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要点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要点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要点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第四节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要点21世纪是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世纪。

在这个世纪里,我们面临世界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重大变革,也面临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

虽然我们是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后来者,但是,我们具有许多有利因素。

例如,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持续创新的科学精神,相对合理的运河路径等。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社会现代化将会迎头赶上,中华民族将再一次登上世界前沿的历史舞台。

本章第三节讨论了21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现在讨论路径图的战略要点。

战略要点的选择关系我们的成败。

关于我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要点,专家学者定会见仁见智。

我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选择战略重点时,可以充分利用四个原理。

它们是“后发效应”原理——借鉴和利用先行国家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加快发展、“木桶原理”——加高社会现代化的最短木板可以快速提高水平、“竞争优势”原理——创造和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可以赢得局部主动权,“创新原理”——通过持续的路径、模式、战略和政策创新等可以开辟社会现代化的运河路径。

下面是我们关于战略要点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根据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社会现代化是社会领域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变迁,它有6个基本内涵:①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两次社会转型、②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③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深刻变化、④国民文化和健康素质的大幅提高、⑤国内社会福利与社会公平的根本改善、⑥国际社会竞赛和地位变化(不同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赛)。

如果暂不考虑第6个内涵,那么,可以把其他5个内涵归纳为三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是生活质量,包括生活质量、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等的变化。

第二个重点是社会转型,包括两次社会转型、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深刻变化。

第三个重点是国民素质,包括国民文化和健康素质。

所以,在21世纪前50年,中国社会现代化至少有三大重点。

其一是生活质量,其二是社会转型,其三是国民素质。

下面先讨论生活质量(表3-48),然后再分别讨论社会转型和国民素质。

表3-48 中国生活质量的国际比较注释:生活质量指标是《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表2提出的指标。

对原指标的改动是:增加了婴儿死亡率和人均购买力(按购买力评价计算的人均国民收入)。

城市卫生设施普及率为城市地区获得环境卫生设施服务的人口比例,为2000年数据。

儿童营养不良率为2000年数据。

儿童死亡率为2003年数据。

高收入国家儿童营养不良率和成人文盲率为估计数,以便于计算。

达到发达水平,指达到2002年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后同。

相对差距指中国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正指标计算方法为:高收入国家值÷中国值,逆指标的计算方法为:中国值÷高收入国家值。

后同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2005一、提升生活质量是重中之重如果说,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提高物质生活水平,那么,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社会现代化路径图要求,两次社会现代化协调发展,并加速向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转型。

所以,提高生活质量,应该是我们的重要目标。

关于生活质量,目前没有统一定义。

一般而言,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主观幸福感等,反映在经济生活(工作、休闲、收入、公平等)、社会生活(家庭、卫生、营养、福利、贫困、公共安全等)、文化生活(教育、文化、娱乐等)、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和生活满意度等方面。

目前,中国生活质量的部分指标(如预期寿命等)已经达到世界中等水平,部分指标与世界中等水平的差距较大,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更大(表3-48)。

关于如何提升生活质量,实现生活质量现代化,相信会有许多不同看法。

我们认为,21世纪前50年,中国社会现代化,可以也应该以提升生活质量为重中之重,基本完成如下三项任务。

1、持续推动社会发展模式的两次转变,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在过去50多年里,在很大程度上,我国社会发展受到两种观念的支配,它们先后是“城市优先发展”和“有条件的地区优先发展”。

显然,这是一种不均衡的社会发展观。

在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起步期和发展期),这种发展观是有效的,也是符合规律的。

因为它符合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不同步原理,也与我国地区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差别相适应。

2003年,我国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为73分。

如果按照1980~2003年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估算,中国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将在2020年前后达到100%,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

毫无疑义的是,如果我国要在2020年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就应该是全面的第一次社会现代化,而不是局部的第一次社会现代化。

所以,在未来20年里,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从“局部优先发展”向“全面协调发展”转型;社会发展模式要从“城市优先型”转向“全面发展型”。

2003年,我国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期。

如果按照1980~2003年中国社会现代化信号指标速度估算,我国将在2020年进入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成熟期,将在2030年左右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起步期。

根据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实质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质量。

所以,在2030年前后,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从“全面协调发展型”转向“生活质量提高型”;社会发展模式从“全面发展型”转向“生活质量型”。

如果上述推理成立,它要求未来50年,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完成两次转变。

第一次是从“城市优先型”向“全面发展型”的转变,第二次是从“全面发展型”向“生活质量型”的转变(图3-16)。

第一次转变的时间大致为2005~2020年。

第二次转变的时间大致为2021~2050年。

如果我们能完成两次转变,国民生活质量将得到大幅提升。

城市优先型:优先发展城市地区和有区位优势的地区。

主要特点是:利用“竞争优势”原理和“区位理论”,加速局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同时利用“扩散原理”,发挥先行地区对后发地区的带动作用。

主要表现是: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社会发展不平衡。

全面发展型:在鼓励地区发展的同时,全面推进社会生活、结构、制度和观念的发展。

主要特点是:利用“木桶原理”和“后发效应”,加快发展。

主要表现是: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普及义务教育,消灭绝对贫困,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第一次社会现代化。

生活质量型:重点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幸福感。

主要特点是:利用“后发效应”和“创新理论”,创造全国人民满意的、逐步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

主要表现是:全面实现信息化,消灭信息鸿沟,普及高等教育,提高社会创新效率,建成城乡平衡社会,全面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

未来20年,是我国社会发展模式的第一次转型时期。

这次转型的成败,将直接影响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成败。

我们认为,此次转型,至少需要做好5件事情。

首先,建立社会信用管理制度,促进人口理性流动。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的全民信用管理制度;为全民建立“数字化户口”,以代替传统的“居住地户口”。

在10年内,用现代“信用管理制度”取代传统“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公民自由选择居住地。

其次,普及免费义务教育,保证义务教育公平。

具体内容见后。

其三,建立普遍社会福利制度,保证社会基本公平。

具体内容见后。

其四,提高社会生产力,消除绝对贫困。

具体内容见后。

其五,加速新型城市化,建立城乡平衡社会。

具体内容见后。

2、继续推进国家反贫困战略,提高人均国民收入,逐步消除绝对贫困提高生活质量,必须消除“绝对贫困”。

如果说,相对贫困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绝对贫困是可以战胜的。

要消除绝对贫困(用国际标准衡量),必须两条腿走路。

首先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均国民收入,奠定消除绝对贫困的经济基础。

其次是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政策,继续推进“国家反贫困战略”,帮助全体国民脱离绝对贫困的泥潭。

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2001年我国约有2亿人生活在国际高度贫困线之下(每天生活费不到1国际美元),有近6亿人属于国际中度贫困(每天生活费不到2国际美元)。

如果按照联合国标准,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之下的人口,基本属于绝对贫困人口(表3-49)。

表3-49 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绝对贫困的国际比较注释:社会生产力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

国际高度贫困和国际中度贫困的“世界值”,为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贫困人口的总和。

相对差距指中国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计算方法为同表3-48。

达到发达水平,指达到2001年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20052001年,按照联合国标准,世界上绝对贫困人口约有亿人,中国占亿(表3-37)。

这就是说,每5个世界贫困人口中,就大约有1个人生活在中国。

这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是基本一致的。

很显然,中国反贫困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如果我们要在2020年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在2030年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就需要消除绝对贫困。

在过去10年(1990~2001)里,我国的国际贫困人口比例从33%下降到%,下降了个百分点。

10年里,我国的国际高度贫困率,几乎下降了一半!前面已经提到,未来20年是我国社会发展模式的第一次转型时期。

在这个时期需要做好五件事情;发展社会生产力,消除绝对贫困,就是五件事情之一。

如果我们加速提高社会生产力,如果保持过去10年的“脱贫速度”,结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我国有可能在未来30年里,达到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

所以,我国要继续推进“国家反贫困战略”。

基本目标是:2015年国际高度贫困率减半;2030年基本消除国际高度贫困和中度贫困。

基本任务是:在未来30年里,使2亿人脱离国际高度贫困,使6亿人脱离国际中度贫困;国际高度贫困率和中度贫困率年下降大约15%左右。

届时,我们可以自豪地宣布,中国是一个没有绝对贫困的国家。

3、实施社会福利化战略,提高社会公平性,建设和谐高效的新型福利国家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建成健康高效的福利国家,是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一个硬指标。

前面已经提到,未来20年是我国社会发展模式的第一次转型时期。

在这个时期需要做好五件事情;建设高效福利社会,保证社会基本公平,就是五件事情之一。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明显。

我国社会保障费用比例与发达国家相差6倍,社会保险覆盖率与发达国家相差7倍左右。

同时,我国老龄化约为发达国家的一半,收入基尼系数和贫富比分别是发达国家和倍,社会公平性比较低(表3-50)。

表3-50 中国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平的国际比较注释:社会保障数据为估算值。

相对差距指中国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计算方法同表3-48。

发达国家社会保险覆盖率超过100%,取值为1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