肿瘤的认识浅薄,肿瘤病人一旦知道了自己被确诊为癌症后,便认为“一切都完了”,消极等待死神的降临。

“哀莫大于心死”,这样的病人思想上失掉了生存的信念,常常过早的死去。

有一句话说的好:“得了癌症,一是吓死;二是愁死;三是治疗不当,身体虚损下来而死;四才是病死的。

一个人机体上得了癌症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精神上得了“癌”,精神先跨,那这个人就无药可治了……”。

造成恐惧的原因,一是人们对癌症知识了解得不多,医学发展知之甚少;二是人们对“癌症难治”听说的较多,而对治好的知道的较少;黑暗遮住了光明;再者就是一些医生不负责任的言辞所造成的,他们常常信口开河判定病人“最多还能活2个月”,“回去想吃些什么好东西就吃些什么好东西吧!”等这些言语等于判了病人的“死刑”。

其实这即不负责任,也缺少科学依据。

其实,癌症的死亡率虽说逐步上升,但癌非绝症。

只要你认识它,了解它,再加上及时、准确的治疗,结合中医的“温补健壮两个本”温补先天之本肾阳,让自身有能力去斗争。

再健补后天之本脾胃,使兵将后续无穷,这样才能真正使癌症不等于死亡!另外:患有癌症以后,从心理上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即来之则安之。

焦虑不安、恐惧情绪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所以心放宽气放平。

无忧无虑,平心处事才是最佳选择。

(2)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轻视癌病的危害与否,重视治病的选择,特别是自己必须有一个坚强的战胜肿瘤癌病的恒心。

(3)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积极配合医生的安排,坚持疗程用药。

肝脏转移癌肝脏转移癌早期可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晚期其症状和体征与原发性肝癌相似,但因无肝硬化,常较后者发展缓慢,症状也较轻。

早期主要为原发灶的症状,肝脏本身的症状并不明显,大多在原发癌术前检查、术后随访或剖腹探查时发现。

随着病情发展,肿瘤增大,肝脏的症状才逐渐表现出来,如肝区痛、闷胀不适、乏力、消瘦、发热、食欲不振及上腹肿块等。

晚期则出现黄疸、腹水、恶病质。

也有少数患者(主要是来源于胃肠、胰腺等)肝转移癌症状明显,而原发病灶隐匿不显。

1.原发癌的症状和体征随原发癌的部位和性质不同而不同,但却可能是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如肺癌病人的咳嗽和胸痛,胰腺癌病人的上腹痛和黄疸等。

此时往往是肝转移癌的早期,容易只注意原发癌而忽视癌肿可能已发生肝脏、腹膜、肺脏等脏器的转移。

2.肝转移癌的症状和体征当肝脏出现广泛转移或转移灶较大时,病人可出现类似于原发性肝癌的症状和体征:右上腹或肝区胀痛或不适,肝脏肿大,如触及癌结节,其质地坚硬并可有触痛;晚期可有黄疸、腹水及其他恶液质的表现。

有时上述症状和体征可为病人的惟一表现而较难发现原发病灶。

由于肝转移癌多不合并肝硬化,故与原发性肝癌相比,上述表现程度稍轻,发展较慢,并发症亦较少。

3.全身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病人可出现乏力、腹胀、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发热等全身症状,并呈进行性加重。

肝转移癌诊断的关键在于确定原发灶,有临床表现者,可根据以下各点做出诊断1.多数有原发性肿瘤病史或具有肝区肿瘤临床表现者,以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等最常见。

2.常无慢性肝病背景,无明显其他肝功能异常而出现酶学阳性,如HBV标记物可以阴性,多考虑为继发性肝癌。

3.体检时癌结节灶多较硬而肝质地较软。

4.影像学常显示实质性肝占位病变,多为散在或多发,大小相仿,超声显像时可见“牛眼”征,且多无肝硬化声像,肝动脉造影肿瘤血管较少见。

5.原发病手术发现肝有转移在临床上有时可遇到原发灶不明的转移性肝癌,只有转移灶的表现。

6.腹腔镜或肝穿刺证实诊断要依靠病理。

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食欲您好,您说的情况是比较正常的。

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往往食欲不振,不思饮食,所以在护理过程中,要着重注意改善病人食欲,鼓励进食。

最好能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食物,如瘦肉、鱼、禽蛋、奶制品、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进食应以易消化的软食为主,少量多餐。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用果汁饮料,补充维生素。

发热病人多饮水,以利热量散发。

呕吐频繁者应暂时禁食,以免食物对胃产生刺激,增加呕吐次数,消耗体力。

对腹水病人应限制钠的摄人,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

肝昏迷前期或肝昏迷病人应给予低蛋白饮食,每日蛋白总量20-40g,尽量选用生理价值高的动物性蛋白质,如乳、蛋、瘦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