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省安义县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江西省安义县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江西省安义县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12分)1. (2分)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 夙遭闵凶B . 零丁孤苦C . 常在床蓐D . 犹蒙矜育2. (2分)与“恐年岁之不吾与”宾语前置形式不同的一项是()A .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B . 古之人不余欺也。

C . 夫晋,何厌之有?D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 (2分)加横线实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 沛公军霸上B . 范增数目项王C . (秦王)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D . 常以身翼蔽沛公4. (6分) (2020高三上·肇庆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为剔墨纱灯,又名宫灯,至今具有300余年历史,因其的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安徽省志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

无为自古以来便有放灯、赏灯习俗。

清康熙年间,无为的几位著名画家悉心研究,经多次,反复实验,最终了色纸和玻璃,()。

所谓剔墨,即在绢纱画框上,手工艺人用笔勾勒出精心的拟画轮廓,轮廓以外部分用墨涂抹,干后剔出纱眼,作画处均匀涂上透明鱼胶,干后再在胶面上描画、着色、晕染、勾线,以工笔绘制。

纱为丝织品,轻薄透明。

灯中燃烛,闪映画面,人影婆娑,栩栩如生。

纱灯将木工、雕工、漆工和绘画艺术融为一体,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等多项工艺制作而成,。

(1)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精美绝伦革故鼎新摒弃独辟蹊径B . 美轮美奂推陈出新抛弃独辟蹊径C . 美轮美奂推陈出新抛弃别开生面D . 精美绝伦革故鼎新摒弃别开生面(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独创“剔墨”技法,选用薄似蝉翼的丝质绢纱作画B . 独创选用薄似蝉翼的丝质绢纱作上画,并运用“剔墨”技法C . 运用“剔墨”技法,并独创选用薄似蝉翼的丝质绢纱作画D . 选用薄似蝉翼的丝质绢纱作画,并独创“剔墨”技法(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用笔精心勾勒出拟画的轮廓,在轮廓以外部分上用墨涂抹,干后剔出纱眼,将作画处均匀涂上透明鱼胶B . 精心用笔勾勒出拟画的轮廓,把轮廓以外部分用墨涂抹,干后剔出纱眼,将作画处均匀涂上透明鱼胶C . 用笔精心勾勒出拟画的轮廓,用墨把轮廓以外部分涂抹,干后剔出纱眼,将作画处均匀涂上透明鱼胶D . 精心用笔勾勒出拟画的轮廓,把轮廓以外部分用墨涂抹,干后剔出纱眼,作画处均匀涂上透明鱼胶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2分)5. (6分)(2017·银川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

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

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

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

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

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

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

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

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画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

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

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

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

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

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

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

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

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 . 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 . 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D . 因为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 . 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 . “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D . 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小山重叠金明灭”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B . “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C .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D . “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6. (7分) (2017高一上·吉林期末)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送羊李德霞我和母亲赶着羊群走出村口时,日头就要坠到西山背后了。

下午,镇食品站的王站长在我们村收了四十只羊。

我们村在山旮旯里,拉羊的车进不来,王站长就想从我们村雇个人往山外送羊。

送一只羊两毛钱,四十只就是八块钱。

母亲好不容易争来这份差事,忙喊来刚刚放学到家的我,让我和她一块儿往山外送羊。

路上,母亲对我说:“等把羊送到山外,挣了钱,娘给你买热烧饼吃,再去扯几尺布,给你缝个新书包。

”我抿嘴笑着,使劲地摇着羊鞭,撵羊的劲头更足了。

出村不远,从对面的山坡上围过来一群羊。

母亲担心两群羊混杂在一起,叫我盯紧点。

原来,那群羊是母亲娘家村的,放羊人是母亲的六叔,我叫他六姥爷。

隔老远,六姥爷就冲母亲打招呼:“是凤英啊,给食品站送羊啊?”母亲说:“是啊,是啊,六叔还没回呀?”六姥爷把羊群撵到一边,拎着羊铲踱过来,看着我们送的羊说:“凤英,六叔跟你商量个事儿,你看行不?”母亲笑着说:“六叔,你说。

”六姥爷把羊铲戳到地上说:“叔有十只羊,个头小一点,下的羔也少,想跟你送的羊调换几只。

”母亲一下愣住了,随即摇摇头说:“不行吧,六叔你看,我送的羊人家都涂了抹子的呀。

”六姥爷弯腰逮住一只羊,用手捏了捏羊背上的抹子,然后直起腰来,从口袋里摸出个小铁盒,得意地说:“抹子是油漆的,六叔这儿也有。

六叔把换给你的羊也涂上抹子不就成了,保准你不会出事。

嘿嘿。

”母亲没辙了。

想了半天,母亲又说:“六叔,我送羊可是挣了人家钱的呀,咱咋能干这事?” “羊不是公家的吗?要是你自家的,六叔提也不提。

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

”母亲为难极了。

六姥爷又说:“六叔也不白求你。

这样吧,调换一只,六叔给你两毛钱。

”母亲急得眼泪都快下来了。

我想,是我给母亲解围的时候了。

我抡起鞭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噼噼啪啪,一顿猛抽。

羊群受了惊,你追我赶,蜂拥着朝前冲去。

我和母亲紧撵着羊群,听不清六姥爷在背后嚷嚷什么。

出了山口,天已黑透。

十几里山路,走得我两腿酸软,肚子也咕咕叫起来。

王站长早已等在村口,见我们到来,忙把我们领到村头的一个大院门口。

门楼上吊一盏大汽灯,贼亮贼亮的。

一辆拉羊车就停在一旁。

王站长对母亲说:“大姐,你们娘俩先歇个脚,等我们装完羊,就给你钱。

”母亲放松地点点头,拉着我坐到旁边的一块石头上。

几个村里人帮着往车上装羊。

奇怪的是,每抓到一只羊,临上车前,王站长总要猫下腰,拿手电照照羊肚子,然后再送到车上去。

我悄悄问母亲:“他照啥呢?”母亲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

”四十只羊就要装完了。

母亲凑过去说:“王站长,你刚才拿手电照啥呢?”王站长不说话,提起一只羊腿让母亲看。

王站长说:“是这样的。

上次,我也从山里收了几十只羊,也是雇人送到这里的,等回到食品站才发现,有一半的羊被人半道上调了包,大的换成小的,肥的换成瘦的……所以,下午在你们村收羊时,我除了在羊背上涂了抹子,还在羊肚子上加了个抹子……我这么做也是以防万一,并不是针对大姐的,哈哈哈……”好悬啊!我和母亲相视一笑。

王站长掏出十块钱说:“大姐拿着,这是你的工钱。

过年我要是去你们村收羊的话,还雇你送羊。

”母亲掏遍口袋,只掏出一块钱。

母亲尴尬地搓着手说:“我零钱不够,王站长就给八块吧。

”王站长说:“不用找,拿着吧。

多出的两块钱,送孩子吧。

”母亲不安地说:“那咋成啊?”王站长伸手摸摸我的头:“小家伙,饿坏了吧?走,到屋里吃饭去!”母亲赶忙说:“不了不了,我们这就回去。

相关主题