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2010年第50卷第l6期 鞍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李婷,夏俊哲,景治涛,王运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阳110001) 摘要:目的探讨鞍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前准确诊断方法、术前评估和治疗策略。方法 对4例鞍旁巨 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组病例通过临床表现、术前完善的影像学检查,准确诊 断并制定完备的治疗方案,术中沿肿瘤周边分离,最终整块切除肿瘤,并且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鞍旁巨大海绵状 血管瘤术前结合多方面影像检查以准确诊断、评估,术中整块切除肿瘤,可以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巨大;显微手术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266X(2010)16 077_02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特殊的脑血管畸形,病灶 由海绵状血管腔隙组成,无粗大的供血动脉和引流 静脉,其血管壁由胶原纤维组成,并衬有内皮细胞。 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或脑外 J。鞍旁海绵窦 区是脑外海绵状血管瘤最好发的部位,鞍旁海绵状 血管瘤病灶多较大,富含血窦,且位置深在,与海绵 窦、三叉神经半月节、颈内动脉常有紧密粘连。巨大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可具有明显的高颅压征象,应首 选手术治疗。术前准确诊断、评估和术中操作对于 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06年7月~2009年8月我 科收治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患者4例,其中男1例、女 3例。主诉为“间断头晕、头痛、呕吐”、“头晕”、“抽 出”等,就诊后查头部影像发现颅内占位。人院查 体患者有表现为眼睑下垂、瞳孔扩大,光反应(一), 视力下降、重至失明,眼球向上、内、下等方向活动不 能,面部感觉减退,角膜反射消失,对侧肢体肌力下 降,言语迟钝等。 1.2影像学检查4例患者术前行影像学检查,包 括头CT、MRI及增强、MRA、颅底3D.CT等,目的为 术前准确诊断,并评估病变累及范围、对颅底结构的 破坏程度等。头CT示鞍旁海绵窦区、中颅窝可见 边界清楚的圆形或葫芦状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影;头 MRI及增强见稍长Tl,长T2占位影,均匀一致明显 强化,无血管流空影,周围脑组织可见水肿信号;头 MRA示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 基底动脉等被肿瘤包绕、推挤、移位;颅底3D—CT见 通讯作者,E—mml:wyj024@vip.sina.eom.cn 颅底骨质被挤压、破坏。 2结果 2.1 术前诊断根据临床特点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此4例患者术前均准确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 2.2治疗方案本组病例择期全麻下经额颞入路、 沿肿瘤周边分离、整块全切肿瘤,必要者术中重建颅 底,全切肿瘤。术后其中1例女患新增出现了动眼 神经功能障碍,余患者元新出现之阳性体征。术后 在院期间,患者原有阳性体征好转不明显。术后随 访患者约3 a,4例患者均生存良好,神经功能略见 改善。 3讨论 鞍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 高、中颅窝海绵窦的局部占位效应,如头痛及第Ⅲ、 Ⅳ、V、Ⅵ颅神经麻痹症状。肿瘤向鞍内生长可导致 垂体前叶功能低下、泌乳、月经紊乱等内分泌症状, 向前生长可压迫视神经,引起视力减退 。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鞍旁肿块,形态类似 哑铃状,靠外侧大,靠内侧小,病变内通常没有钙化。 CT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瘤周无含铁血黄素环,无 水肿;MRI T1呈稍低信号或低信号, 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呈较均匀明显强化,病灶边界清楚,通常没 有血管流空现象;DSA常无典型的供瘤动脉和引流 静脉_3]。它需要与动脉瘤、鞍旁脑膜瘤相鉴别:动 脉瘤在MRI扫描上呈血管流空影像,容易区分;脑 膜瘤在MRI扫描上呈等信号改变,鉴别困难时,可 行氢质子波普检查,脑膜瘤表现为Cho波增高,没有 Cr波和NAA波,而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NAA波、cr 波和Cho波全部消失,即脑组织波峰均无 。以上 检查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术前准确诊断,由于肿瘤巨
77 大,为了给手术提供更多信息,本组病例术前加查了 头MRA和颅底3D.CT。MRA帮助了解颅内大动 脉,如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 等被肿瘤推挤、包绕的情况,同时可以显示大动脉是 否已有狭窄。颅底3D—CT帮助了解肿瘤破坏颅底 骨质的情况,提示必要时术中行颅底重建。 有文献报道认为,影像学诊断明确的中颅窝海 绵状血管瘤,如果没有明显的颅高压征象、肿瘤远离 垂体及视神经,可以首选放射治疗 J。但本组病例 肿瘤巨大,颅高压征象明显、邻近脑干、包绕颅内大 动脉、紧贴颅神经,故首选手术治疗。手术采用额颞 开颅、改良翼点人路或颧弓一翼点人路或额颞眶颧 联合人路。术中剪开硬膜即可见肿瘤位于中颅窝海 绵窦旁,包膜完整。沿肿瘤周边,在其包膜外用双极 电凝分离肿物,电凝其包膜表面,既可以减少肿瘤的 血供,又可以止血,同时还可以使肿瘤不断固缩,最 终整块摘除肿瘤。由于肿瘤内为血窦样结构,一旦 选择分块切除肿瘤,将出现非常严重的出血;由于该 组病例均为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一旦选择分块切除 肿瘤,手术风险极大。故应坚持在肿瘤包膜外分离, 同时电凝使其体积不断缩小,最终完成整体摘除。 山东医药2010年第50卷第l6期 亦有国外相关报道阐述首要目标在于全切肿瘤 】。 在分离肿瘤的过程中,可参考术前影像学的评估,注 意保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对于肿瘤已严重破坏颅 底骨质者,术中应重建颅底。 由于肿瘤巨大,手术创伤大、时间长,术后需要 严密。术后应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给予周身支 持、对症等治疗;及时复查头CT,并依照其结果使用 或增减脱水药物。术后应定期复查头部影像检查, 以决定是否需要放射治疗。 参考文献: [1]Crocker M,Desouza R,King A,et a1.Cavernous hemangioma of the optic chiasm:a surgical review[J].Skull Base,2008,18(3): 201-212. [2]于春江,张宏伟.鞍区病变影像诊断与治疗策略[M].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7:245. [3]窦以河,朱树干,孟庆海,等.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显微 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24(1):49-51. [4]鱼博浪.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I鉴别诊断[M].2版.西安:陕 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29. [5]Lehner M,FeLlner FA,Wurm G.Cavernous haemangiomas of the anterior visual pathways.Short review on occasion of an exceptional case[J].Acta Neurochir(Wien),2006,148(5):571-578. (收稿日期:2009.11.17) 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伤口并发症的 防治探讨 程灏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100102) 摘要:目的探讨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我院根据局部解剖特点改 良了“L”手术切口,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注重操作技巧等,治疗Sandersnl、IV型跟骨骨折183例,共194足。结 果本研究共发生创缘皮肤坏死2l足,继发感染l6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文献报道。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时 机、根据局部解剖合理改良手术切口,特别注重操作技巧施用等可有效降低跟骨骨折术后软组织并发症的发病率。 关键词:跟骨骨折;钢板;皮缘坏死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OO2-266X(2010)16-0078-03 跟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其关节内骨折约 占跟骨骨折70%[1 J,对于SandersllI、Ⅳ型骨折现多 主张采用足跟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疗 效满意。但部分病例手术伤口皮缘坏死、不愈合、继 发感染等,一直困扰医生,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 14%~27%【2J。2003年1月~20t0年1月,我院采 用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根据局部解剖特点合理改 7R 良手术切口,注重操作技巧等措施,有效降低了此类 手术的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I.1临床资料本组183例患者,共194足,Sand· ersⅢ型118足。Sanders1V型76足。患者年龄20~ 65岁、平均34岁;坠落伤190足,挤挫伤4足;闭合 性骨折190足,开放性骨折4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